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澳大利亚《每日电讯报》报道,悉尼唯一的本地巴士制造商Custom Denning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该公司在致交通部长John Graham的一封信中警告称,由于新州政府(Minns政府)大量采购中国制造的电动巴士,其工厂可能在未来几周内被迫关闭。
Custom Denning位于悉尼西部的St Mary’s,是一家拥有70年历史的家族企业。该公司目前雇佣了180名工人,其生产的巴士零部件中超过60%来自澳大利亚本土,且全部在St Mary’s工厂组装。
然而,随着政府采购政策的变化,这家老牌制造商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
今年2月,《每日电讯报》披露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在政府计划采购的319辆新电动巴士中,超过200辆将从中国进口,并在新州组装。
这一决定直接导致Custom Denning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该公司负责人Daniel Bale表示,政府的这一采购计划与此前设定的目标背道而驰——政府曾计划到2027年将本地巴士订单比例提升至50%,但目前的情况却让这一目标变得遥不可及。
“如果政府继续这种采购模式,我们将不得不削减员工,甚至可能被迫停止运营。”Bale先生无奈地说道,“我们希望在悉尼西部维持和发展这一产业,但现实情况却让我们陷入了困境。”
中国制造的电动巴士为何会受到澳大利亚政府的青睐?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
近年来,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不断深耕,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在电池技术、车辆制造工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同时,规模化的生产模式大幅降低了成本,使得中国电动巴士在性能和价格上都极具吸引力。
也就是说,中国制造的电动巴士不仅在技术上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在成本控制和生产效率上具有显著优势。
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制造的电动巴士已经广泛应用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共交通系统,其可靠性和性价比得到了广泛认可。
所以,出于提升公共交通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以及响应环保出行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澳大利亚新州政府也选择了中国电动巴士。
然而,对于Custom Denning这样的本地制造商来说,政府采购中国制造的电动巴士无疑是一场“生死考验”。
在全球化竞争的浪潮中,本地制造业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挑战,而政府的采购决策往往会对本地产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尽管Custom Denning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事情并非没有转机。
据交通部长John Graham的发言人表示,政府仍然对Custom Denning的产品感兴趣,并计划从该公司采购95辆巴士。
此外,政府官员已经与Custom Denning进行了会面,讨论如何确保其产品“Element 1”的可靠性和公司的整体可持续性。
“政府不希望看到本地制造商陷入困境。”发言人表示,“我们将继续与Custom Denning合作,帮助其成为悉尼乃至整个新南威尔士州巴士运营商的首选。”
这一事件引发了澳大利亚网友的广泛讨论。
一些网友认为,政府应该更多地支持本地制造业,保护本地就业机会。他们认为,过度依赖进口产品可能会导致本地产业的衰退,甚至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
然而,也有不少网友持不同观点。
他们认为,全球化背景下,制造业的优胜劣汰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本地制造商无法在成本、技术和效率上与国际竞争对手抗衡,那么政府的过度保护可能只会延缓其被淘汰的命运。
“我们不能因为一家企业的困境就否定中国制造的优势。”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政府应该鼓励本地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而不是通过限制进口来保护落后产能。”
总的来说,Custom Denning的“倒闭危机”只是全球化背景下制造业竞争的一个缩影。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各国制造业都在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对于澳大利亚政府来说,如何在支持本地制造业和利用全球资源之间找到平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对于Custom Denning这样的本地制造商来说,与其抱怨政府的采购决策,不如积极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以更好地应对国际竞争。毕竟,在全球化的时代,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正如网友所说,“优胜劣汰”是市场的自然法则。
*以上内容系网友指点山河自行转载自发现澳洲,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我们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