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 那些父母不用心陪伴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來源:家長學堂資訊
01
前兩天的聚會中,晨媽的一位朋友又在吐槽自家的熊孩子。
說好不容易有個休息日,眼看著孩子終於肯安靜下來玩會兒塗鴉,剛想悄摸組個隊打上一局遊戲,結果這倒霉孩子就搶過手機對著屏幕一頓亂點,害得自己被隊友狂噴不說,還立馬掉了一個段位。
我問她,你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
她撇撇嘴,還能為什麼?小孩子哪個不淘氣的,實在不行打兩頓就皮實了!
我哭笑不得,他表現出來的是調皮搗蛋,但實際上他是在尋求你的關注呀,他只是需要你的陪伴而已。
朋友有些茫然地看著我,我不就在他旁邊陪著他嗎?
我反問道,你有沒有關注孩子畫了什麼,為什麼要這樣畫?你這是陪他還是陪手機?
她回答不上來了。
孩子雖然天性調皮,但他們從來不是你的敵人。其實反過來,如果你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就會發現,每個寶寶都是可愛善良的小天使。
02
我相信,這位朋友,包括視頻里的那些家長,只是萬千家長中的一小部分。他們對待孩子不僅神經粗線條,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是簡單粗暴。
他們會覺得,不就是陪伴嗎,這有什麼難度,我們做家長的不是天天都在陪著孩子長大?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想法,請仔細想想,待在孩子身邊時,你又在做些什麼呢?
是不是打遊戲打到忘乎所以?
是不是追劇根本停不下來?
或者逛逛淘寶刷刷微博抖音,一刷就是幾個小時?
……
在2017年《親子陪伴調查報告》中有這樣一組數據:
97.2%的家長願意花時間陪孩子,但在過程中經常開小差;
49%的家長陪伴時只會旁觀,不會參与到孩子的世界裏面去;
51.9%的家長在工作和陪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選擇了工作……
可見,大多數家長只是做到了「陪著」,而不是「陪伴」。
經濟學家薛兆豐曾在《奇葩說》上提到過「有效陪伴「的概念,他說,今天的父母,不是不要愛他們的小孩,而是怎樣的陪伴才是有效的陪伴,這標準變了。
如果僅僅是相處於同一屋檐下,卻各做各的事,沒有任何互動和交流,那是完全無效的。
那麼,什麼才是有效親子陪伴?
所謂有效親子陪伴,就是在陪伴孩子的時候,父母全心全意和孩子一起互動,心無旁騖,把工作和壓力都丟到一邊,真正享受和孩子相處的過程。
這樣有感情的交流,才能夠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從而讓孩子更快樂的成長。
作為家長,我們又該怎樣做到有效親子陪伴?
-
用孩子喜歡的方式和他交流互動
陪伴不僅需要全身心投入,還要以孩子的需求為導向,融入他的世界。
要知道孩子真正喜歡什麼、想要什麼,讓他隨心所欲地掌控這段時間。也許只是一起畫畫、一起過家家、一起傻笑……
每一件看起來似乎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能讓孩子感受到愛和尊重,成為他成長過程中的美好回憶。
-
利用好碎片時間
網上有一句話讓人心酸,「孩子,我抱起磚頭就抱不了你,抱起你就養不了你。」
父母忙於生計,無心陪伴孩子是現代社會的現狀。但其實只要做到有效陪伴,並不需要耗費太多的時間精力,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比如在全家一起吃飯時,可以互相分享遇到的趣事;在孩子睡覺前,給他一個完整的睡前小故事時間。
-
父親的陪伴也很重要
在陪伴中,父親的角色同樣重要,而現在的家庭卻充斥著「喪偶式育兒」。
哈伯特說,一個好爸爸勝過100個好老師。在孩子發展的關鍵時期,如果沒有父親的參与,則不容易讓孩子養成健全的性格,對孩子來說,是一生都無法彌補的傷害。
顏如晶曾這樣比喻,「孩子的一生是一部無法回看的連續劇」。
孩子的童年無法重來,父母對子女的關愛和陪伴,也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
有效陪伴,才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才是對孩子最長情的告白。
03
哈佛大學的一名心理學教授曾說過:
「十年以後,也許你會因為今天少做了一個項目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小時而更加後悔。」
與其以後再來後悔,不如從現在起,每天多陪孩子一小時吧!
推廣
來源:僑居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