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末,各路牛鬼蛇神也倾巢而出,到处谋财了。
不少华人都遭遇到他们各式各样的手段,而且有些还真是防不胜防。
01.花店遭遇奇怪订单
顾客“先款”要求购买代金卡
奥克兰华人店家Mandy的花店上周接到了一个奇怪的订单:一个显示是美国地址的电话说,要给在新西兰的老婆订一束120纽币的花,再搭配一个小熊和一盒巧克力,再要一张300纽币的花店代金券。
由于这是很常规的套餐,Mandy很快就帮忙准备好了,但客人随后又让她帮忙垫付,买价值300纽币的苹果iTunes代金卡,塞花里面一起送。
可以拿回去退款,但我觉得既然是客人的要求,也没太在意。”
东西备齐后,Mandy把东西拍照发给对方,但对方这时候却突然让Mandy将代金卡上的封条刮开,说要看看序列号,确认这卡是真的。
“这时我就犹豫了,因为刮了就不能退了,但对方说可以先款给我然后再刮,所以我才稍微放心了一点。”
但其实Mandy还是有顾虑的——毕竟如果对方在收到序列号后,对银行说信用卡被盗刷,取消这笔交易的话,自己岂不是吃了大亏。
出于一个“信”字,她还是帮客人刮了。
02.识别出买家是骗子
花店次日收到银行反诈邮件
本来东西都备好就准备送货了,但这买家突然让花店先别派送,而且还要订另一个一模一样的套餐(花、礼物、代金卡),送给老婆的父母。
“这时候我真的慌了,跟银行的朋友聊了一下后决定用‘代金卡卖完了’的理由拒绝他,但他居然说要不买Google卡,Steam卡(游戏平台代金卡)也行,还说要加30纽币小费,让我们或者换个店去买。”
说到这地步……Mandy已经100%确定这人是个骗子了,于是跟对方说“卡可以帮你买,但买了之后得直接把小票一起发给你老婆,有啥问题让她直接拿去店里退”。
随后对方就再也没回复了,而Mandy第二天一早,就收到了反诈中心发来的邮件。
03.骗子广撒网
商家要警惕
除了她之外,还有其他花店也遇到了这个“买家”。
“我收到一个来自加利福利亚州叫Tom的人的电话,说要给住在Kingsland的老婆买礼物,我说让他在官网下单他就挂电话了,IT觉得那是骗子,大家小心。”“我也遇到了,一模一样!肯定是诈骗!”
有银行业从业人员认为,如果商家是已经提供了商品和服务,一般而言损失不需要商家自己承担,但具体情况还需要致电对应的银行经理了解。
04.经营19年治安每况愈下,华人无奈称“防不胜防”
除了提防诈骗,如今新西兰的治安问题也是许多华人商家的头号烦恼。
十多年前的小偷多数是到店里抓起酒就跑,虽然有损失,但伤害性不算大。
他表示,由于对青少年犯罪的过度放纵,近年来的抢劫方式是直接持械零元购。
Jeffrey说,就算自己的店装好了各种防撞防盗措施,小偷无法轻易进入,还会被砸玻璃泄愤……
他说,目前奥克兰的营商环境每况愈下,
“邻里间逐渐丧失同理心”,有人将治安差的“锅”扣到了生意的头上,指责他们“不开店就不会被抢”,呼吁他们早点关门……
这种受害者既得不到警方支持,甚至还反倒受到他人指责的情况,令Jeffrey十分心寒。
05.警察“不给力”
奥克兰飞行员自己抓贼
提到警方对盗窃抢劫的应对,下面这个个案也值得一书。
住在奥克兰港口酒店公寓的飞行员/商人Laurence Pope,最近家里因为忘了锁门,遭贼了。
而且小偷还带走了一块价值一万二纽币的劳力士手表。
Laurence醒来发现东西被盗后,立刻打开网上银行,查到了小偷正拿着自己的卡在奥克兰到处疯狂消费。
虽然报过警,警方也来过现场取证,但想到自己此前几次被偷的经历,他知道失窃事件不会被警方优先处理,于是他就开始了
自己动手…….
首先他根据消费记录,打电话给多个商家,并成功拿到了那几个贼在店里出现时的高清监控画面。
随后,他将这些画面拼成一张“悬赏海报”
——“现金悬赏图中男子”
很快,许多人分别联系Laurence,并说出了同一个名字。
“哥们,那晚你偷了我的东西,我们可以友好和平地解决这事……”
“很抱歉我错了,没经受住诱惑偷了你的东西,我现在正从旺家雷回奥克兰,咱见个面把东西还你?”
随后这场拉锯,就在对方根本没有现身之下拉下帷幕。
Laurence对警方的努力表示赞许,但同时也认为这次警方这么快有行动,唯一可能性就是因为他自己“采取了行动”。
“以前每一次都是由我自己来干那些脏活累活。”
他表示,自己的车之前被偷时,还是自己通过GPS定位找回来的。
但发言人告诫人们不要“自己扮演侦探”
的角色,并表示通过社交平台进行的私人问询可能会影响警方的调查,而且将自身置于案件当中也存在更大的风险。
警方还表示,“通过社交平台获取的供词可能不会被法庭所接受”。
06.不指望警方
“自己动手抓贼”越来越多
像上面提到过的案例,盗窃是新西兰最常见的犯罪行为,同时也是最让个人和商家们深恶痛绝的犯罪行为之一。
而越来越多人也开始尝试自己去寻找丢失财物。
举个例子,奥克兰个体户Braden Barker最近被人偷了谋生工具——一组工作用的蓄电池。
他报警希望能有警员陪他一起去取回电池组,但警方表示人手很紧,跟他去了就不能解决其他更紧急的事了。
Braden没有贸然赴约,而是不断收集小偷的例如车牌号等信息。再后来,警方告诉Braden说已经确认了其中一名疑犯,但还没找到对方,而Braden最后不得不花了3000纽币,重新买了一套新的工具。
“你能把所有的难搞的部分搞完,你能说‘就是这人偷东西’、‘这些就是我被盗的东西’,就算贼都出现了警察也不一定能来,这太糟糕了,人们感到不安全,而且还没有东西可以依靠。”
20岁,刚入行就遭遇如此打击的Braden说,
警方把这归因为资源不足,他们也意识到这问题了,但问题是,他们为这做过了啥?
有人质疑抓贼何时变成受害人的活了
有人认为政府如今举措是隔靴搔痒
指标不治本
呼吁政府立法
杜绝对青少年犯罪过于宽容的现状
还有有人呼吁
大家要做好防范买好保险
在这混乱时势中保全自己
虽然讽刺
但这却似乎是现阶段对这问题的最优解了
*以上内容转载自发现新西兰,指点山河对内容或做细微删改,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