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上海,不祥信号传来

2025年04月25日 10:32

3月消费显著下滑,大宗商品跌幅超全国均值,、通讯器材等领跌。消费补贴政策刺激效果疲软,家庭债务高企抑制需求,人口下降加剧零售颓势。税收下降与GDP增长背离,折射内需疲弱。两大一线城市消费遇冷,或成全国消费市场收缩的警示信号。

一、与全国商品明显增长相反,中国消费的标杆—-3月份商品零售额同比大幅下降。

上周,在国家公布的2025年3月份全国零售额同比上涨5.9%,显示全国消费回暖的时候,北京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却显示出首都消费仍处于冰冷的寒冬之中。3月份,北京当月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大跌9.9%至1049亿元,跌幅接近10%。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3459亿元,同比下跌3.3%。

但消费处于寒冬期的,并非孤独的北京,上海也是其同伴。上海统计局官网虽然还未公布3月份的零售总额数据,但在其4月23日公布的《2025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中,披露了该市一季度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057.45亿元,同比下降1.1%。减去其官网已经公开的1-2月的商品零售总额2777亿元,上海3月份的商品零售总额为1280亿元,比去年3月的1491亿元,大幅下降了14.1%。

在中美贸易战日趋升级的时候,国内市场的需求决定着我们反制关税措施的底气。国内最重要、最繁华、收入最高、市区人口最多的两个城市,向来是消费市场的标杆,他们在1月至2月过年期间的消费比较糟糕,我们可以归咎于大量的北京、上海人返乡过年,带走了消费。3月份的消费居然比前两个月更糟糕,这就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了。

二、从两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分类数据看,北京、上海消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受大宗消费拖累,也反映消费者信心不足。

从北京到上海,不详信号传来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3月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9.9%,其中,除金银珠宝零售额同比大幅增长28.5%,粮油零售额增长1%之外,其他类别零售额均有不同幅度的下滑。

其中餐饮收入在去年3月下降6.5%的基础上,今年3月继续下降3.1%,说明北京的整个餐饮业这两年非常不景气。

通讯器材、文体办公用品、汽车零售额居跌幅榜前三,3月同比分别下降了38.2%、21.2%和20.2%。

应该属于消费弹性比较小的日用品和零售额,同比下降幅度居然也超过两位数,分别下降了13%和10.9%。这是令人惊讶的消费萎缩。

与通讯器材、汽车一样,属于“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消费补贴范围的家用电器零售额,也下滑了6.7%,虽然比通讯器材和汽车38.2%和20.2%的下滑幅度小很多。

从北京到上海,不详信号传来上海没有公布3月份的分类零售额资料。但其前两个月的分类销售情况,与北京大同小异。前两个月,上海的餐饮收入下降了4.3%,而去年2月和3月,上海的餐饮收入同比分别下降了5.6%和6.2%。

在3个主要的消费补贴类别中,上海的汽车零售额下跌了19.4%,家用电器零售额下降了4.7%,但通讯器材零售额大幅度增长了12.7%。

消费弹性比较小的日用品和化妆品零售额,上海前两月日用品零售额下降了2.4%,但化妆品零售额增长了2.8%。

但上海人不如北京人那么爱购买金银珠宝来保值增值,1-2月上海的金银珠宝零售额同比下降了6.6%。

三、从北京、上海的数据来看,持续以消费补贴为杠杆来刺激消费,效果可能难以持续。

从北京到上海,不详信号传来今年3月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列在各项工作首位。同月,中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提振消费的细节。

北京、上海在国家作出部署后,今年3月也分别出台提振消费行动方案。

北京推出近30条具体举措。在全国通用的消费补贴之外,北京还推出餐饮消费券、3C购新补贴等;针对汽车消费,还推出汽车消费券、汽车报废更新补贴,以及汽车置换更新补贴。

