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加拿大经济危机的消息不断冲上西方媒体头条,作为一个土地面积辽阔、人口稀少,同时又是移民和资源出口的大国,加拿大的经济危机立刻给澳大利亚敲响了警钟。
加拿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虽然央行在第二季度率先降息,但是经济增长速度仍在不断放缓,而2023年下半年的经济增速也被下调,让这个移民和资源大国的未来蒙上了一层昏暗的阴影。
而造成目前这一局面的,除了在高科技和制造业缺乏竞争力以外,还有一个隐藏在公众视线里的重大推手——人口的疯狂增长。
据悉,加拿大人口在2022年增长了140万人,比加拿大央行人口增长模型中的“最高增长”还高出将近1倍。
作为一个总人口仅为3,800万的国家,140万的人口增长相当于3.68%,在现代历史上可以说达到了天文数字。
那么人口的增长不是应该提振消费和经济的吗,为什么反而会变成造成加拿大经济危机的根源呢?
如果是这样,那么在近年来破纪录引进海外人口的澳大利亚,是否也将面临危机呢?
我们先来看加拿大经济危机,主要原因有两个:人口增长过于旺盛,导致本地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严重挤兑
大量劳动力涌入市场,造成恶性竞争,政府政策失误导致竞争力和生产力直线下降
这两点,澳大利亚同样正在经历——历史新低的房屋空置率和屡屡突破纪录的房租价格,以及破纪录的海外劳动力涌入导致的生产力骤减。
对此,加拿大智库弗雷瑟研究院(Fraser Institute)高级分析师Philip Cross指出,加拿大政府对于目前的经济困局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加拿大在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的前提下,大量进口海外劳动力。与其去开创更多的产业和价值,加拿大政府采取了“利益再分配(redistribution)”的策略。
所谓“利益再分配”,其实就是把一份原本就不大的蛋糕(经济总量)分割给更多的经济活动参与者(劳动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家企业从10名员工扩招到了20名,那么在每小时工资不变的前提下,有一半的人就要失去一半的工时。
这又造成了许多连锁的问题,比如全国的生产力开始不断下降——原本1个人能干的活,变成2个人来干,产出的经济总值不增加,生产力必然下降。
从加拿大国家统计局数据可见,在17个主要行业中,除了交通和仓储、以及零售两大行业的生产力有略微增长以外,其余15个主要行业的生产力均出现了暴跌。
这点,同样也正在澳大利亚发生——澳洲生产力从2022年第一季度开始就不断下坡,在经历了6个季度的持续下滑之后,终于在2023年末出现止跌。
不仅如此,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减速造成的人工价格上涨,又进一步恶化了生产力(更高的人工成本和更低的产出)。
而就业市场的内卷也造成了大量年轻人失业的壮观景象——总失业率高达6.4%,而15~24岁的年轻群体失业率则高达14%!
这种可怕的趋势也正在澳大利亚抬头:找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
据澳洲招聘平台Seek数据显示,招聘广告的数量自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骤减,截止今年5月,招聘广告的数量已经减少43.18%,而平均每个招聘广告的求职人数则增长了200%。
这一点上,弗雷瑟智库的点评一针见血——只有不断扩大经济规模和产业价值,才能够满足更多人口的需求。
然而,无论是加拿大还是澳大利亚,目前仍在依赖二战后的经济模式——出口资源(加拿大的原油、澳大利亚的矿石,分别价值数千亿美元)以及移民带动的教育、房地产以及消费等营收。
人口增长方面,澳大利亚在2022年迎来了有史以来最高的海外净移民(入境人数与离境人数净差),而毫无疑问,这些新增人口也给澳大利亚带来一模一样的难题——公众资源的严重挤兑。
据澳大利亚投资顾问公司SQM的数据显示,全澳房屋空置率仍然在1%附近徘徊,可以理解为100套住房中,只有1套空置。
房租价格的步步攀升,加上就业市场的不断恶化,以及公众资源的挤兑,正在透支澳洲下一代的未来。
当然,如果要说加拿大的这场经济危机是否有希望解除,那么加拿大央行的果断降息或许会成为扭转,或者说减缓冲击的及时雨。
但是,澳大利亚所面临的危机却更加棘手,因为澳大利亚面临的高通胀反弹,极有可能成为迫使澳联储再次加息的导火索。
在几周前出炉的通胀数据中可见,澳大利亚通货膨胀率非但没有下降,反而连续多个月加速反弹,在5月冲高至4.0%的惊人水平,距离澳联储制定的2~3%的目标越行越远。
在数据出炉后,澳洲债市和汇市立刻出现强烈反应,其中与未来利率高度正相关的国债收益率大涨,而澳元兑一篮子主要货币也持续上涨,这些都是资本市场开始计价加息的体现。
这也就说,澳大利亚不仅需要去解决加拿大所面临的两大难题,同时还必须为又一次加息,以及非常可能随之而来的经济硬着陆做准备。
人均GDP增长早已陷入衰退的澳大利亚,是否能够避免整体经济的衰退呢?
更重要的是,在2025年的联邦大选逐渐靠近的关键时刻,如果经济困局导致工党的支持率继续下滑,那么联盟党是否会趁机拿下堪培拉,再顺势掀起抵制移民的浪潮呢?
在过去两周内的英国和法国大选连续“翻车”之后,澳洲的未来似乎也将充满变数。
*以上内容系网友Danny在澳洲自行转载自澳洲财经见闻,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我们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