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撕裂!中共史上最乱两会

2025年03月11日 22:55

作者: 洪耀南

2025登场,上千位代表齐聚北京。图:翻摄自(资料照片)

中国两会原本就是橡皮图章,自2024年全国“两会”进一步被弱化,以往的两会,虽然的角色受限,但仍能在记者会上提供政策解读,对市场传递一定的信号。取消总理记者会,意味着政策讯息的传递更加单向,只有“党中央”的声音,而没有市场导向的政策讨论空间。这意味着决策体系进一步向“党中央”集中,呈现两会弱化与决策集中化,党权压倒政权,过去总书记掌政,总理掌管经济,主导经济政策的趋势,早在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时便开始显现,至今更趋明显。这种“党权压倒政权”的治理模式,使经济决策越来越受到政治考量的影响,与过去时期的市场化改革路线产生明显背离。

长期以来,治理依赖“文件治国”,政策透过各级政府层层解读,从中央到地方逐步落实。然而,当决策权过度集中于最高层,政策的内部逻辑便难以保持一致。以往,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可提供清晰的经济方向,让市场了解未来一年政策的走向,如今,政策方向由拍板,李强执行,导致经济政策在执行层面出现严重矛盾,甚至相互冲突。今年的两会报告便充分暴露了这种错乱状态,尤其在五大关键领域,政策内部存在明显的互斥性,使得政策的可行性备受质疑。

一、市场 vs.债务

房地产与地方债务问题便是一个典型案例。报告一方面强调“推动房止跌回稳”,提出降低贷款利率、减少首付比例、推动存量房收购等措施,试图稳住楼市;但另一方面,又强调“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要求控制地方政府举债,甚至加快剥离地方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功能。这两者本质上是冲突的。回暖通常需要政府提供资金支持,然而地方财政已捉襟见肘,主要收入来源——土地出让金也因市场低迷而大幅缩水。在此背景下,政府既要支持房市,又要减少地方债务,这无疑是左右互搏,让政策难以真正落地。这是否意味着中央会透过“隐性放水”来解套?事实上,2024年底,央行推出“城中村改造专项贷款”,本质上就是为地方政府变相输血,2025大幅举债就是大放水,逐渐成为大张旗鼓的‘显性放水’。

二、经济增长 vs.能耗降低

报告设定2025年 GDP增长5%的目标,这一增速带有浓厚的政治意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强调要“扩大内需,促进科技创新,扩大投资”。然而,与此同时,报告又提出“单位 GDP能耗降低3%”,要求加快绿色低碳转型。这两者的内在逻辑并不协调。在中国当前的经济模式下,传统工业仍是主要的增长动力,钢铁、水泥、化工等产业不仅占据了中国 GDP相当大的比重,也依赖高耗能、高排放的生产方式。若要达成5%的 GDP增长,政府势必要透过基建、制造业等领域拉动投资,这与“减少能耗”的目标形成直接冲突。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会暂缓碳中和进程?2020年,中国承诺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但在当前经济压力下,是否可能重新依赖高耗能产业来稳增长?但当前高耗能的产业已经产能过剩。

三、扩大消费居民收入增长

报告强调“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报告提出多项刺激内需的措施,例如发放、增加养老支出、推动家电换新等,试图提升消费力。然而,与此同时,报告也指出居民收入增长目标与经济增长同步,但2024年的数据显示,居民消费价格仅增长0.2%,反映出中国经济仍面临通缩压力。消费并不仅仅是收入问题,更是预期问题。如2023年中国青年失业率一度飙升至21%,即便官方不再公布数据,但就业市场压力仍然存在。当居民对未来收入缺乏信心,即使拥有一定储蓄,也会选择存钱而非消费,这正是中国当前“需求不足”的核心问题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举债推出更大规模的财政补贴,是否能形成真正的消费动能,还是资金停留在银行?

四、国有企业改革 vs.民营企业发展

中国政府在2025年工作报告中强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同时提请全国人大审议《民营经济促进法》,以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然而,实际执行上,国企的扩张正在挤压民企的生存空间。国企享有政策补贴、融资优势与市场准入便利,反观民企仍面临资金取得困难与政策不确定性。例如,国有银行更倾向为国企提供贷款,民企则需承担更高的信贷风险,使投资与扩张受限。此外,政府强化对平台经济的监管,如对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的反垄断调查,进一步影响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导致资本外流与投资缩减。

尽管习近平表态支持民营经济,但“国进民退”的趋势仍在加剧,特别是在能源、科技、基础设施等战略性领域,国企垄断格局愈发巩固。若政府未能落实公平竞争机制,让民企真正获得与国企对等的市场地位,中国经济的活力与创新力恐将进一步受损,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将面临更大挑战。

五、科技自立自强 vs.扩大对外开放

工作报告中强调“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聚焦关键技术攻关,减少对外技术依赖。然而,报告同时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鼓励进入科技、电信等领域。这形成了一个内在矛盾:在美国持续加强科技封锁、芯片出口管制趋严的背景下,中国一方面试图摆脱技术依赖,另一方面却希望吸引外资投入高科技产业。这使得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角色变得模糊,若中国政府进一步强调自主可控,外资可能担忧市场准入与技术转让政策,影响其投资信心。

此外,全球产业链已进入高度竞争与重组阶段,中国若要真正实现科技自立,除了国内研发投入外,仍需与国际市场保持一定程度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若政策过度倾向自主研发,可能加剧外资撤离,使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影响力下降;但若过度依赖外资技术,又违背“科技自立”的战略方向。因此,中国如何在“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之间取得平衡,将决定其科技产业未来的竞争力与全球市场地位。

综合来看,今年的两会报告凸显了政策制定与执行之间的落差,也反映出中国当前面临的“内外交迫”困境。内部挑战包括经济下行、内需疲弱、地方债务危机、房地产市场低迷;外部压力则来自美国的科技封锁与贸易制裁,若重返白宫,对中国的关税与科技限制恐将进一步升级,影响中国产业发展。

两会报告虽然仍然强调“稳中有进”,但其政策设计充满内部矛盾,既有政治定调的考量,也有对内维稳、对外宣示的意图。然而,在决策高度集中、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这些互相矛盾的政策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混乱的两会工作报告。

来源:新头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