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短命基因”,携带者更易在69岁前死亡

2024年04月05日 7:45
莓果  (pixabay)
莓果 (pixabay)

希望之声2024年4月4日】(编辑:李文涵) 关于长短,有时候是难以由人力来控制的。最近,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被称为"短命基因"的存在,而且其高发率有些令人意外。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研究发现:“短命基因”每25人就有1个

最近,《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对基因与寿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评估,结果发现约有1/25的人携带着被称为"短命基因"的基因变异。

换句话说,每25个人中就有1个人注定比其他人的寿命更短。研究显示,这些携带"短命基因"的人的平均寿命要比没有携带该基因的人更短。

基因(pixabay)
基因(pixabay)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早期死亡方面,携带该基因的人与非携带者之间的差异更为明显:

携带癌症相关可操作基因型的人比未携带的人寿命短3年。此外,携带该基因的人中,有10%在69岁之前去世,而非携带者中,有10%在73岁之前去世。

这主要是因为可操作基因型可能引发严重疾病,从而缩短寿命。例如,BRCA2基因的致病突变易导致癌和胰腺癌,使得寿命缩短7年。

也就是说,像癌症、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这些我们通常认为是老年人高发病的疾病,其病因和诱因或许在人们还未衰老时就已存在于体内。

活性、代谢、训练系统 (图片:Joint Base San Antonio)
活性、代谢、训练系统 (图片:Joint Base San Antonio)

这些疾病与基因密切相关,劝你及时做筛查

1、乳腺癌

一般情况下,如果家族中的母亲或姐妹曾患过乳腺癌,那么个体患乳腺癌的风险大约是一般女性的3倍。如果家族中存在BRCA1和BRCA2遗传,个体遗传这些突变的概率可能高达70%。

筛查方法:对于直系亲属患有乳腺癌或携带BRCA1和BRCA2突变的人群,建议从40岁开始进行乳腺癌筛查。筛查方法包括每年进行一次乳腺X线检查,每6~12个月进行一次乳腺超声检查和乳房体检,必要时每年进行一次乳腺增强核磁共振MRI检查。

2、

约20%~25%的上皮性卵巢癌与遗传因素有关,而携带BRCA1和BRCA2遗传基因突变的人患卵巢癌的风险分别为26%~85%和10%。此外,有乳腺癌、卵巢癌和结的家族史也可能增加患卵巢癌的风险。

筛查方法:对于高风险女性,在30岁~35岁之间,建议每3~12个月进行一次卵巢癌筛查,例如通过清除CA-125检查和经阴道超声检查等方法。

3、

携带APC(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基因突变的人患结直的风险为50%~90%。如果父母患有由上述疾病引起的结直肠癌,那么子女患上同类癌症的可能性达到50%。

筛查方法:对于直系亲属中有大肠癌病史的人群,建议从40岁开始每年进行一次大便隐血FOBT检查,每5~10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或大便隐血检测。对于基因突变检测结果为阳性者,建议从20岁开始每1~2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或大便隐血检测。

4、肺癌

临床研究发现,存在EGFR、ALK、RET、BRCA等胚系突变以及负责激活ROS1和RET细胞酶的遗传基因可能会引发肺癌。

根据一项日本调查显示,有肺鳞状细胞癌家族史的患病概率约为35.8%,而有肺泡细胞癌家族史的女性患者概率约为58.3%。

筛查方法:对于低风险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胸部X线检查以确保肺部健康。对于高风险人群,例如有家族史或长期吸烟者,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

肺癌(photoAC)
肺癌(photoAC)

不论有没有“短命基因”,常做3件事更利

养成长寿习惯

根据《柳叶刀》医学杂志的研究,一个人能够活得多久,基因只占30%,剩下的70%取决于我们的生活方式,完全由我们自己掌握。

1、适度节食:研究发现,拥有长寿基因的人在摄取食物时到达六七分饱的程度时,基因会被激活,这意味着每餐吃到七分饱的人相对更容易长寿。

2、每天晒太阳:一项长达26年的研究发现,晒太阳有助于延长寿命。即使是那些因过度暴晒导致的患者,其平均寿命也比不晒太阳的人长6岁。

建议在早上6点~10点或下午4点以后适量晒太阳。春秋季每天晒20~30分钟,夏季每天5~10分钟,冬季每天30~60分钟,每周进行3~4次。

3、增加社交活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研究团队在权威期刊《流行病学与社区健康》上发表的研究表明,经常参与社交活动与中国老年人的总体生存期显着相关。社交频率越高,越有可能活得更久。

晒太阳是最重要的(pixabay)
晒太阳(pixabay)

常吃长寿食物

1、长寿蛋白——植物蛋白:与动物蛋白相比,植物蛋白不含胆固醇,富含纤维,是高质量的蛋白质。植物蛋白主要富含于豆类及豆制品中。

研究表明,用植物蛋白替代动物蛋白可以减低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降幅可达两位数。因此,我们可以适度增加植物蛋白的摄入比例。

2.长寿物质——类黄酮:类黄酮具有抗氧化、保护心血管、保护骨骼的作用,还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症、抵御癌症、降低帕金森病的死亡风险等,因此被称为"长寿物质"。

人体无法自行合成类黄酮,只能通过食物摄入。一般建议每天摄入500~600毫克的类黄酮。例如,吃100克浆果、100克柑橘,喝一杯白茶,再食用一两份豆制品,基本上就能满足需求。

莓果  (pixabay)
莓果 (pixabay)

多做延寿运动

密歇根大学的学者发现,不论肌肉质量如何,肌肉无力的人群早逝风险高达50%。适度的抗阻训练有助于逆转肌肉流失。

俯卧撑、举哑铃等是高强度的抗阻训练,对老年人来说不太适合。但我们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小物件进行一些动作,也能获得一定的益处:

1、用拖把拖地:适量增加家务劳动,增加运动量,有助于锻炼肌肉。

2、举矿泉水瓶:选择合适的矿泉水瓶,装满水后上举10~15次,每天进行3组,有助于锻炼上肢肌肉。

3、用腿蹬墙:面向墙壁,坐在椅子上,用双腿蹬墙面,有助于锻炼下肢肌肉。也可以坐着抬起双腿,或使用弹力带进行腿部锻炼。

 

本文章或节目经希望之声编辑制作,转载请注明希望之声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科学家发现“短命基因”,携带者更易在69岁前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