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被DeepSeek取代的打工人 正在疯狂出现

2025年02月27日 3:23

“智谷趋势Trend”报道,2025,开年即暴击。大年初九,一份聊天记录在广为流传。第一批被取代的打工人,正在疯狂出现。

第一批被DeepSeek取代的打工人,正在疯狂出现。(蓝孝威摄)

据公众号“智谷趋势Trend”报道,2025,开年即暴击。大年初九,一份聊天记录在社交平台广为流传。第一批被DeepSeek取代的打工人,正在疯狂出现。“韩束”母公司上美股份创始人吕义雄在工作群部署“用AI替代人工”,各部门裁员的比例赫然在目:法务部门50%的人要淘汰,只留20%能用AI的人;

客服部门95%的人要淘汰,只留5%能用AI的人;

新品创新中心70%的人要淘汰,只留30%能用AI的人以及工艺把控的人;

内容创新部门80%的人要淘汰,只留20%能用AI的人,一个团队做出20个团队的活。

尽管其后来回应“不是裁员,只是有些地方加人,有些地方减人,让运营更科学化,更有效率”,但这无疑也变相承认了一些人终将被替代的现实——赤裸裸的“适AI者生存”。

曾为DeepSeek逆袭而振臂欢呼的打工人,没有想到,AI会这么快就兵临城下,威胁饭碗。变化之迅猛,可能比很多人想象的更剧烈。活都让AI干了,普通人还能守住工作吗?

电视台一定需要主持人吗?

餐厅一定需要厨师吗?

医院一定需要吗?

汽车一定需要人开吗?

去年,我们还在思索答案。今年,杭州新闻联播主持人已经在AI的替代下,回家过了个过年;海淀的已经去公园里买了个机器人烙饼;广东一个患者已经拿起DeepSeek治疗方案质疑上了自己的主治医生;远在大洋彼岸的山姆大叔坐着特斯拉的Robotaxi Cybercab,抛弃对“老司机”的执念……

随著DeepSeek火遍大江南北,大陆财经作家吴晓波开始自我反省:吴晓波,你干得过DeepSeek吗?

被称为“ChatGPT之父”、OpenAI联合创始人奥尔特曼更是断言:我的儿子,未来一定不会有AI聪明……

从ChatGPT的隔岸观火,到DeepSeek的贴身肉搏,我们正在经历人类史上最剧烈的生产力革命。

“今天我们看到的所有电商平台,服装类的头部企业,比如男装的雅戈尔、威克多,女装秋水、三彩、江南布衣,80%的图片、影音的背后,都不是人工制作,拍摄、美工、剪辑、排版、运营,都已经AI被替代。”AI商业化的清华创业者武彬说。

这些曾养活无数小镇青年的岗位,正在被“AI员工”批量收割。

做餐饮品牌运营的“韦小宝会发光”更是毫不犹豫地卸下温柔的面具:“我们裁掉了所有的编导和文案”——因为DeepSeek的效率,实在太高了。她以3分钟做出来的哪吒设计图举例:“第一,如果用人来做这件事情,效率肯定没有那么高;第二,我不可能让我的设计随传随到,比如我在凌晨三点、凌晨四点,我让他给我设计一个图,他肯定会大骂我;第三,还不要那么多的钱……”

永远秒回的AI助手,从指令到成图、成文,最终成本可能仅需0.3度电,动辄上万的人力成本曲线,望尘莫及。

就连每天录一个音频、每周参加一次大型活动、每月赴几家大企业调研、每年出一本书的财经作家吴晓波,也没有躲过AI凶猛。

他没有想到,DeepSeek仅用了十几秒,就模仿自己洋洋洒洒地写出了一篇《2018:潮水退去时》的长文,用的也是编年体的文体方式,小标题“黑天鹅掠过太平洋”、“水中的大鱼”、“裂缝中的光”、“沸腾的烟火”不仅很有文彩,而且都是其在年会或者专栏用过的词语,非常“吴晓波”。

