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场史无前例的涨价潮来了 很难有人置身事外
涨价潮又来了,但这次不一样。2025,一场史无前例的成本大挪移正在到来。很难有人置身事外。
目前听证会还没开,不过方案一和方案二,综合价格涨幅是一模一样的。就像成语里的猴子,“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的区别,或许就在于有没有让你选。
而在深圳之前,不少城市已经按下了涨价键。水费广州涨了34%,南京涨了26%,北京一吨水也快要5块钱了。
燃气、电也都涨了,2023年一年,大陆全国至少52个市、县上调居民用气价格,基础居民气价(即第一阶梯气价)平均上调0.256元/立方。
“顺价”一词也走进了大众视野。原来有些涨不是涨,而是“顺”。
类似的还有,安徽等地进一步优化峰谷分时电价。以及之前的高铁涨价、广州地铁涨价、大学学费涨价等。
不过,有心人也应该观察到了,一边是水电燃气等必需品涨价,另一边则是手机、汽车、化妆品疯狂打折。
国家补贴力度,还在持续加强。今年的政府报告提出,要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人民币,下同)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越来越多品类也在纳入范围,汽车、家电、手机无所不包。
如此反差,透露什么信号?为什么很多东西,一涨再涨?
资料照片(彭博社)
物价上涨其实也符合当下一个重要的方向——拉动内需
当前经济的现状是一边不少企业在价格战中卷生卷死、裁员降薪,一边是居民对前景悲观,捂紧钱包不敢消费,导致内需不足,相互影响陷入恶性循环。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2月份CPI同比下降0.7%,PPI同比下降2.2%,并不乐观。想要打破僵局,让物价温和上涨是办法之一。
简单来说,当市场普遍感受到“价格触底反弹”的信号,商家看好未来市场,觉得能赚到钱,就会扩大投资、增加招聘,老百姓有了工作,收入增加,也就愿意消费,也就形成了“企业赚钱-扩大生产-居民增收-敢于消费”的良性循环。
央行去年第2季就说“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到第4季就是“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语气越来越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目标,定在了2%左右,也充分说明大陆政府对物价适度上涨的重视。
高铁、燃气、水电这些刚需行业,率先有动作,其实也是撬动“物价温和回升”的杠杆。
天风证券的测算结果就显示,水电燃气价格上涨4%、6%、8%将分别带动PPI同比增速上行约0.5、0.7、1.0个百分点。
今年政府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这个规模可比2024年翻了一倍。同时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的品种也扩大到了12种,覆盖范围还会进一步扩大到农村。
与此同时,各大银行还贴心地准备了“消费贷”,部分消费年化贷利率也降到“2字头”。个人消费贷款自主支付的金额上限也从30万元提高至50万元,主打的就是一个买买买。
大力提振消费,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有助于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本轮深圳水费调整方案中,官方计算了涨价后对居民用户的影响:
如果是一家四口,按第一梯队最大用水量计算,月均增加支出5.9元,算下来一天两毛左右。对于低收入人群,方案也有保障。
应该说涨幅不算大。但更重要的是背后的意义深远。它意味着上一个公共服务免费或低价的时代,进入尾声了。
从深圳方案来看,今后的公共服务将偏向“谁享受谁付费”,基本额度保障基本使用,基本额度外的超额部分使用成本将直线上升。这次水价的“温和调整”,既是对过往发展模式的修正,更是面向未来的探路。
虽然人们直觉上不喜欢物价上涨,但从历史上来看,消费者物价指数高的那些年份,往往是就业更兴旺、经济更繁荣的阶段。
反过来说,邻国日本“失去的三十年”正是长期通缩伴随GDP停滞、失业率上升,企业压缩投资,影响至今。
正因如此,温和通膨其实有利于经济发展。尤其是在当前地方政府债务缠身的背景下,如果能保持合适的CPI通膨率,随著时间的发展,物价上涨能够有效稀释债务,缓解偿还压力。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促进物价温和回升”都会是一个长期的政策导向,降准降息也会继续进行。
去年年底,中国住户人民币存款馀额达到了151兆元。今年前两个月,人们还在疯狂存款,人民币存款增加6.13兆元,相当于全国人民每天往银行存入100亿。
消费和投资的意愿下降,有钱宁愿存在银行吃利息,长期来看并不是一件好事。只有当躺平的钱重新活跃,经济的活力才能够被激发。
- 🔥澳洲禁闻安卓APP,其它网站没有的澳洲禁闻
- 🔥华人必看:中华文化的飓风 幸福感无法描述
- 🔥解锁ChatGPT|全平台高速翻墙:高清视频秒开,超低延迟
- 🔥免费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
- 🔥治国大道:修身、齐家、管理、治国的大智慧
来源:智谷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