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面临大饥荒以来最长通缩周期

2025年01月17日 22:00
中国经济
将面临以来最长通缩周期。(图片来源: REUTERS/Go Nakamura)

希望之声2025年1月16日】(记者贺景田综合报导) 一项最新调查显示,中国将面临上世纪60年大饥荒以来最长的通缩周期,那场饥荒令数千万人失去生命,但似乎没有接受历史教训,并没有展现们呼吁的那种决心来应对通缩。

中国将连续3年通缩

官方将于周五(1月17日)发布2024年宏观数据。

彭博社报导,最新调查显示,包括花旗、摩根大通等主要华尔街银行家预测,中国未能打破通缩循环,中国2024年将连续第二年通缩,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到2025年。

彭博调查15位分析师分析,中国现在正处于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最长的经济整体价格下降周期之中,这暴露了关键的脆弱点,这一问题可能在去年年底的经济增长中被掩盖了。

GDP平减指数在2024年10月至12月期间可能连续第七个季度保持负值,这一情况与19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创下的纪录持平。该指数衡量中国名义GDP增长和实际GDP增长之间的差异。

彭博调查分析师预测,今年的GDP平减指数为-0.2%,要到明年才能回升到0.9%,而疫情前十年的平均值为3.4%。

GDP平减指数能够衡量通膨状况,也是中共官方自1952年以来就有的数据,而2023年至2025年GDP平减指数连3年呈负值,是中国1962年至1964年以来首次连3年物价下滑。

这种情况自大跃进结束以来未曾见过。那场运动将中国经济推入衰退,导致的大饥荒造成了数千万人死亡。

摩根大通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朱海斌表示:“负的GDP平减指数或疲弱的名义GDP增长,将直接通过企业利润疲弱和财政收入疲软对经济产生影响,并间接通过收入增长疲软造成影响。”

虽然国内分析师几乎避谈这一话题,但中国债券市场上对价格持续下跌的担忧已经显现,债券收益率跌至历史低点。

无论是在的闭门会议上还是公开场合,经济学家都在表示,中国需要解决低通胀问题,或者更多关注价格和名义增长。通缩在长期内可能成为商业和消费的“无声杀手”。

虽然商品价格更低听上去似乎具有吸引力,但危险在于人们可能会推迟购买,因为他们预期价格会进一步下跌。消费者支出的疲软将削弱企业的收入,进而减少企业的招聘和投资,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尽管官员们正在为今年准备更多扩张性政策,包括更高的预算赤字比例和更多的降息措施,但他们还没有展现经济学家认为需要的那种决心来应对通缩。

贸易战将至 中国经济雪上加霜

汇丰控股香港分公司的首席亚洲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诺伊曼表示:“中国非常需要刺激政策,尤其是在财政方面。我们已经看到,在其他经济体中,大规模政策推动是摆脱通缩的必要条件。而我们认为,这种情况将在中国逐渐发生,但速度会非常缓慢。”

目前,即将重返白宫,他可能会兑现对中国征收高达60%的关税的承诺,一旦与美国的贸易战出现,出口商将在海外遭遇阻碍,必须寻找国内买家来填补空缺,这对处于通缩困境中的中国经济来说,将是雪上加霜。

经济政策的失误

中国难以摆脱通缩困局,主要原因是危机,导致家庭财富损失估计达到18万亿美元,这种损失促使人们倾向于储蓄而不是消费。

与西方自由市场经济不同,中国经济处于中共政权的控制之下,发展中国制造业的政策,对许多“新质生产力”产业给与大量补贴,这造成了大量过剩产能。

标普全球评级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路易斯·奎斯表示:“中国经济的一个结构性特点是,许多企业即使在利润低甚至亏损的情况下,仍然愿意并能够维持甚至扩大产量和产能。在这方面,情况不会很快发生改变。”

这种国家补贴的经济政策,造成了中国国内生产过剩与疲弱需求之间的持续失衡,工业产出增长可能超过零售销售的复苏。房地产投资已经连续两年萎缩,几乎可以肯定在2024年底再次大幅下降。

今年以来,通缩压力在房地产和制造业中最为明显。尽管酒店和餐饮等行业的价格有所上涨,法国外贸银行的经济学家预测,由于工资增长放缓,服务行业在2025年可能面临更多的价格下行压力。

法国巴黎银行表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也可能承受压力,这将限制中国生产者价格的反弹。过去两年,生产者价格已持续下滑。

马来亚银行投资银行集团经济学家艾丽卡·泰表示:“经历了激烈价格竞争的行业,今年可能会有一些弱势企业退出。”

她还说:“只要国内需求仍然疲软,价格的回升将会是渐进的。”

化解当代最大威胁 帮助结束中共

中共统治人民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欺骗。维持大面积的对华广播不断传递真相,就是持续地给中国注入希望。希望之声邀请您和我们一起携手努力。欢迎点击了解详情。

本文章或节目经希望之声编辑制作,转载请注明希望之声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863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