人们曾经认为,这一轮AI冲击波主要影响文字、视觉设计相关的工作者。比如去年的时候,全球研究院指出,受生成式AI影响最大的前十大职业分别是:1、客户服务与销售

2、秘书与行政助理

3、IT与软体工程师

4、网页与数位界面设计师

5、写作者、编辑、作家

6、会计与审计员

7、口译与笔译员

8、法律专业人士

9、新闻分析师、记者与新闻工作者

10、财务分析师

然而,人们突然发现,事情好像没有那么简单。AI带来的冲击,很可能是全方位的。

第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重灾区,居然是白衣天使。

就在这几天,广东一个医学博主“孤芳自赏”爆出,自己的患者拿着DeepSeek给出的治疗方案来质疑自己。气得医生又查了一遍指南,结果发现,指南更新了,DeepSeek才是正确的……

浙大二院胸外科主任医生范军强也发了一个DeepSeek可以看肺结节的影音表示,DeepSeek不仅结果“和临床非常接近”,还指出范医生给出的信息“磨玻璃的结节”过于模糊,到底是“纯磨”还是“混磨”需要进一步明确,相当严谨。

四川某三甲影像科主任发长文担忧同事们的职业前景,“AI一分钟能读成千上万张片子,细微的地方也能识别出不同,我们医生仅靠手、靠眼,无论如何也是比不上的”。

产生变化的还有人们对工具的包容度。过去人们用百度看病是嗤之以鼻,如今DeepSeek的结论却是逐字学习。

甚至有患者看完医生诊断和DeepSeek结果一致后,夸的不是AI厉害,而是医生专业负责,魔幻的现象令医生“感觉离下岗的时间不远了”。

第二个意想不到的重灾区,是写字楼里光鲜亮丽的白领们。

这个曾让无数大学毕业生趋之若鹜的殿堂,如今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工资六位数的就业市场正面临“白领衰退”潮,LinkedIn数据显示:IT招聘人数下降了27%

质量保证职位下降了32%

产品管理下降了23%

项目管理下降了25%

曾经被认为最抗衰退的工程师职位也下降了26%

去年浩浩荡荡的裁员潮,便是白领衰退的一个时代注脚。

根据裁员追踪机构 Layoffs.fyi提供的数据,全球科技公司至少裁员了14.9万人,比如IBM不仅裁员还暂停招聘,其首席执行官 Arvind Krishna表示,要用取代8000个岗位工作。

端“金饭碗”的金融圈同样如此,外有行业格局重塑,内有人员结构优化。根据“券商中国”的统计,从去年11月至今(截至2月14日),共有36家券商研究所出现减员,其中有6家减员数量偏多。

西部利得基金经理翟梓舰判断:“未来金融行业可能会出现更多专注于开发和优化AI系统的专业角色,而一部分传统的职能有可能会减少。”传统的岗位需求,正是当下一些金融人手里端的数据处理、文档处理的饭碗。

归根结底,工作跟AI的技术匹配度越高,即更数位化,更有规律性,更能够被“标准化”的工作,就业需求就会越低。

就像当年淘宝电商颠覆实体经济,美团外卖重塑用餐场景一样,真正的“对手”,总是以不可预测的方式出现。只是这一次,发起的不是针对某个行业的冲击,更像是整个社会运行基座的重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研究认为,AI将对全球近40%的就业岗位产生影响,其中发达经济体约60%的工作岗位受到AI影响。

海外专门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Epoch AI也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认为受AGI影响:在未来20年内,人类工资跌破维持生计水平的可能性大约为三分之一;

在未来100年内,人类工资跌破维持生计水平的可能性为三分之二。

因为与工业化、自动化浪潮只是替代部分体力劳动过程,AI(含AGI)取代的人将包括体力任务、脑力任务在内的大多数人。

因此,未来工资低线将不再由人类生存水平决定,而是由AGI的能量需求决定。显而易见, AGI的能量需求可能远低于人类的能量需求,毕竟人总是会感到倦怠,而 AGI可以永远运行。

这份悲观的报告显然认为,AI夺走的不仅是加班时间,甚至还会威胁到人类的

来源:智谷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