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抑郁的孩子,多半有这5句“口头禅”
前两年,人民日报公布了一组数据: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高达 24.6%。
单说数字百分比大家可能不太敏感,但如果换成这种说法——「大约每4个孩子里,就有一个检出抑郁」,是不是就足够触目惊心了?
之前,一听说抑郁,会觉得这种事情离我们很远。但这两年,抑郁的孩子,越来越多。
一个中学老师说,她们班现在就有2个孩子确诊了抑郁,一个中度抑郁,一个轻度抑郁。
她和家长,给了这2个孩子「高度的自由」:每天想几点到校,就几点到校;作业完不成,上课不认真听讲,也不会去管。
孩子本身已经足够焦虑,他们生怕任何一点加码,都会让孩子承受不住。
孩子将来走到哪,将来成就如何,要看抑郁控制情况,一切都是个大未知数。
孩子还未成年,精神却已经不堪重负,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高抑郁率的背后,是一个个被日常焦虑情绪绑架的无辜孩子。
我的一位对儿童心理非常熟悉的朋友就提过,在他看过的孩子里,很多都经常说5句口头禅:烦死了/愁死了/累死了
充满无力感,有些孩子很暴躁,有些孩子是心力交瘁。
真没意思
干什么都没有精神、提不起兴趣。
我没胃口/不想吃东西
经常性的食欲不振,可能是身体发出的信号。
我真没用/都是我不好
没有自信心,对自己和人生感到失望,容易习得性无助。
我睡不着/总夜里被噩梦惊醒
经常性的失眠,很可能是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的,也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效率。
这些负面情绪,它们看不见摸不着,却附着在孩子身上,影响他们的成长质量,甚至有一天会突然压垮孩子。
美国心理学博士布丽吉特·沃克在《帮孩子摆脱焦虑》这本书中说:“孩子大部分的负面情绪,都跟焦虑有关。”
焦虑,会以五花八门的方式在孩子身上体现,像压抑、逃避、害羞、叛逆、悲观甚至缺乏自信、生气等情绪反应,都是孩子们应对焦虑的方式。
这些情绪,看似都是平常情绪的反应,但它们最大的害处是:都不太容易被发现,并且它们不会随着孩子成长消失。积少成多后,它们要么侵袭孩子身体,要么腐蚀孩子精神。
孩子学习、成绩都很重要,但让孩子在情绪上保持「日常健康」,也是父母们需要学习的内容。
日常,遇到孩子一些「不要紧」的情绪纠结,比如:因为各种原因不愿去上学;惧怕上某个老师的课;跟小朋友之间有社交问题……
你是不是也这样安慰孩子:没事,过段时间就好了。
私下里你也会安慰自己:孩子长大了,心思多了,事也多了,有点不顺心的想法也正常。
可事实上,焦虑和抑郁,就是会因为这些小情绪小问题没及时解决,结成了一个个「疙瘩」,最后越缠越大,导致孩子再也无力解开心结。
焦虑是慢性的,它不会随着孩子的成长消失,并且它们会隐藏,会转移,会反反复复。
也正是因为这样,导致很多父母误以为,焦虑会随时间推移自己消失。
上面提到的书中讲述了一个案例:一个成绩全A,对自己要求也极其完美的12岁男孩。
每当男孩觉得没有足够时间完成好功课时,他就会嚎啕大哭。
起初,男孩的焦虑只是表现在作业上。
后来转移到了「唱诗班」上,如果他记不住歌词,或旋律有一点不对,就会崩溃。
再后来,男孩的焦虑,转移到了睡眠上,只要担心作业和成绩,就整夜睡不好觉……
男孩的焦虑,时好时坏,每当暑假将要来临时,他的焦虑就神奇的「消失」了,可暑假一结束,男孩的焦虑就又犯了。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孩子的焦虑情绪会自己消失。
如果父母不管不问,任由孩子被忧虑、恐惧、内疚等情绪支配,他们很可能在时间推移下,身心疲惫、意志消沉,甚至抑郁,对生活学习感到绝望。
那么,是不是孩子所有的焦虑情绪都有害呢?
也不是。自然发生、程度适中的焦虑,反倒可以推动孩子自己把事情做好。
这是一种健康的焦虑。
为什么讲道理
不是根治孩子的焦虑好办法
科学家们发现,容易焦虑的孩子,是有一种能力欠缺——他们不会从以往的经验中学习。
像前面说的那个12岁男孩,每次他焦虑时,父母会安慰他:“你看,以往你也都能完成作业啊,还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获得唱诗班老师的表扬。”
但男孩总是更崩溃,他哭着喊:“但这次不一样!”
