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7级强震!海啸警报!4天6震!多国进入戒备
近期全球多地地震频发,引发公众对地球是否进入 “震动模式” 的担忧。
从汤加 7.1 级强震到缅甸 7.9 级巨震,再到北美西海岸的连续震动,一系列地质活动似乎打破了常规。
局部地区的地震风险确实在上升,尤其是澳大利亚 ——这个传统上被视为地震低发区的国家,正因墨尔本盲断层的发现而经历地震活动的微妙变化。
3 月 28 日缅甸 7.9 级地震是 2025 年最严重的地震事件,
其破裂长度达 500 公里,释放能量相当于千颗原子弹,导致 1700 人死亡。
这场地震不仅摧毁了曼德勒皇宫等世界遗产,还引发泰国、越南等地的强烈震感。
仅三天后,汤加再次遭遇 7.1 级浅源地震,震中距 2022 年火山喷发地仅 280 公里,引发 32 厘米海平面波动和海啸预警。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场地震均发生在板块边界:缅甸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
汤加则处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带,符合“环太平洋地震带” 的活跃特征。
北美西海岸在 3 月 30-31 日连续发生三次地震(阿拉斯加 3.2 级、4.2 级,内华达州 4 级)
虽然震级不高,但叠加日本南海海槽特大地震的预警(可能导致 29.8 万人死亡),凸显环太平洋地区的潜在风险。
而澳大利亚的情况更为特殊:2021 年墨尔本发现盲断层后,维州地震频率显著上升。
尽管 2025 年仅记录到新州 3.7 级、西澳 3.8 级等小规模地震,但地质学家警告,盲断层的隐蔽性可能导致 “不可预测的突发地震”。
墨尔本盲断层是一种逆冲型隐伏断层,其活动难以通过地表观测察觉。
2021 年 9 月墨尔本 5.9 级地震是澳大利亚历史上最强烈的地震之一,导致建筑受损和电力中断。
最新研究表明,这类断层可能积累数百年应力,一旦释放将引发 6 级以上地震。
尽管目前维州地震多为 2-3 级,但监测显示断层活动频率较 20 年前增加 40%。
澳大利亚位于印澳板块的东部边缘,该板块正以每年 7 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与太平洋板块碰撞。
这种挤压在东部沿海形成复杂的应力场,可能激活休眠断层。
2025 年 1 月西澳 3.8 级地震和 4 月新州 3.7 级地震,均发生在板块内部的次级断裂带上,显示区域应力的持续调整。
中国地震局数据显示,2025 年全球 6 级以上地震 17 次,低于年均 149 次的历史水平。
尽管缅甸、汤加等地的强震破坏力惊人,但从全球范围看,地震活动仍处于正常波动。
专家指出,地震具有 “丛集性” 特征,短期内的密集发生可能是应力释放的局部现象,而非长期趋势。
日本的 “紧急地震速报” 系统可在震后数秒内发出警报,将伤亡减少 30% 以上。
澳大利亚则通过 “国家地震监测网” 实时监控断层活动,并在墨尔本部署分布式声波传感(DAS)技术,利用通信光缆实现高密度监测。
这些技术虽无法预测地震,但能显著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如悉尼、墨尔本)和西澳矿区需警惕断层活动;环太平洋国家应关注海啸预警。
此外,4月初,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智利 Biobio 半岛上演了令人不安的一幕:数公里长的鱼群集体搁浅在沙滩上,其中包括被称为 “末日之鱼” 的深海皇带鱼。
这一异常现象不仅引发民众恐慌,更让地质学家发出严峻警告 ——该区域可能正酝酿一场超越 1960 年 Mw9.5 级大地震的超强地震。
4 月 3 日清晨,当地渔民发现海岸线突然被银色覆盖,近岸水域漂浮着数以万计的死鱼。
生物学家鉴定发现,这些鱼类中既有沙丁鱼等浅海物种,更包括通常栖息于 500 米以下深海的皇带鱼。
这种体长可达 15 米的神秘生物,因在日本传说中被视为 “龙宫使者” 而得名,其集体现身往往与重大地质事件相关。
瓦尔帕莱索大学海洋研究所的监测数据显示,本次搁浅的皇带鱼体表存在典型的减压损伤,其体内鳔部破裂程度相当于从 800 米深海突然上浮至水面的压力变化。
“这极有可能是海底地形突变的直接证据。”研究所负责人卡洛斯.佩雷拉教授指出。
智利地处纳斯卡板块与南美板块俯冲带,历史上每 200-400 年就会发生一次超级地震。
1960 年 Mw9.5 级地震释放了累计 4 个世纪的能量,导致海底垂直位移达 6 米。
最新地应力监测显示,震中区域的板块累积应力已恢复至 1960 年前的 78%,部分区域甚至超过历史极值。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模型预测,未来 30 年内该区域发生 Mw8.5 级以上地震的概率高达 63%。
“如果应力释放方式与 1960 年类似,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海底位移。”USGS 地震学家玛丽亚?洛佩斯警告称,这种级别的地震将引发跨太平洋海啸,威胁整个环太平洋国家。
智利并非唯一出现生物异常的地区:2024 年日本福岛海域连续三个月出现沙丁鱼集群死亡
2023 年菲律宾吕宋岛地震前,两条皇带鱼被冲上岸
2011 年日本 3.11 大地震前,宫城县渔民捕获 12 条深海皇带鱼
中国台湾台东地区在 2018 年花莲地震前,潜水员观测到皇带鱼群
东京大学最新研究显示,在俯冲带区域,深海生物异常与地震的关联性比普通区域高 5.7 倍。
该研究通过分析 336 次生物异常事件发现,震前 72 小时内出现深海鱼类上浮的概率达 78%。
不过,研究也指出这种关联性存在地域差异,在智利所在的纳斯卡俯冲带表现尤为显著。
在日本文化中,皇带鱼的出现被视为 “海神的警示”。
2019 年日本山形地震前,NHK 电视台曾拍摄到皇带鱼跃出海面的画面,而震中距离观测点仅 45 公里。
这种民间认知与现代科学形成有趣呼应 —— 中国明代《震兆六端》中早有”海不扬波而水自沸,鱼蟹惊窜于岸”的记载。
1920 年宁夏海原 8.5 级地震前,当地狼群出现集体迁徙;1966 年河北邢台地震前,震中村庄的狗群彻夜哀嚎。
这些现象印证了动物对地壳应力变化的敏锐感知。”它们能感知人类无法察觉的次声波和电磁变化。”智利海洋生物学家安娜.罗德里格斯解释道。
面对可能到来的超级地震,智利政府已启动 “蓝色预警” 计划:在 Biobio 半岛部署 120 个海底应力监测器
与 NOAA 联合升级海啸预警系统,响应时间缩短至 90 秒
拨款 2000 万美元建立深海生物监测网络
日本、美国等环太平洋国家也加强了合作,共享地震——生物异常数据。
“我们不能重蹈 1960 年的覆辙。”智利民防部长胡安.卡洛斯强调,政府已开始疏散高危沿海地区居民,并储备应急物资。
当深海的 “末日之鱼” 再次现身,人类是否做好了应对灾难的准备?从生物异常到地应力数据,所有迹象都指向同一个结论:环太平洋地震带正进入百年一遇的活跃期。
唯有将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结合,才能在自然暴怒前争取更多生存时间。
*以上内容系网友AllaboutAUS自行转载自澳洲红领君,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我们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