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揭秘:睡觉这件事,为啥男人女人差别那么大
深度揭秘
睡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睡得好不好,不仅关系到心血管、内分泌、免疫、神经系统健康,还直接影响心理状态。
影响睡眠的因素有很多,而其中一个较少被讨论、也缺乏研究的关键因素,
那就是——性别。
专注于睡眠与女性健康研究的专家Dr Aurore Perrault最初的研究方向是非药物治疗睡眠问题。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她越来越多地注意到,很多睡眠差异其实与个体的性别和人生阶段密切相关。
比如,女性患失眠症的几率几乎是男性的两倍;
而男性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风险则是女性的两倍。
还有一个被称为 “性别睡眠悖论” 的现象也颇为有趣。
从客观研究角度来看,比如通过头部电极监测发现,男性的睡眠质量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
但从主观感受上来看,女性反而更常报告 “睡不好”。
Perrault表示:女性的睡眠结构整体较为稳定,但她们的睡眠更加零碎,夜间醒来的次数更多。
不过她也指出,女性似乎拥有一些能 “保护” 睡眠质量的因素,尽管她们自己并不总是觉得睡得好。
那么,科学到底是如何解释这些性别差异的?又是否能帮助我们改善睡眠?
男女为何睡眠不同?
1993年之前,科学性的睡眠研究几乎从不考虑女性。
而即使到了今天,也只有大约5%的研究者关注性别差异对睡眠的影响。
Perrault即将在八周后迎来自己的孩子,
她自己在孕期的经历也让她更加意识到医学界对女性睡眠问题缺乏重视。
怀孕期间若睡眠受到干扰,会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
但当她向医生反映失眠问题时,得到的回应却只是 “这很正常”。
她表示:虽然要真正了解性别在睡眠中的影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目前的研究已经开始描绘出一个清晰的图景。
从青春期开始,睡眠的性别差异就已经出现,
这既受到生理因素影响,也和社会性别角色有关。
Perrault解释说:“性激素会影响大脑,尤其是调节睡眠的区域。
例如,女性在月经周期的滤泡期(从月经第一天开始,持续约两周)体内雌激素高、孕激素低,
这一阶段她们通常睡得更久,快速眼动睡眠(REM)时间也更多。
但到了黄体期末期,孕激素水平下降,睡眠就可能变得不稳定。
Perrault称:深度睡眠时间减少,REM时间也变短。对激素变化更敏感的女性,还可能因此失眠。
这些激素差异也可能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少患OSA、深度睡眠更多。
而随着男性年龄增长,睾酮水平下降,加上体脂分布容易压迫气道,也会使男性更易发生OSA。
而研究显示,雌激素和孕激素不仅有助于调节睡眠,还是呼吸兴奋剂,有助于维持肺部功能。
但到了更年期,女性激素水平大幅下降,高达60%的女性会出现睡眠问题。
虽然女性总体上拥有更多 “恢复性” 睡眠,这有助于维持认知功能,
但随着 “神经保护” 作用的雌激素减少,
更年期后女性罹患痴呆的风险也随之上升,大约是男性的1.5倍。
社会角色也影响睡眠
除了生理差异,社会性别角色带来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Perrault指出:性别角色观念会带来不同形式的压力,社会的期待也不同。
她举了一个例子:一项2021年的研究发现,女性在夜间更容易醒来,尤其是在成为母亲之后。
这是因为女性往往面临更多 “心理和行为上的需求”,这些压力直接影响睡眠。
尤其是那些既要上班、又是家中主要照顾者的女性,同时肩负多重任务,夜晚自然难以安睡。
Perrault说:很多女性会觉得我累是理所当然的,这就是我的人生,所以不太会主动去说自己很疲惫。
而男性则更不容易承认自己抑郁,而抑郁本身也可能导致失眠。”
这些心理社会因素,也可能导致男女在诊断率上的差异。
是否需要针对性别制定不同睡眠方案?
目前关于睡眠性别差异的研究仍在持续,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些差异确实会带来健康影响。
Perrault说:频繁醒来会增加女性的皮质醇水平,使她们处于一种过度激活的状态。
而男性睡眠缺乏深度,则可能影响认知能力和身体恢复,因为深度睡眠对日常修复至关重要。”
虽然药物干预可以改善睡眠,但女性代谢安眠药的速度大约比男性慢50%。
而对于有月经周期和不同人生阶段的女性来说,
Perrault建议应当了解这些生理变化如何影响自己的睡眠,并且在必要时寻求帮助。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心理疗法仍然是治疗失眠的 “金标准”,且对男女都同样有效。
不论性别,我们都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式来改善睡眠:比如控制光照暴露的时间和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睡前避免进食、饮酒和咖啡,
以及打造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并学会管理压力。
*以上内容系网友会火自行转载自墨尔本微生活,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我们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