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點出現!澳洲養老基金規模突破2.8萬億,誰來看管我們的養老儲蓄
來源:澳洲財經見聞
自1992年澳大利亞強制僱主養老保險繳納制度實施以來,澳大利亞工人每個月接近10%的工資進入了養老基金池。
截至目前,澳大利亞養老基金資金池已經增長至2.8萬億澳幣的規模,超過了澳大利亞年度經濟總產值。並且,到2030年,這一個規模將增加至5萬億。
如此龐大的資產池,誰來替我們看管?確切點說,數千萬澳大利亞居民退休后,養老基金賬戶上的錢還在嗎?不同養老基金會員之間的差異有多大?。
最近,澳大利亞競爭和消費者委員會(ACCC)前主席Graeme Samuel、西太銀行前首席執行官 Diane Smith-Gander和紐西蘭央行前行長Grant Spencer組成的專家小組對澳大利亞養老基金監管機構——澳大利亞審慎監管局(APRA)進行了能力審查。
能力審查的結果讓不少人大跌眼鏡,一些人開始擔心本世紀初上演的HIH倒閉事件是否會重演。
同時,澳大利亞生產力委員會的調查指出,相比投資回報率表現良好養老基金,回報率墊底的養老基金會員賬戶餘額差距高達50%。
1
HIH倒閉事件
2001年,澳大利亞第二大保險公司HIH Insurance Limited (簡稱HIH)因負債53億澳幣而倒閉。
圖:澳大利亞第二大保險公司HIH倒閉
對於澳大利亞而言,HIH有著獨特的意義。這家保險公司不僅是澳大利亞保險行業的一艘「航空母艦級別」企業,而且也是近代以來,澳大利亞首家倒閉的大型保險公司。
HIH的倒閉隨後被多篇文獻收錄,入編很多高校金融學院的教科書。它的轟然倒塌令人深思。
據統計,HIH倒閉時至少有超過200萬份保單,涉及100多萬保單持有人,大約有30%的澳大利亞上市公司都是HIH的客戶。
本世紀伊始,看似輝煌的HIH公司經營狀況突然急轉直下。2001年3月15日,新州地方高等法院勒令HIH及其子公司進行臨時清算。初步調查發現,計入未決賠款和潛在追索,HIH實際虧損高達53億。
同年5月17日,在確認HIH無力償清負債的情況下,澳大利亞高等法院宣布HIH破產,自此HIH成為澳大利亞歷史上最大的破產案件。
為了最大限度的彌補保險客戶損失,澳大利亞聯邦政府提供了5億澳元的援助,新州和昆州政府分別承擔了6億澳元和4億澳元的損失。
在納稅人的錢尚不足以彌補53億之巨的虧空后,新州政府每年向保險業徵收6900萬澳幣的稅收,將更多的虧損最終轉嫁給眾多的保戶。
迫於民眾壓力,當時的霍華德政府成立了皇家委員會介入調查。調查結果顯示,HIH的破產並不像其他一些公司那樣不可預見,相反,包括澳大利亞審慎監管局(APRA)、澳大利亞證券和投資委員會(ASIC)被指未能事先有所察覺。
這次事件發生后,澳大利亞沒有遭遇過任何一家大型金融機構的倒閉。特別是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相比那些銀行、保險等遭遇重創的國家而言,澳大利亞彷彿取得了「監管勝利」。
前財長Wayne Swan曾這樣評價APRA,讚賞其在全球金融危機中順利保證澳大利亞銀行保險等金融體系得以脫穎而出,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然而,直到近期,包括多家大銀行在內的機構開始剝離旗下養老基金和壽險業務。
圖:澳大利亞競爭和消費者委員會(ACCC)前主席Graeme Samuel,來源:abc
由澳大利亞競爭和消費者委員會(ACCC)前主席Graeme Samuel、西太銀行前首席執行官 Diane Smith-Gander和前任紐西蘭央行行長Grant Spencer組成的專家小組于近期完成了對APRA的能力審查併發布了相關的報告(以下簡稱:審查報告)。
「審查報告批評,澳大利亞審慎監管局(APRA)對監管的銀行業、養老金和保險業過於鬆懈。其中,養老基金普遍存在投資回報率不確定的問題。另外,APRA文化不佳、反應遲緩、政策多變,應進行徹底的改革。」
2
位居幕後的APRA
