澳洲大火,一国领袖,知错就改,表现得不错了

2020年01月06日 19:45

来源:马说西东

一位企业家,准备到投资,找我聊了半天他的项目,突然他就问:“澳洲政 府支持不支持(这样的项目)?”

“当地政 府领导会是什么态度?”

我向他解释半天:不用怕澳洲那些当官儿的。

除非你的投资,明文需要外国投资审查的。在我们投资辅导合同中,不必加这么一个内容。

他还是不太能理解。

我只好举例来告诉他:就是一只纸老虎。

这一次中,澳洲首相为讨好公众,挽回形象,就发个视频,却闯了大祸,引火烧身。

办公的议会大厦,已被大火浓烟包围。

涨红着脸,想辩解又不敢大声的样子,可能会让我们这位企业家客户,直观了解一下澳洲官民关系,如何处理企业与政府的关系。

前提,大家都知道了:澳洲大火之初,总  理没当回事儿,就宣布带着妻女去国渡假了。没想到老百姓一片骂,连忙跑回来。然后,就带着“国母”,各个灾区慰问。

按说:一国领袖,知错就改,表现得不错了。

但没想到,他“改正错误“的表现欲太强,又犯了一个自己都想不到的错误。

2020年1月4日,总理莫里森在“非死不可”Facebook上,发了一个50秒的视频,显示自己领导的政府在抗灾斗争中,做出的一个个部署。

还配着铿锵有力的音乐:“我们动员了3000名国防预备役军人,部署到受灾地区;

” 对因火灾而失去家园,或失去收入者,提供紧急财务支援;

“增加2000万澳币,租用4架救火飞机;

”除此之外,我们已经投入了2600万澳币(用于今年救灾)!

没想到,总理的视频一出,不但没收到民众的感恩戴德,反而迅速带来骂声一片。

《马说》看来,这个视频内容,没什么问题啊?

总理改正错误的心情,路人皆知,为什么老百姓们就知不道呢?

(不是语法错误哈,据说河南人就说“知不道”)

有什么值得骂的呢?

是不是总理形象,在视频里出现太多,有点哪啥?

《马说》只能看出莫里森总理下马伊始,就全国各个灾区转,还得陪着笑脸,几乎一天都没休息,而且,一两天功夫,就采取了视频中的这多么措施,澳洲人民应当感谢这个好领导啊。

是那种挥着小手、跳跳脚的感谢啊。

但全澳媒体,全澳朝野,还是骂了,而且骂得很凶。

为什么《马说》看来功德无量,澳洲人却认为话该挨骂?

听听他们说了啥,正好可以了解一下两种文化的差异吧?

很多文化差异,行为习惯,我们初到海外不了解,往往带来决策的失误。

先是,对莫里森的四处慰问,麦考瑞银行行长John Hewson不以为然,在《时代报》(The Age)发表评论,公开点总 理的大名,连个尊称都没有,就这样直接说道:莫里森,你是被选来作领袖的——这已经让我很意外了;你曾在民调中大大领先,因为你的宣传口号棒棒的,所以击败了反对党。

但是,那些只是口号(slogan)而已,没有细节!

麦考瑞银行行长,发表文章点名教训总理。

You were elected to lead, Scott Morrison. It was a surprise, and great that you won against the polling, and that your marketing slogans cut through better than those of Bill Shorten.

But they were only slogans. There was no detail.

这个文章发表第二天,总理莫里森就公布了50秒视频,全是细节,全是具体措施,不再是什么“众志成城”,“我最关心灾区群众“一类口号了。

视频发布时,澳洲大火正面临新的危机:又一波高温天气来临,伴随大风,火势可能更加严峻。莫里森可能以为:这个伴随音乐的视频,可以鼓舞人心。

没想到又迎来一片骂声。

一位老百姓发推说:我们正忙着逃命,不知所措呢,你却忙着给自己的党做广告!

另一个评论说:在这个时候做你们政府的广告,等于是跑到人家葬礼上卖东西,太特么缺德了!

展示一下政府的救灾部署,竟被说成是“政府做广告”?

文化差异、问题的理解差异,竟然是这么的大么?

甚至,莫里森总理的“广告从业”背景,也被人拿来做文章。他在做总理前,一度担任过局长,那个活儿主要内容,就是做marketing (营销)。

莫里森只好上电视解释,政府没有拿纳税人的钱给政府做广告——那个视频是在自己办公室做的,没花几个钱。

总理肯定心里直骂:这届澳洲人民怎么这么操蛋呢,我慰问灾区,你们手都不跟我握,嫌我们政府提供的支援少了。现在我发个视频,告诉你们政府都干了什么,你们又说我是给自己的党和政府做广告。

刁民何至如此?

