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和留学生因为一规则,把澳洲本地人惹怒了

2025年03月03日 12:45

,有这样一种现象正悄然引发本地人的不满,一场因行走规则引发的“风波”正在上演。

当地居民一直秉持的“行人靠左走”默契,如今正遭受挑战,不少澳洲本地人对此颇为恼怒,并将矛头指向了游客和

具体发生了啥?我们一起来看看!

,“行人靠左走”本是大家心照不宣的默契,可如今,不少本地居民发现,好多游客和留学生似乎压根不知道这个规矩,这可把他们气得不轻。

墨尔本当地记者Claire Heaney直接撰文谴责这种现象:

靠左走啊,你们这些笨蛋!

Claire表示,平常走在人行道上,她可是坚定的“靠左派”,除非超车或者遇到障碍物,否则必定靠左行走。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尤其是自疫情封锁之后,他察觉到人们似乎对这一不成文的规则越发漠视。

就像前几天,Claire 前往Collins Street“巴黎端”观看一场演出,那条街挺宽敞的,结果迎面走来一群人,像无头苍蝇一样,根本不靠左走。这让他要么得突然停下脚步,要么就得侧身贴着街边店铺才能继续前行。这条宽敞的街道本应畅通无阻,却被“随心所欲”的行走方式搅得一团糟!

Claire认为,这看似是件小事,但类似的不文明行为不断累积,就会让人不胜其烦。比如在公共交通上,有人把背包放在旁边占座,导致其他人无法入座;在拥挤的地方,有人大声打着视频电话,旁若无人;乘坐电车时,下车的人还没下来,上车的人就一拥而上……

不止在街道上,在其他场景中,“靠左走”的规则也频频被打破。

在Claire家附近的游泳池,她也一直坚持在泳道左侧游泳。但有一次一位女士却从黑线另一侧气势汹汹地朝她游过来,就像在玩水上“斗鸡游戏”。好在这是慢泳道,Claire 不想显得自己小气,便忍住了提醒对方的冲动。但如果是在竞争激烈的快泳道,说不定就会引发争执,毕竟在那里大家都很在意规则。

除此以外,在火车站和百货商店的扶梯、楼梯处,情况也不容乐观。常常能看到两三人并排行走,甚至有人在公共场合亲密互动。要是不着急赶火车,或许还觉得这画面挺温馨,但当自己着急赶路时,就只剩下无奈了,根本没法顺利通过……

据Claire回忆,自己并没有专门接受过行走礼仪的教导,“行人靠左走” 似乎是一种潜移默化形成的不成文规则。

几十年前,当她来到大城市时,就自然而然地跟着大家有序地靠左行走。但不知从何时起,人们走路开始变得毫无秩序,像谚语里说的布朗家的牛一样,乱走一气。

Claire提醒道,随着年龄增长,人们有时会觉得自己不被注意,仿佛 “隐身” 了一般。但实际上,各个年龄段都有膝盖不好或身体有其他小毛病的人,面对行人随意穿梭、突然改变方向,他们很难及时做出反应。

所以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大家应该多为老人、、孕妇和视力障碍者着想。

为此,她特意询问在城里上大学的,这是否是代际问题。孩子认为并非如此,还说有时候为了按时到达目的地,不得不强行挤过人群,还说这是 “适者生存”。

不过,Claire并不认同,她认为这种不遵守 “靠左走” 规则的现象,其实也反映出如今社会文明礼仪的普遍缺失。

她最讨厌的,就是有人用脏鞋子去按人行横道按钮,实在是太恶心了。

Claire建议,遛狗要用短绳子牵好,背包和推车别撞到别人,看到提重物的人要体谅并给他们留出空间,要是在热闹的街道慢跑,也别紧贴着别人跑等等。

早在2015年,就针对行走礼仪发起过一场“共享我们的街道” (Share Our Streets)活动。当时,市议会委托了一份报告,报告讨论后认为:外国游客和留学生是导致行人行走偏向中间和右侧的部分原因。

在活动中,市政府雇佣演员们拿着在街上假装不注意行走方向,模仿“低头族”乱走的现象,同时发放提示卡片,提醒行人遵守基本的行走礼仪。

卡片上面建议骑自行车的人给行人让路,行人要靠左走……

当时,有人提议在人行道上画上靠左的箭头,但最终因担心会引发更多冲突而被否决。

如今,人们戴着降噪耳机四处闲逛,眼睛紧盯着手机,这种情况愈发糟糕。不禁让人思考:这究竟是因为不礼貌、单纯无知,还是缺乏空间意识呢?

有人认为,手机与降噪耳机是现代人的“空间盲区”。

大多数低头族和耳机党对周围环境视若无睹,他们被调侃为。

还有人认为,是文化差异与游客效应。许多来自“靠右走”国家的游客和留学生,对澳洲的左侧习惯一无所知。

专家指出,行走方向是根深蒂固的社会习俗,但“无知者无畏”的随意行为,加剧了本地人的不满。

还有一种说法是“个人主义的崛起”。社会学家分析,年轻一代更倾向于“适者生存”逻辑——为了赶时间,“横冲直撞”成了常态。

一位大学生直言:“不挤过去,你永远到不了目的地!”

……

如今随着混乱加剧,解决方案再次被热议。

为了让墨尔本的街道不再“像丛林般混乱”,或许是时候重新开展相关宣传活动了。建议方案如下:

机场与交通广播:在机场以及前往市区的交通工具上进行 “靠左走” 的广播提醒游客“靠左走”。

网红的力量:通过TikTok、Instagram等社交平台推广规则,借助平台上的网红影响力进行宣传。

柔性劝导:行为学家认为,强制规定可能激化矛盾,而一对一的友好提醒更有效。

Claire认为,只要那些不喜欢被指挥、听到 “左” 字就反感的人不从中捣乱,说不定这样的努力就能让 “行人靠左走” 的规则重新深入人心,让街道恢复应有的秩序。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些机构一直在努力提醒大家。比如:

Britz Campervans 租车公司会提醒来自靠右行驶国家的租客,在澳洲走路也要靠左;

Insider Guides 国际学生在线资源平台也强调,在扶梯、楼梯上停留或者行走时,要靠左,不要用手靠在右侧栏杆阻挡别人通行,在人行道上行走也尽量靠左;

MoveHub 国际搬迁平台同样建议前往澳洲的人,在路上和人行道都要靠左走,还说在扶梯上除非超车,否则走右边虽然不犯法,但会被人觉得傻。

……

在这场关于 “靠左走” 规则的讨论中,我们看到了不同观点的碰撞以及各种潜在原因的浮现。无论是因为科技带来的 “空间盲区”,还是文化差异导致的认知不足,亦或是个人主义观念的影响,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墨尔本原本的行走秩序。

然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各方共同努力。

对于游客和留学生而言,初到澳洲,应当主动了解并尊重当地的这一传统行走规则,入乡随俗,避免因无知而引发不必要的矛盾。

本地居民在面对这些 “不遵守规则” 的现象时,也不妨多一些耐心和包容,以友好的方式提醒他人,而不是一味地指责。

总之,“向左走” 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行走礼仪,它更是城市文明的试金石。当每一个人都能自觉遵守这一规则,街道将不再混乱,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会更加和谐。

对此,你怎么看?你在墨尔本街头遇到过类似的“行走战争”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以上内容系网友指点山河自行转载自发现澳洲,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我们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