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華網
手機輻射到底致不致癌是一個被多方爭論的話題,但也長期缺乏定論。這樣的話題放著不管總是不行的,這不,美國FDA就點名美國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NTP)對此進行針對性研究,在花了3000萬美元,前前後後摸索了10年之後,NTP出了動物實驗結果——確實致癌,但只有雄性大鼠倒霉。
NTP的專題報告
這份報告顯示,參与實驗的動物中,雌性大鼠、雄性小鼠和雌性小鼠,都沒有因為手機輻射而癌變……
雖然這個研究結果並不能直接適用於人類,但是,在這份報告出爐之後,FDA依然對於使用手機給出了兩點建議——
1 盡量不要靠近頭部使用,接電話用耳機;
2 減少手機使用時間,能不用就不用。
具體致了什麼癌?
NTP的結果顯示,有非常清晰的證據證實,手機輻射使得雄性大鼠的心臟中發生了惡性神經鞘瘤。這是研究中能確定的證據程度最高的一種腫瘤。
還有兩種證據相對較弱的腫瘤被與手機輻射聯繫在一起——雄性大鼠的腦腫瘤和腎上腺腫瘤。
NTP使用的實驗動物之一
比較奇怪的是,同時參加實驗的雌性大鼠和雄性、雌性小鼠,並沒有發生這些關聯性的癌變。
NTP在報告中表示,目前研究人員無法解釋這種狀況,他們也不知道為什麼雄性大鼠存在對手機輻射的易感性。
實驗是怎麼做的?
這項研究主要針對是的手機的2G和3G信號,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實驗實施的過程中,只有2G和3G信號成熟了,所以4G和5G會是什麼樣子,還沒法預測。
如前所述,這項研究總共花了10年,是因為耗費了很長的時間去觀察手機輻射的致癌效果。所有的實驗動物都被「關押」在特質的輻射實驗場地中,並且研究人員要記錄觀察它們的一生……
設在芝加哥的輻射實驗場地
沒錯,儘管受到了長時間高劑量的輻射,但大部分參与研究的嚙齒類都自然死亡了。
實驗採用的最低輻射劑量是我們人類移動設備和通訊供應商所允許提供的最高輻射劑量,而大鼠和小鼠們所承受的最高輻射劑量是我們承受的最高劑量的4倍。
為了更好的探尋和模擬不同的設備使用體驗,NTP讓鼠鼠們全身暴露在輻射當中,而不僅僅是像其他實驗中僅使用大腦接收輻射——因為NTP認為人類在使用手機的大部分時間里並不會用手機貼著頭。同時,鼠鼠們遭受的輻射並非連續不斷的,而是類似於輻射10分鐘停10分鐘,反正每天攢起來必須超過9小時。
為什麼會有這個研究?
長期以來,有一個相當具有科學權威的假說,認為手機輻射這樣的射頻輻射只要是「低能量,並且不會明顯加熱生物組織」,就沒有任何風險。
這個假說的部分原理如上圖所示,手機處於射頻輻射中低能量低頻率的段位,僅僅高於變電站和電視。
NTP的研究則挑戰了這個長期存在的假說——我們不能再打包票認為手機安全,至少現階段它能在雄性大鼠身上引發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