上海则以六大专项行动扩消费。力推“首发上海3.0”政策,对来沪首发、首秀、首展、首店,释放“首发上海”给予具体奖励;出台5项措施刺激餐饮消费。

从北京到上海,不详信号传来但总的来看,与全国在消费补贴刺激下,3月份家用电器销售额大幅增长35.1%、通讯器材零售额大幅增长28.6%、汽车销售额增长5.5%的效果对比,“两新”政策对北京和上海的刺激作用,似乎无效。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去年率先推出消费品补贴政策,但随着大部分消费需求得到释放,这类政策的效果可能难以持续。如果这一观点成立,这对我们财政部、商务部持续的以消费补贴为杠杆来刺激消费的效果,将是一种预警。

但很显然,这三类大宗商品零售额大幅下滑,拉大了北京上海与全国零售额增长的差距。

四、有人说,由于这两个一线城市核心区的住房限购政策,导致他们的常住人口减少,进而影响了他们的消费规模。

从北京到上海,不详信号传来3月20日,北京市统计局发布《北京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末该市常住人口2183.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6万人,下降0.12%。2023年北京户籍人口为1431.2万人,占65.6%;而非户籍常住人口为754.6万人,占34.4%。

2025年3月25日,上海市统计局发布《2024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该市常住人口为2480.26万人,比上一年减少7.19万人,人口下降0.29%。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96.77万人,占比60.3%,增加16.6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83.49万人,占比39.7%,减少23.79万人。

从人口角度看,北京和上海分别减少了0.12%和0.29%,但他们3月份的零售额分别减少了9.9%和14.1%。由此来看,人口下降是他们零售额下降的原因之一,但并非主要原因。

五、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北京、上海家庭债务率相比三四线城市更高,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

从北京到上海,不详信号传来理论上说,消费状况,本质上是当前的经济现实决定的。至少有三个重要因素对居民消费产生重要影响:第一,经济持续疲软、民众收入预期随之降低,这将导致消费的可持续性减弱;

第二,作为财产蓄水池的房产价格走低,财富效应随之消失。特别是当房价下降到背负房贷的家庭,房屋的实时价值低于贷款余额,房产从净资产变为负资产时,将对他们产生严重的负面心理冲击,导致他们急剧收缩消费。

第三,债务收入比越高,消费意愿越低。当居民的债务收入比持续增加时,意味着收入中用于还本付息的支出比例持续走高,可用于消费的比例持续降低。

2024年,全国居民贷款余额为82.83万亿元,人均负债5.87万元。当年居民可支配收入为41314元,债务收入比为142.2%,根据IMF的数据,按债务收入比排名,我们的家庭负债在经合组织中最高。

根据央行北京分行发布的北京市货币信贷统计数据报告,2024年北京市住户贷款余额2.6万亿元,人均负债11.91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03倍。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8541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07倍。其常住人口2183.2 万人,据此计算,北京居民债务收入比为139.4%,实际上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8个百分点。

根据央行上海分行发布的北京市货币信贷统计数据报告,2024年上海市住户贷款余额3.54万亿元,人均负债14.27万元,是全国平均负债的2.43倍;当年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88366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14倍;常住人口2480.26万人,据此计算,上海居民债务收入比为161.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9.3个百分点。

所以,从家庭负债的角度看,北京的家庭负债实际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负债不应成为北京消费收缩的原因。上海家庭负债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该对其消费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六、结合一季度税收下降的事实,或许北京和上海的消费收缩,具有共性,是全国消费市场的缩影。

从北京到上海,不详信号传来我们经常感觉到,宏观经济数据与微观个人体验,有较大的差距。GDP看上去增长不错,但我们放眼可见,很多店铺关门多月,一些店铺正在转让,开门的店铺生意普遍不佳,生意好的店铺,非常少。

其实个人的体验并没有错,毕竟,一季度全国的税收收入同比下降了3.5%。

从北京到上海,不详信号传来

来源:火星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