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內眾多共享單車供應商撤離澳洲 還會有春天嗎
來源:澳財網
前言
就在墨爾本和悉尼的居民可能仍然對一輛輛黃色自行車漂浮在河中,掛在樹上或躺在人行道上的場景記憶猶新時,矽谷初創公司Lime已在本周正式進入澳洲的共享單車市場。
不同於之前進入澳洲的共享單車平台,Lime本次推出的是電動自行車,在本月早些時候該公司在悉尼推出了第一批電動共享單車。不過,考慮到早在今年六月份大批共享單車運營商退出澳洲市場,很多人對本次Lime電動共享單車在澳大利亞的前景並不看好。
新晉公司Lime是什麼來頭
Lime於2017年1月成立於美國的加州矽谷,公司目前已在在全球125個城市開展業務,累計騎行記錄超過2000萬次。截止目前,Lime已經籌集了4.67億美元(6.4億澳元),估值超過10億美元。不過,有報道顯示它仍然沒有停下融資腳步,並表示公司估值未來會超過30億美元。
在悉尼推出的電動自行車
目前,為了使本次悉尼的電動共享單車業務能夠順利推廣,公司在悉尼設立了一個超過50人的團隊,專門負責單車維護和監控,全天候輪班,以確保自行車不會被亂停和破壞。公司團隊每隔24-38小時就要為他們的電動自行車換一次電池,以確保自行車能夠正常工作。
當然,電動自行車中的鋰電池也使得Lime的自行車更重,相比于oBike約為20公斤的重量,Lime電動自行車重約35公斤。除電動自行車外,Lime還計劃今年年底前在墨爾本開通其電動踏板車業務。
今年年底Lime將在墨爾本推出的電動滑板車
Lime的駐澳政府事務主管Mitchell Price很看好澳洲的共享單車市場,因為像墨爾本,悉尼或布里斯班這樣的大城市,交通擁擠,公共交通經常遲到,因此縮短交通時間,降低出行成本是所有生活在這些城市中的人的訴求。這也是為什麼Lime願意在眾多共享單車供應商離開澳洲市場之時,反其道而行之,毅然進入澳洲市場。
多家共享單車共享平台撤離澳洲原因為何
此前推出市場的澳洲本土共享單車品牌 Reddy Go
今年6月,來自新加坡的共享單車公司oBike宣布退出澳大利亞,結束了了其在澳洲一年的運營。oBike退出澳洲市場的直接原因就是維州環境保護局(EPA)針對近一年以來共享單車所暴露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嚴格的規定,包括公司必須保證兩個小時內移除對公共安全產生隱患的自行車,24小時內處理掉損壞和被破壞的自行車,48小時內移走樹上或屋頂上的自行車,七天內移走河流內的自行車。
規定本來將於6月13號生效,可是就在生效前一天的6月12日,oBike宣布它將徹底退出澳大利亞市場。 緊接著,其他運營商也紛紛宣布撤離澳洲共享單車市場,包括中資的共享單車Ofo和澳洲本土公司Reddy Go。
此前退出澳洲的中國共享單車巨頭「小黃車」Ofo
那麼除了EPA政策收緊這一直接原因之外,這麼多的共享單車運營商紛紛退出是否還有其他的原因呢?筆者認為還有三個主要原因。
首先,澳洲地廣人稀,即使是在悉尼和墨爾本這樣的大城市,大部分居民也都住在郊區。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澳洲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私家車。澳大利亞官方統計局(ABS)的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澳洲境內的汽車數量達到了1880萬,人均汽車保有量達到了0.74輛。
因此,與中國的很多人仍然依靠自行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不同,在澳洲,只有像市中心或者是近郊這些人口密度較高的地方,我們才能看到會有人把自行車當作交通工具,而這就大大限制了共享單車的使用區域和目標客戶數量。
點擊觀看共享單車相關視頻
其次就是運營成本,即調度和重新布放車輛所需的人工成本。 就算國內工資這些年再怎麼漲,相比澳洲人工還是很便宜。雖然近幾年澳洲工資增長放緩,但目前每小時的最低工資仍然達到了18.93澳元,而每周最低工資為719.2澳元,這已經遠遠超過了中國所有省份的月最低工資標準(2018年國內月最低工資為2420元,約合484澳元)。
這麼高的工資大大增加了澳洲各個共享單車的人工成本,意味著在國內夠覆蓋一個中型城市的投資額,在悉尼和墨爾本就只能象徵性地投放幾百輛,根本無法形成規模經濟效益。
還有一點就是由於澳洲針對共享單車的規章制度並沒有及時跟上,大量的共享單車被隨意停放在市中心的各個角落,甚至被扔到河裡,而且這其中又有大量的單車遭人破壞。這嚴重影響了市容,也對當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影響。
試想當開車的人看到路前方隨意停了一輛自行車,或者當路上的行人看到街上一輛輛殘肢斷腿的共享單車掛在樹上的時候,人們對於共享單車這一外來的新興事物很難再有什麼好印象。而當顧客對一個行業失去了好感,那麼這個行業將很難存活下去。
慘遭迫害的oBike
澳洲的共享單車運營商到底如何賺錢
考慮到超高的運營成本和低廉的租賃費用,澳洲的共享單車企業確實很難盈利。通常來說,共享單車的公司有四個潛在的收入來源,即自行車租賃費,客戶的騎行押金,廣告費,以及銷售客戶數據。不過,在筆者看來,鑒於澳洲的實際情況,進入澳洲的這些共享單車平台很難通過這些渠道賺取利潤。
