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源滚滚来~新加坡总理兼财长黄循财,写“财“字祝大家新年发财

马上就要过年了,新加坡兼财政部长、原籍海南的第二代移民黄循财秀书法、发红包,给大家拜年了!

身份是总理兼政部长,姓名中有个“”,秀书法还写了个大大的“”字。

财!财!财!

这个视频转发出去,想不发财都难!真是“兴啊!旺啊!发啊!”

在视频当中,黄循财不但秀书法,捞鱼生,还给各族同胞发红包,虽然是的节日,但马来人、印度人也一起庆祝,体现了新加坡各族融合、和睦共处的社会特点。

为了过春节,第三任总理、国务资政李显龙特意拍了一帧唐装造型的美照。

在新加坡,吃尾牙,带两桔子拜年,捞鱼生,拜太岁,迎天公,这些习俗想必大家已经很清楚了,我们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个比较新颖的。

那就是……在新加坡的人们是用什么语言拜年的?

首先,新加坡一共有11天公共假期,天数与大陆相同。

在这11天当中,春节是唯一连放两天的。属于全民元旦、五一劳动节、国庆日各一天;伊斯兰的开斋节、哈芝节各一天;基督教的耶稣受难日、圣诞节各一天;佛教的卫塞节一天;印度兴都教的屠妖节一天。雨露均沾,按宗教、种族,分配得相当均衡,反映新加坡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多元文化的社会现实。

这种“公平性”也体现在新加坡的语言上。在历史上、地理上,新加坡的是马来人,因此,新加坡把马来语定为国语。新加坡的国歌、国徽上的文字、纪律部队的礼仪性口令,都是使用马来语。

既然马来语是国语,当然就有人用马来语拜年了。

除了具有国语的特殊地位,马来语也是新加坡的四个官方语言之一。另外三个官方语言是华语、英语和印度的淡米尔语。

(新加坡的四个官方语言)

在历史上,新加坡华人主要来自中国东南沿海的、广东、海南。因此,形成五个主要的华人方言社群——福建、潮州、广东、客家、海南。

除了这“五大”,还有沿海的福州、兴化/莆田、上海、温州等方言社群。

有意思的是,新加坡、马来西亚都是按方言来划分华人社群,并非按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分。比如,所谓“福建”,其实特指闽南语社群,而同属福建省的福州话社群、兴化话社群、闽西的客家话社群,由于不使用闽南语,因此不归入“福建社群”这个分类

在厦门公会闽南语讲演会,本地人与

互相交流、学习闽南语,发扬祖籍文化

同样的,潮州属于广东省,但是,由于潮汕话与粤语明显有别,因此,新加坡、马来西亚所谓“潮州人”“广府人”是有区分的

还有一个蛮有趣的,就是“客家人”——凡是讲客家话的,不论闽西如永定,或粤东如大埔、梅县,一律归为“客家人”,既不属“福建”,也不属于“广东”

由于本地华人生育率很低,不足以达到人口替换率,于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新加坡开始引进。这些新移民的来源地则比传统的闽粤琼广泛得很多,来自五湖四海,不但有港台、四川、湖南、云贵、陕甘、江浙皖赣、京津、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的,也有来自大东北、大西北,甚至还有一些是来自新疆、西藏的。

三十年前,在新加坡的公共场所,例如地铁上、商场里、酒楼里,如果听到身边传来中国口音,许多人都会好奇地转头看看。现在呢?中国口音已经很常见,再也不会有人感到好奇。甚至,有些新加坡人已经能分辨出四川口音、上海口音、东北口音等。

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养料

图源:龙腾狮舞贺新春

中国移民的涌入,大大丰富了新加坡的中华文化圈——饮食、艺术、娱乐等等,都得到了来自各地的滋养,甚有裨益。

两百年前,来自马来半岛的峇峇点燃了新加坡华人社会的文明之火;一百年前,来自中国的新客为新加坡华社的文明之火添柴加薪;这三十年来,来自大中华区的新移民为新加坡华社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继续添砖加瓦。

一代代的新加坡人,不断与新来的移民相融合。融合的结果,就是让这座海洋城市焕发新生,大放光芒!一代代的本地人和移民,都从中获益。

举个例子,同样是三十年前,在新加坡的基本都是闽菜、粤菜、潮州菜、海南菜、客家菜、莆田菜,极少有其他的。

现在呢?东北菜、川菜、湘菜、淮扬菜、鲁菜、豫菜…… 遍地开花! 最重要的是, 在与新加坡本地文化融合的过程当中,这些中华菜式出现了创新和突破,创造了新的价值。

这,就是新加坡这个“小红点”得以在世界上生存的秘诀,之一。

今年的春节还有个好消息——春节已经列入联合国非遗。这是个许多亚洲人同庆的日子,不但华人,韩国人、日本人、越南人、蒙古人等等也都庆祝春节。

让我们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祝新加坡眼的朋友们:新序呈祥!

福寿安康!

心想事成!

各位读者,诸位的家乡话是怎么拜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以上内容系网友会火自行转载自新加坡眼,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我们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