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房子还不够高不够密」专家吁政府调整住房目标
据《悉尼晨锋报》报道,新州生产力专员已经发现,悉尼住房可负担性危机是由于长期以来的新开发案不足。同时专员也提醒,悉尼最富有的郊区的建筑必须变得更高更密,才能缓解高昂的房价。
生产力委员会很快就要发布有关悉尼住房状态的报告。生产力专员Peter Achterstraat呼吁新的州政府将重心从西悉尼的新开发案转移到增加CBD和内城区的住房密度。
Achterstraat希望悉尼人习惯住在公寓里,也呼吁制定更加现实的住房计划,让年轻人得以进入房市。他指出,将普通建筑物加高三层就可能在5年内新增4.5万套新房。
Achterstraat自己就住在公寓。他说:“大家都说‘我们希望孩子离我们近一点,希望有大块土地,能步行去车站,房价还要不到100万澳元,我们住在Lilyfield’,这是不可能的。”
“如果大家确实想要拥有大块土地,住在大房子里,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这种选择,但不幸的是,要在一定价位内做到这一点就要离城区很远。”
生产力委员会的新报告《Building More Homes Where People Want to Live》呼吁重新思考悉尼的住宅策略,此前的重心是在缺少现有基础设施的西区发展,但现在应该转移重心。
委员会发现,现在的买家被迫做出痛苦的抉择,选择可以买得起的地方或选择住在距离工作场所或相关设施更近的地方。
而解决办法就是制定住房目标,更好地解决供求不平衡的问题,在CBD和内城区建设更高更密的建筑物。
报告指出:“如果提升公寓限高,悉尼住房成本可能会下降,特别是在内城区。在内城区,建设高楼是尤其有效率的办法,因为这可以让我们更方便地住在距离工作场所或相关设施更近的地方,距离交通枢纽也更近,大家可以更快地出行。”
规划厅长Paul Scully对委员会的介入表示欢迎。Scully称,悉尼西区被迫承受了太多的住房负担。政府现在的预测是,新州的住房将比5年住房目标少13.4万套左右。而现有的住房目标都集中在了西部郊区。
Scully称,委员会认为,在靠近工作场所和相关设施的地方需要更多住房,他也赞同这一点。
“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在靠近城区的地方修建更多住房,我们不能再在城区边缘增加街道了,现在住房短缺的问题非常严重,所有社区都要努力解决问题。”
报告还提到了悉尼住房审批的问题。从1992年至今,新州平均每年每1000人建设了6套住宅,而维州和昆州是8套或9套。
委员会使用价格与成本比例(建设公寓的成本与出售的回报)发现,与西南区相比,悉尼东部郊区、北岸、内西区和CBD住房需求高得多。
Achterstraat表示,虽然可负担住房很重要,但建设高端房屋带来的影响还没有得到足够多的重视。他认为,在内城区建设更加昂贵的单元房可以进行更好的建筑设计,同时可以为中低收入家庭腾出现有的住房。
“而现在的情况正好相反,高收入群体被挤出了房价很高的地区,他们和中等收入群体一起竞争买房,推高了房价。”
*以上内容转载自1688 澳 洲 新 闻 网,AUS贝小主对内容或做细微删改,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