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当了7年蝼蚁,我发誓一定要回澳洲

2024年06月12日 10:00

上周,QS最新出炉的2025年全球大学排行榜让许多留学生都破了防,被誉为英国大学“亲儿子”的QS,这次着实一顿乱拳把美国大学揍得摸不着了头脑,而作为前英联邦的重要成员,大学今年继续突飞猛进。

大学和不仅轻松超越了北大和清华,更是拳打耶鲁脚踹普林斯顿,除了哈佛大学(第4名)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第11名)以外,这8所举世闻名的常青藤大学中的另外6所全军覆没。

但在这些排名带来的狂欢过后,许多依然面临三个难以逃避的问题:就业、工资,还有身份。

James是今天走进《澳洲财经见闻》访谈节目的两位主人公之一,他2016年毕业于大学,在工作近7年后,James再次回到澳洲,而他这次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拿到绿卡。

“很开心也很意外看到母校冲进前20,也为学弟学妹们感到开心。”

澳财记者:“您在国内工作了7年,这次回到澳洲感觉怎么样?”

James:“国内就是一个字,累。我在上海和北京都工作过,特别怀念澳洲的那种单纯。”

在北京工作的3年半里,James平均每天4点30分起床,在升旗仪式开始前就已经在公交车站等待班车。单向近2个小时的通勤让James身心俱疲,如果再遇上应酬,那么到家起码是午夜之后了。

国内常见的“酒桌文化”和“人情世故”对于相对内向的James来说,不但对事业起不到任何助推作用,反而很多次差点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James:“说白了,国内的就业环境就是一场Rat Race,挣着三瓜俩枣的工资还得卖力演最狗血的剧情……任何人都得叫总、都是哥都是姐,演戏个个第一名,就是没人愿意静下心来把自己的业务做好。”

事实上,据《2023海外留学生人才就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在受访的回国就业留学生中,64%不满意薪资和待遇,其中27%认为薪酬和待遇远低于自己的预期。

在投送简历最多的前三大行业中,互联网和金融行业分别占到了18.10%和17.76%,而商务服务则占到了13.71%。该报告还显示,金融行业的收入最高,平均年薪达到了32.32万元人民币。

“实际上达不到的,平均值很容易被极高薪的小群体给数据拉高,应该用中位数,不然算下来人均都3万月薪了” 作为悉尼大学金融硕士的James平淡地告诉我们。

澳财记者:“如果只以就业为目的,您认为出来留学是不是一笔合理的投资呢?”

James:“对于条件特别好的家庭来说,留学更多是一种人生经历,但是绝大部分送孩子出国的家庭,肯定是期待回报的,如果是后者,那么其实很难达到预期回报。”

据了解,攻读悉尼大学的商科学士学位需要3年,每年仅学费就达到了52,000,外加一年半的硕士学位,仅仅在学费上的支出就逼近25万澳元(折合116万人民币)。

如果再考虑到当下正在席卷澳洲的高通胀和租房危机,那么4年半的总共花销将轻松超过200万元人民币。即便以32.32万元人民币的平均年薪计算,在不计算税收,而且不吃不喝的情况下也需要近7年才能 “回本” 。

但是如果在澳洲就业,那么“回本”的速度将大大缩短。

据人才招聘平台Talent.com的数据显示,澳洲金融行业的平均年薪达到了11.2万澳元(折合54万元人民币),而且相对直白的公司文化和社交方式,也变相减轻了许多业务之外的负担。

“所以说这次回来,我一定要留下来,算是给自己留学这么多年的一个交代,也是为我自己未来的发展一个机会吧,Rat Race我是受够了”。

除了薪资和工作机会以外,选择一个适合下一代成长和受教育的环境,也是许多正在打拼的“澳漂”们面临的一大抉择。

对此,在墨尔本定居2年的Lilianne认为,回国才是最好的选择。

“可能是我来澳洲的时间短吧,不像那些留过学的人(对澳洲)有那么深的感情……我先生高中过来的,结婚之后我就和他一起来这里了”,Lilianne告诉我们。

澳财记者:“很多人选择来澳洲生活,主要是考虑到食品安全、自然环境还有教育,您怎么看?”

Lilianne:“嗯,环境和食品没得说,但我觉得教育远远不如国内好,我们两个孩子送私校,原本想着会非常优秀,一年下来杂七杂八将近小十万(澳元),但孩子什么也没学到,每天在学校就是玩儿和兴趣班,这不是糟蹋钱吗?”

澳财记者:“澳洲的私校可能更注重培养价值观和开放式的教育模式,毕竟体制不同,就业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同。”

Lilianne:“我不敢苟同,我像他们这么大的时候起码每天两套卷子了,他们倒好,跟我说用计算器和iPad就行……我怎么能不焦虑?”

实际上,教育恰好是许多移民奔赴澳洲的一大原因,据(ABS)数据显示,在疫情爆发前,也就是目前破纪录的移民大军涌入澳洲之前,每年赴澳留学深造的签证占到了所有临时签证的33.8%,其中2.3%为职业培训类、15.3%为高等教育、4.7%为其他类学生。

不仅如此,澳洲的基础教育(等同于国内义务教育)同样表现出色,在国际经合组织(OECD)的排名中常年位列前10名。

“希望有一天能够说服我先生吧,我放弃一切跟他来到澳洲,不是为了每天守着一个大宅子,接送孩子的……澳洲不适合我。”

在采访结束之际,我们见到了Lilianne的先生,他刚才伦敦出差回到墨尔本,对于妻子和孩子的生活,他认为:“我自己有很大责任,是我没有给他们更多关怀……我想她需要更多一些时间来融入到澳洲的文化中,这里是对我们最好的方案。”

就在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88万份签证仍然堆积在澳洲移民局的系统中等待审批(内务部数据)。

而在经历了两年的破纪录净移民增长后,宣布将在2025年腰斩移民数量。

一架架航班起落的背后,是一批批争先恐后想在澳洲扎根或者离开的移民,他们在用足迹撰写着一篇篇属于自己的故事。

像极了钱钟书先生笔下的《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

而对于那些想离开的人来说,想要早日找到苏轼笔下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也许又是一场旅程的起点。

*以上内容系网友YOYO丫米自行转载自澳洲财经见闻,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我们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