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喊自信自立 新华社称习近平为“改革家” 三中全会传递什么信号?

2024年07月17日 16:22

习近平喊自信自立、深化改革 三中全会传递什么信号?《求是》杂志发表总书记文章喊出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并强调形容为“改革家”比肩

正值中共召开之际,《求是》杂志发表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文章喊出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同时还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前一日,新华社刊登特稿,将习近平形容为“改革家”比肩,分析指,过去40年时代已经结束,三中全会要定下的是维护习近平为领导核心的地位。

人民日报》16日刊登习近平著作文章《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强调,中国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篇章是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

文章提到所谓的“四个自信”,包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宣称“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他知道民众不相信他,经济等各方面出现问题,整个社会缺乏信任感,而提的所谓的‘四个自信’。”时事评论人马聚对本台表示,从80年代开始,每一次当中共中央领导人提出所谓的“自信”时,都是他们个人的权威受到影响和质疑。他们自己也知道做错了事而不承认。他调侃中共的语言技巧和组织能力旷世未见。

“传递给经济的信号非常清楚,我继续要走老路。我当然想让马儿跑,但是首先要让马儿身上打好烙印,脖子上要套好缰绳。要坚持党的领导,也就是习近平的绝对权威,是经济之前更重要的事情。这无疑在告诉我们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马聚提出他的解读。

:自信自立不就是

时事评论人蔡慎坤告诉本台,目前国际形势对中国极为不利,无论是在经济或政治层面。因为中国对俄罗斯提供大规模的支持,至少经济发达国家

都可能与中国脱钩断链,这是大趋势。中国上半年仍能靠出口支撑经济增长,下半年出口可能将面临大幅度下滑局面。

蔡慎坤:“在此情况下,‘自信自立’就是为经济定调,所谓的‘自信自立’不就是闭关锁国吗?更重要的是,这次三中全会他还要强化党的领导,强化极权体制,这一点就对中国的经济影响会更大、会更深远。”

改革开放仍会进行?

改革开放还会进行到底吗?习近平在《求是》文章最后强调,“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

前一日,新华社发出《改革家习近平》近万字的特稿,将习近平比肩邓小平,称“习近平被认为是邓小平之后的又一位卓越的改革家。他们肩负相同的使命:使中国实现现代化。”但两人面对的形势迥然不同。

文章引述习近平讲话写道,“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文末宣称,“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继承发扬了邓小平的事业,让中国不仅续写了经济奇迹,还展现出文化魅力,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马聚直指,新华社宣传习近平的改革历史,明显造假很多信息。例如1978年习近平前往安徽调查农地包产到户的政策,这是虚假的。是1979年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干了这样一件事,之后80年才全国人民开始学习。

“现在重塑‘习近平是改革者’很简单,是‘打着右灯向左转’,这是共产党一直欺骗民众和欺世盗名一贯的作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在自己的话语体系里,编造的故事的一种延续而已!”他说。

“过去的改革开放已经不复存在了,过去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在习近平上任之后就已经终结了。”蔡慎坤认为,改革开放已经是“完成式”,“下一步就是所谓的深化改革也好、习近平的新时代也好,都还是围绕着维护习近平的统治核心地位,维护他的绝对权威,这是三中全会要定下来的一个主基调。”

他特别点出很多人还存在幻想,认为三中全会还有针对经济的新政策。蔡慎坤泼了冷水表示,三中全会所谓新的政策,就是把人事大权或财政支出大权,完全收归中央。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不小,中央开支大也同样缺钱,加上下半年出口面临巨大挑战,外汇盈余可能减损,在此情况下,下半年可能更加艰难,所以此时才会喊出“自信自立”的口号。

记者:黄春梅 责编:陈美华 

来源:RFA, 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