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打架,引发澳洲大规模涨价潮
一场由中美贸易战掀起的全球供应链风暴,正通过错综复杂的产业链传导至澳大利亚千家万户的购物车。
从布里斯班到珀斯,从 Kmart 的货架到 Bunnings 的仓库,玩具、服饰、汽车等商品价格正经历 “过山车式” 上涨,
部分产品甚至面临断货风险。这场看似发生在澳洲本地的消费危机,
其实背后是全球贸易格局正在经历大变动的体现。
澳洲卖平价商品的大超市现在快没东西卖了!
像 Kmart、Bunnings 这些店,超过60%的商品靠从中国和东南亚进货。
美国对零件加税后,东西成本蹭蹭涨 ,以割草机为例,这类由 500 多个零部件组成的复杂机械,
因美国对越南产发动机、中国产刀片等组件加征 10% 关税,现在价格直接涨了 15%。
格里菲斯大学经济学家 Alberto Posso 指出,零售商的成本压力不仅来自关税,更源于全球物流网络的紊乱。
“过去从深圳港到悉尼港只需 14 天,现在因船舶绕行、港口拥堵,运输时间延长至 28 天,仓储成本激增 30%。”
他强调,像 Big W 这样的企业,为维持利润不得不缩减库存,导致部分商品 “从货架消失”。
在布里斯班的玩具店,芭比娃娃的价格已悄然上涨。
这个由 20 多个国家协作生产的娃娃,其塑胶身体来自马来西亚,头发纤维产自日本,服装缝制于中国。
美国对中间产品的关税政策,使每个娃娃的生产成本增加 0.8 美元,价格直接涨了 8%。
Posso 教授拿芭比娃娃举例,说明贸易战的连锁反应有多厉害:“比如越南的零件被加税涨价了,中国工厂组装时只能换更贵的韩国零件,这些多出来的成本绕了一圈,
最终所有成本都会转到消费者身上。”
全球生产链条牵一环动全身,这就会让澳洲人在为万里之外的关税政策掏钱。
墨尔本的汽车经销商正面临车价标着但没现车的尴尬。
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 25% 关税后,日本丰田、德国大众等车企被迫调整供应链,
导致澳洲市场热门车型交付周期延长至 6 个月以上。
以丰田 RAV4 为例,因为发动机从日本进口,关税让成本多了 3000 澳元,最后车价跟着涨了 4.2%。
更严峻的是,汽车零部件的 “断供潮” 正在蔓延。
澳大利亚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变速箱、传感器等关键部件进口量同比下降 18%,
迫使车企采用成本更高的替代方案。
“一辆汽车的生产涉及 2 万多个零部件,任何一个环节受阻都会导致整车停产。” 该协会负责人称。
澳大利亚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 年 3 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 5.1%,创 20 年新高。
贸易战越打越凶,澳洲的物价还会继续往上涨!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测算,如果中美关税持续,澳洲每个家庭每年要多花 1200 澳元,
其中汽车、电子产品和玩具这三类商品涨价最狠,占了总涨幅的60%。
专家说,这场危机的根源在于全球供应链想 “离开中国”。
美国这几年一直推动把产业链转移到 “盟友国家”,
以前追求 “怎么便宜怎么来”,现在变成 “怎么安全怎么来”,但代价就是东西越来越贵。
再加上中国对美国反制,限制了稀土出口,更让依赖高科技零部件的澳洲企业雪上加霜。
面对涨价压力,澳洲的零售商们正加速寻找替代方案。
Kmart 打算把 30% 的订单从中国转向印度尼西亚,Bunnings 则与泰国工厂合作开发电动工具生产线。
但这些调整需要时间 ,印尼的新工厂得花至少 6 个月才能稳定供货,而泰国供应商的认证流程也得耗时 3 个月。
Posso 教授认为,短期内的涨价潮难以避免,但长期来看,供应链的多元化或许能增强韧性。
“这是一场全球产业链的‘大洗牌’,谁能更快适应规则变化,谁就能生存。”
他建议消费者关注本土品牌,或选择库存充足的商品,以应对可能到来的 “断货潮”。
当悉尼的家长为孩子购买涨价的芭比娃娃时,他们或许不会想到,这背后是中美贸易战引发的全球供应链风暴。
这场危机不仅让企业忙着找对策,也揭示了全球化时代的脆弱性。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没有赢家,只有共同承担代价的消费者。
*以上内容系网友指点山河自行转载自凌宇澳洲,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我们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