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華女拒絕回國十多年 只為對澳洲「表忠心」!然而現在她才發現…
來源:OZYOYO布里斯班bbs
移民澳洲,是很多人的夢想。有的人選擇了這裏優質的環境,有的人則希望為下一代提供一個更為舒適的生活。
所以他們在這個美麗的地方安家立業、繁衍生息。對於那些移民二代甚至三代來說,由於從小就在這裏出生並長大,澳洲也理所當然的成為了他們的家鄉。
上周五,一名墨爾本華裔女子Lucille Wong在澳媒發表了一篇「From HongKong to Melbourne – my life between worlds」的文章,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而在文章裏面她所闡述的觀點,讓人覺得「很有意思」。
她寫道:我是一個在上世紀90年代的墨爾本長大的小女孩,從小,我就夢想著自己是個金髮碧眼的女孩,並且擅長打籃球。可是由於我是在香港出生的,而父母都是中國人,所以這個願望最終沒能如願以償。
同樣的,我的籃球技術也沒有進步。在我8歲來到澳洲之前,我甚至從未聽說過這項運動,也沒有人真正向我解釋規則,所以就導致我很少有超過十分鐘的上場時間。
由於長期被召喚去做一些無關緊要的工作,我覺得自己很不像澳洲人。所以整個青少年階段我都在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像澳洲人。
於是我加重了自己的澳洲口音,也學會了如何熱愛上AFL,還吃了很多肉餡餅。作為對澳洲忠誠的證據,我更是拒絕回到祖國,以至於十多年都沒有回去過。
但是在我成年後,我卻發現自己頻繁地想回到香港,不僅僅是因為探親,而是因為我很享受這個城市所提供的一切。
首先,香港令人讚歎!每當我乘渡船橫渡維多利亞港時,我都會對美麗的天際線感到敬畏。
其次,旅行非常安全、容易。公共交通乾淨可靠。計程車又便宜又多,你甚至不需要叫Uber。
當然,還有食物——一碗7澳元的餛飩麵湯和一場米其林星級晚宴一樣令人滿意。
除了便利和美食,還有語言。
廣東話,我的母語,是喧鬧和粗魯的,但卻充滿了有趣的口語和俚語。有一個三個字的短語,意思是「交通太糟糕了,我想吐。」言簡意賅地成為了每個人遲到的借口。
最近,我一直在考慮改變職業和生活方式。我的丈夫和我正在期待著我們的第一個孩子。相比永遠住在墨爾本,我們認為沒有比現在更好的時間去海外工作了。而香港是一個很顯而易見的選擇,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我的文化根源。
香港在過去的30年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我成長的西部地區,丘陵起伏的街道上點綴著時髦的咖啡館、酒吧和漢堡店。普通話已經取代英語成為第二語言。但是,菜市場和賣深夜糖水的傳統甜品店仍然還在。
廣東話也依然在廣泛使用。我小時候去學校乘的13路公共汽車仍然在同一條路線上行駛。曾經,我和姐姐會在公交車站待上好幾個小時,嘮叨著保姆讓我們走路,這樣我們就可以把省下來的公交車費去買零食了。可是她從不允許我們這樣做。
當我回憶過去時,我也憧憬著香港的未來。低所得稅意味著我們可以有不錯的工作和很好的儲蓄。但我偶爾也會放縱一下自己,或許會買一些在澳洲我永遠也不會買的東西。
周末我們可以和我的祖父母一起去吃早茶。去別的國家旅行也很方便,到東京或吉隆坡只需要4小時。
當我寫了越來越多關於香港的文章后,我就越來越覺得自己不像澳洲人了,因為我甚至考慮過在非度假時間回去。
我愛墨爾本,因為這裡有很多香港沒有的東西:世界級的咖啡、自行車道、農貿市場、好酸奶(在香港乳製品很糟糕)、新鮮空氣和開放空間。
8歲的我絕不會考慮這些。但我媽媽堅決反對我回香港。在她看來,這完全是讓她過去30年為了移民做出的努力付之東流。她不明白我們為什麼要收拾行李,把我們所熟悉的一切都拋在腦後,然後如此努力地去適應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而且是帶著孫子一起回到過去!
(香港於1997年回歸中國。我們在1990年移民,因為害怕回歸后香港就變了。)
此外,在我媽媽看來,香港是一個可怕的地方。她滔滔不絕地向我講述房價上漲、污染惡化和教育體系崩潰的故事。真的很難想象,如果我真的搬回去,媽媽會有多生氣。
我所知道的只是,我將永遠感謝我的父母帶著我們搬到澳洲,讓我有機會接受第二種文化、第二家園和第二種身份。讓我交到了很多的朋友、我和我最好的朋友結了婚、並且擁有了我們在澳洲的美好生活!
很難想象如果過去的30年我是在其他地方度過的話,那會是怎樣一種情形。但離開澳洲並不意味著我背叛了澳洲。也不會抹殺我們移民成功的故事,更不會讓我變得不那麼澳大利亞人。現在,我與兩個地方都有著最牢固的紐帶,因此,我可以同時擁有兩個世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