售賣客戶數據
雖然客戶數據的收集和售賣可能會成為共享單車公司一個很好的獲利方式,但考慮到澳洲社會極其看重個人隱私,每個運營商都不敢打消費者的主意,並堅稱在任何情況下都絕對不會泄漏客戶數據給其他公司。
不過,如果假設運營商可以銷售這些數據,又有誰會有興趣購買呢?政府的城市規劃者可能是其中之一,畢竟這些信息可以幫助他們合理規劃交通。另外就是認為此類數據有價值的公司,不過考慮到運營商能夠收集到的除了客戶旅行信息之外,就是簡單的基本人口統計數據,這些數據對絕大多數行業會不會有很大價值。當然,如果這種自行車共享數據能與人們生活中的其他東西之間產生協同作用,那麼這些數據可能還會有一些吸引力。
自行車租賃費
很多澳洲的共享單車供應商都表示自行車的租賃費是公司收入的最主要來源。一般來說,考慮到規經濟效益(Economic of scale),如果自行車每天被騎行超過兩次,那麼這種商業模式就能幫他們賺到錢。而在中國,一些大的共享單車平台已經開始賺錢。
以Mobike為例,Mobike目前在中歐擁有超過900萬輛自行車和2億註冊用戶,每天可以進行3000萬次旅行,每輛自行車每天大約被使用3.3次,每次1元(20澳分)。這使得Mobike每年的營業收入達到65.7億澳元。
目前澳洲市場佔有率第一的共享單車,摩拜Mobike
但是受限於澳大利亞的市場規模,這種賺錢能力很難延續。 這是因為共享單車在澳洲沒有形成規模經濟,導致成本無法下降。以悉尼為例,在2018年1月和2月期間,Ofo、oBike和Mobike的142,073名註冊用戶進行了390,147次騎行,平均下來每天僅為騎行6612次。考慮到當時市場上的共享單車有差不多4000輛,這意味著每輛自行車的使用次數不到1.5次。這其中大部分騎行還發生在周末,說明澳洲居民並沒有把共享單車當作日常的交通工具。因此,如果澳洲的共享單車運營商想要僅僅靠租賃費實現盈利,那麼他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投資用戶的押金
在中國,共享單車平台會向2億註冊用戶收取押金,其中Ofo和Mobike的押金分別約合40澳元和60澳元。這些押金為每家公司帶來了價值數十億澳元的資金,而公司通過合理投資這些押金則可以賺取高額回報。但在澳大利亞,這種方式似乎行不通。在進入澳洲市場的時候,Ofo和Mobike都分別把押金定為0澳元和1澳元,這為澳洲的共享單車市場定下了基調,也表明在澳洲用戶的押金很難成為公司的收入來源。
廣告
一般來說,共享單車的廣告可以被投放在自行車或者應用程序兩個地方。不過考慮到手機程序內插入廣告會影響用戶體驗,因此在程序內投放廣告可能不是一個好的選擇。那麼在自行車上投放廣告?這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之前,布里斯班政府曾允許飲料公司Lipton Iced Tea以5萬澳幣一年的價格在其2000輛公共自行車上投放公司廣告。這種方法對於澳洲的共享單車平台來說,也許值得借鑒。
Lipton曾在在布里斯班政府的公共自行車上投放廣告
綜上所述,雖然澳洲的共享單車運營商短期可以依靠自行車租賃和廣告投放作為自己的主要收入來源,但如果市場規模沒有大幅度增長,那麼投資共享單車產業無異於白白燒錢。
澳洲共享單車未來究竟在哪
筆者看來,未來澳洲的共享單車行業會呈現兩大趨勢。
一方面,未來澳洲的共享單車行業的生存者必有強大的資金支持。參考目前共享單車行業發展最好的中國,獲得巨額資金支持的Mobike和Ofo目前控制了中國90%的市場份額,Mobike現在由中國的社交媒體和遊戲巨頭騰訊支持,而Ofo則由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支持。
強大的資金支持使他們可以不計成本的搶佔市場份額,這導致其他家底較弱的共享單車運營商紛紛推出市場。而在中國共享單車行業所發生的一幕已經在澳大利亞的市場上演,規模較小的共享單車運營商已經被淘汰。其實早在2018年4月時,資金投入最大的Mobike在澳大利亞就已經一枝獨秀,其市場份額已經接近50%。相比之下,兩個月後退出的Ofo的市場份額為28%,oBike的份額約為20%,而沒有資金支持的本土企業Reddy Go的市場份額不到3%。
另一方面,共享單車會成為澳洲公共交通系統的一環。澳洲主要城市的人口增長近幾年一直十分迅猛,而這種趨勢在未來也會繼續延續。因此,建設有效的公共交通系統以緩解交通壓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篇關於新州未來交通規劃的論文表明人們在未來將減少對於私家車的依賴,相反將會更將依賴公共交通網路出行。而相比于其他運輸工具,共享單車可以填補公共交通系統中「最後一公里」空白,因此會在未來的公共交通系統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結語
考慮到之前眾多共享單車平台的退出為Lime留下了巨大的市場空間,有矽谷資金支持的Lime想要在澳洲共享單車市場站穩腳跟並不難。但是,鑒於整體行業低迷且市場規模較小,Lime想要實現盈利就必須有所突破,包括找到新的收入來源,擴大市場規模,需求與公共交通系統的合作,品牌創新等等。此外,如果企業發展到後期與Mobike競爭市場份額的時候,公司的資金是否充足也是另一個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