先驱晨报》的政治编辑Katharine Murphy, 也发表了一篇评论,像教育罚站小学生一样,数落总理说:“你就显摆!

(发这个视频)完全让人反感!因为在国家危机这么敏感时刻,你显摆!

你就不应该这个时候白话,更别说在你们的网站上,做这么粗糙的政治宣传,还特么放在自媒体上了!

“你显摆,那就好好显摆——你应当用“怎么做”来显示你是一个领袖,而不是“告诉”大家你是一个领袖!否则的话,你就不是一个领袖,就是个小网红 internet meme 而已!

还学了个词儿——网红internet meme。

“莫里森先生,你是一国的总理,不是给自由党拉客的(spruiker,这个词用的恶毒点啊,因为也有红灯区拉皮条的意思)。“你(当政治家的)一定要明白这两者的区别”

《马说》: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看来,人们是认为莫里森没有处理好“公、私”关系?

(原文如此)

Utterly objectionable.Objectionable works, because sensible prime ministers know that in times of national emergency, you show. You don’t tell, at least not with a crude bit of agitprop on the Liberal party website and pumped out on platforms.You show. Show up, first of all, and you show leadership by actually leading. Not by telling people you are leading. Otherwise you are not a leader. You are an internet meme.Dear Mr Morrison. You are the prime minister, not the Liberal party spruiker. We really do need you to understand that difference.

那政府该不该向百姓汇报:自己都干了哈啊?

这位政治编辑说:

Now of course governments need to tell citizens what they are doing, and perhaps the argument for doing this increases when there has been a rapid recalibration from the top like the one we’ve seen over the past week or so

They did not need a prime minister in their face on social platforms shouting “I have not screwed this up. I am taking command of this situation. I have All The Things and I’m Deploying Them.”Not on a day where authorities were dealing with life and death.Not on that day.

政府当然需要告诉老百姓:你们在干些什么?!

但不是在周六这一天!

这一天,人们正处于极端情形之中,正身处火区,正需要知道:往哪儿去?哪儿不能去?他们需要知道的是:哪儿有危险?如何避免它?!

这个时候,人们不需要总理在他们眼前,晃着他的社交账号,大喊着:你们看啊,我可没搞砸!我掌握着全局,我拥有一切资源,而且正在部署!”

“不是在这一天:正面对生与死的这一天!”

听她这么一说,澳洲人的愤怒,又好像有道理。

你政府当然需要向公民述职,但等事儿弄完再说。大家正忙着呢,你却忙着唠叨你干得挺好,就是找骂。

也有人会觉得:这些澳洲人有些小题大做。

但文化碰撞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形:东方看来毫无问题的事情,西方社会反倒惊诧莫名;反之亦然。

这些内容,是到海外投资时要注意了解的。

澳洲人对总  理不感恩戴德,因为总理还要靠他们手中的票,政府在他们眼里,就是一物业公司。我纳税了,付了钱给你,把活儿干好,是你的本分。

所以,银行行长,报纸的政治编辑,乡村消防队队长,农村孩子妈妈,都可以对总理指手划脚,甚至不高兴了还骂人。你就一物业公司总经理么。

其实,马贺安律师对于莫里森总理,印象还是很不错的。那一年,我与莫里森有一个工作早餐会,我们先到了,正闲谈,他推门就进来了,腋下还夹着一堆文件。他进来那一瞬,实实在在的样子,感觉就像你的高中同学,挨个握手寒暄,拍拍打打,根本看不出是这么大的官儿。

 《马说》作者,作为大洋路计划项目主任,与澳洲总理莫里森一次小型工作早餐会。莫里森的感觉,就像是你高中同学一样,随随便便,拍拍打打。

在千禧一代,对“领袖”的理解也不一样了。在澳洲大火同时,网上流传一个小视频,说是一群火鸡过马路,一只火鸡就站马路中间,挡住车辆,看着火鸡们一只一只全过了,才最后一个离开。

人们说:这才是“领 袖”leader。

所以,现代的管理学,是将leader 领 袖与boss老板,严格区分的。

莫里森在这个时代,当leader领 袖,自然就尝不到当老板的牛哄哄了。

我讲了半天这么烧脑的故事,希望那位客户,能了解一点跟澳洲政府打交道的感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