焦虑的根源,是孩子没法用经历过的事情,纠正固有认知。
也就是说:孩子想象的情境,跟真实不符,但他们无法意识到这些。
4年前,江苏句容一个9岁男孩,因为撞碎了学校的玻璃,害怕受到惩罚,留下一封遗书之后,就从17楼跳了下去。
一年前,西安一名9岁女孩,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她因此觉得自己什么事也干不好,从15楼的家中一跃而下……
我们惋惜孩子为了一点小事就结束生命,但也能看到:孩子紧张焦虑下的认知,和事实差距很大。
与其说是事情「杀」死了孩子,不如说:是焦虑情绪下,孩子认知的「偏位」杀死了他们。
而想要缓解孩子的焦虑,类似的「你真棒」、「没关系」、「爸爸妈妈爱你,永远在你身边」等鼓励,就像蜻蜓点水,只能缓解一时,却不能让孩子们真正接纳自己,接纳情绪。
管理焦虑
是孩子的终身课题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彭凯平曾说:“我们教育最大的缺陷,是我们不学心理学,这让很多孩子,没有找到快乐幸福的能力。”
无论孩子还是父母,如果能学会一两项管理焦虑的技能和工具,这一生,我们都会受益匪浅。
01.
给坏情绪,起一个「焦虑绰号」
在我们惯有的思维里,孩子对某件事敏感、焦虑、不喜欢,我们就要避免孩子接触这类事物。
但行为心理学家们认为:让孩子适当「暴露」在这种焦虑或不喜欢里,能帮孩子从心理上「脱敏」。
对待小一点的孩子,可以试试给焦虑起绰号的办法。
比如,孩子有社交焦虑,父母就可以用轻松的语气,游戏的形式,给这种焦虑,起个名字叫「懦弱虫」。
日常引出各种情境,让孩子做好打败「懦弱虫」的心理铺垫,比如:父母:晨晨,你想加入同学们的游戏,可是「懦弱虫」又出来阻止你了,怎么办?
孩子:嗨,你这个「懦弱虫」。
父母:快想想办法,怎么赶走它。
孩子:我先深呼吸。
父母:可「懦弱虫」不怕深呼吸。
孩子:那我就试着小声打招呼。
父母:「懦弱虫」有点怕了,但还不够怕……
这样的情境预演,能增强孩子面对焦虑的心理素质。
孩子害怕、担忧、不自信时,都可以用这种办法来「脱敏」,这样,再遇到被焦虑裹挟时,孩子就不至于一时心急,走上极端的路了。
02.
智慧对话
大一点的孩子,就要着重于纠正那些导致焦虑的错误认知了。
我们可以用 3 步智慧对话来进行:第一步,帮孩子识别错误认知。
比如,孩子做错了事,他可能会担心家长惩罚,担心老师批评。
在察觉到孩子有焦虑情绪时,可以先鼓励他把自己担心的结果,原因画下来,或写下来。
这是因为,孩子往往很难判断自己的思考过程,这个梳理过程,能让孩子清晰地看到——
我为什么不愿去学校;我为什么不喜欢XX老师的课……
书中用的是思维气泡:
看上去好像很简单,但解决问题之前,梳理的这一步,必不可少。
第二步,苏格拉底之问。
接下来,就要像「苏格拉底」一样,向孩子提出一系列关于焦虑的问题,引导孩子批判性思考。
这些问题,尽量不指责,并且鼓励孩子换一种方式思考。
比如,孩子每次考试前都担心考砸,我们就可以用类似问题启发他们:你怕考砸,每次的考试成绩都跟你的担心一致吗?
考砸这事,有多久没发生了?
你怎么知道每次都考砸呢?
想一想,这种担心是不也有错的时候?
这些启发、协作式的提问,能让孩子慢慢卸下固有思维,重新认识客观事实。
第三步,总结「金句」。
把启发孩子结果,用简短的「金句」总结出来,越短越好,最好朗朗上口,让孩子很容易记住。比如:我没有水晶球,所以并不能预知未来。
我朋友没跟我打招呼,说不定是他走神了。
一切都有可能发生。
有可能,但可能性微乎其微。
这些金句,能让孩子在接下来的事情中,多一些笃定,慢慢认清客观现实。
这些小技巧技能,可以从不同维度,帮孩子加强心理建设,让孩子尽量回归客观认知。
很多时候,问题并不出在事情本身上,而是来自于看世界的角度。
早点给孩子上处理焦虑情绪的这一课,相信,孩子会受益终生。
*以上内容系网友指点山河自行转载自小树妈妈,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我们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