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苦等一年也要吃的好东西, 突然在澳洲泛滥成灾! 专家紧急警告: 别捡来吃! 可怕危险

2025年04月05日 14:08

海边被“美食”淹没?

惊呼:怎么还没人来吃!

最近,澳洲的生态系统又出“大新闻”了。

沿岸多地爆出“生态危机”——河里密密麻麻地爬满了一种叫做淡水金蛤的生物。它们泛滥成灾、大举入侵,专家连连发出警告:一旦控制不住,后果可能不只是堵塞水道、损坏灌溉系统,更可能对整个淡水生态链造成颠覆性的影响。

可当华人看到这些照片时,第一反应却是:这不是黄沙蚬吗?不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春季限定美味?

华人抢着吃的“珍馐”,在澳洲竟成“公害”

每年三四月份,国内华人最期待的一道时令美食,正是黄沙蚬——也叫金蛤,肉嫩味鲜,色泽油润,是清蒸、爆炒、煮汤样样都出彩的宝藏食材。

在广东、福建、广西一带,不少食客为了吃一口当季的黄沙蚬,不惜自驾数小时赶往渔村,就为那“等一年只吃一次”的鲜味。

然而,这样的“美味”,如今在澳洲却成了难题。

根据澳洲官方信息,2024年初,布里斯班地区首次报告发现淡水金蛤,随后在Savages Crossing、Riverside Park等水域迅速蔓延。

这种生物原产亚洲,繁殖速度惊人。一个成年的金蛤可以释放上千只幼体,在水体中迅速扩散——在某些区域,每平方米竟密布1万只!不仅严重挤压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还可能改变水体的营养结构,造成富营养化,威胁水质安全。

更严重的是,一旦遭遇极端天气,这些金蛤会大规模死亡,释放出大量氨类物质,引发“水华”,使整个河段变得臭气熏天、鱼虾绝迹。

于是,这一亚洲人眼中的“舌尖顶流”,在澳洲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生态炸弹”。

华人网友:“泛滥?不就是因为你们不会吃!”

在中文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看到澳媒发布的报道,纷纷表示“又想骗我们去了”。

有网友笑称:“你说这是外来害虫?我们广东人表示不服,我们小时候拿着塑料桶就去挖的东西你居然要报警?”

还有人建议:“不如政府考虑举办‘全民捞蚬大赛’,优胜者奖励一袋葱姜蒜。”

虽然调侃意味十足,但这些“舌尖反应”也反映出中西方在生态管理理念和食材文化上的巨大差异。

在澳洲,这些泛滥物种代表着外来生物入侵;在中国,它们却可能是身价高涨、难得一尝的“季节限定”。

不止金蛤,这些“入侵物种”其实都可以吃

比如刚被政府列入“通报物种”的欧洲绿蟹,在不少华人眼中,不就是大闸蟹的“表亲”吗?爆炒、清蒸、油焖,都不在话下。

然而在澳洲,这种外来螃蟹却被认为是“贪吃成性”的生态杀手,能吞噬本地贝类甚至其他蟹类,破坏生态链,影响渔业产量。因此政府明令禁止个人持有、运输和买卖,违者可能面临巨额罚款。

还有“传说中的灾星”——鲤鱼。甚至考虑引入病毒来抑制其数量增长,因为据估算,仅澳洲河道中“野生鲤鱼”的数量就可能高达3亿条!

在中国农村,鲤鱼往往是节庆喜宴上的常客,而在澳洲,它却成了钓鱼比赛中的“指定对象”。一些州甚至举办“全民钓鲤”活动,鼓励居民积极参与“清理行动”。

再说兔子。这个在中国被视为宠物或肉类的可爱物种,在澳洲几乎成了百年灾害的代名词。

由于天敌缺乏和环境适宜,澳洲兔子泛滥成灾,给农作物带来巨大损失。政府不惜投入巨资引入病毒,试图从生物学上“限制”兔口数量,然而效果有限。

的困扰,也是文化差异的注脚

这些“入侵物种”的命运在中澳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一个地方,它是灾难的代名词;而在另一个地方,它是锅里的鲜香。

这背后其实不仅是自然条件的差异,更是人类活动和文化偏好的深层影响。

对于澳洲政府来说,生态安全是第一位的。入侵物种可能破坏本地物种平衡、影响农业和水利安全,因此管理和限制显得尤为重要。

而对于不少华人移民或留学生来说,面对这些“从天而降的食材”,与其围堵,不如合理“入菜”或许更接地气。

当然,任何“捕捞自用”都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擅自处理受保护或禁止类物种,仍可能违法。

*以上内容系网友指点山河自行转载自澳洲红领君,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我们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