目前,澳大利亞審慎監管局(APRA)負責監管190家養老基金實體,後者管理的養老資金規模高達1.7萬億澳幣。其中還不包括龐大的自管養老基金(SMSF),原因是自管養老基金不屬於澳大利亞審慎監管局的範疇,而是屬於澳大利亞稅務局(ATO)的監管範疇。
圖:澳大利亞審慎監管局(APRA)
傳統意義而言,自1997年沃利斯調查(Wallis Inquiry)導致澳大利亞「雙峰」金融監管制度形成以來,相比確保銀行償還儲蓄能力,以及保險合同支付能力,澳大利亞審慎監管局關於養老基金對旗下會員「承諾」的要求並沒有那麼嚴格。
這在當時是合理的,因為澳大利亞僱主強制繳納保險制度開始於1992年,當時的養老基金儲蓄池相對較小。
但是,截至目前,澳大利亞養老基金資金池已經增長至2.8萬億澳幣的規模,超過了澳大利亞年度經濟總產值。並且,到2030年,這一個規模將增加至5萬億的規模。
審查報告指出,養老基金會員理應期望受託機構給予強烈承諾,即會員的養老資金能夠得到妥善管理,從符合會員最佳利益的角度出發,受託機構應具備足夠的技能和勤勉。
同時,審查報告要求APRA進行徹底的改革。
報告指出:「APRA似乎已經形成了一種不願挑戰自我的文化,反應遲緩,並且在解決問題時治標不治本,再加上APRA的組織架構,這些因素導致其履行職責和適應新挑戰的能力受限。」
1. 反應遲緩
自2013年開始,APRA獲得了養老基金行業的完全審慎責任。但在過去的五到六年裡,對於養老基金受託機構未能履行相關業務方面,APRA被發現存在反應遲緩的問題。
報告指出:「APRA需要通過制定政策、監督框架,以及成立專門機構,加大對養老基金行業的監管,並改變自己的固有思維模式。」
例如,Hayne領銜的皇家委員會的調查發現,安保集團(AMP)集團旗下養老金部門「AMP Super」擁有250萬會員,管理資產超過1000億澳幣。然而,澳大利亞審慎監管局既沒有發現AMP Super自己長期投資回報率低下的問題,也無力阻止關聯方不當收費的問題。
2. 責任模糊
目前,在澳大利亞養老基金行業,澳大利亞審慎監管局(APRA)和澳大利亞證券和投資委員會(ASIC)被視為主要的監管機構。
但是,如皇家委員會調查發現,ASIC和APRA之間沒有明確的分界線。一名前監管人員說道:「兩者的權責模糊。」
當然,ASIC和APRA正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但是,APRA顯然不想承擔類似於ASIC和ATO目前所扮演的企業警察角色。
與之相反,APRA更喜歡扮演幕後醫生的角色,發布預防性藥物,以防止金融機構「生病或死亡」。
在過去,APRA一般都會選擇私下管理此類「藥物」。原因是APRA認為自由裁量權可鼓勵銀行願意向監管機構披露信息,增加透明度。
然而,審查報告卻明確指出,APRA和被監管實體「走的太近」,作為一個監管機構,應該更具權威性。
3. 幕後文化
在澳大利亞,APRA通常是一個「神秘」的監管機構。然而,審查報告卻直言不諱地批評APRA傾向於與「監管實體」「進行低調和「幕後」的處理方式。
報告指出:「專家組認為這一點限制了APRA的影響力和權威性。APRA需要轉向更具戰略性和強有力的溝通方式,以確保最大化其對受監管實體的影響力。」
澳大利亞競爭和消費者委員會(ACCC)前高管Allan Fels表示,一直以來,APRA對其所監管的銀行業、養老金和保險業過於鬆懈。
他說:「本次報告有助於向金融行業傳遞一個信息,即未來的監管力度預期更嚴。截至目前,監管力度尚不足以震懾它們做正確的事情。APRA需要擺脫閉門交易背後的舊式監管,即過於接近受監管的行業。」
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應用金融中心教授Elizabeth Sheedy表示,APRA與其監管的企業一樣,面臨著類似的文化和問責制問題。
他說:「這是報告所強烈傳達的一個主題並已成為APRA工作方式的一部分。即APRA傾向於幕後操作、閉門討論。而本報告強烈建議的是公開的、更有力的點名和懲戒制度。」
3
Mysuper養老基金排名
在澳大利亞,Mysuper是基本的養老基金產品,同時也是默認的養老基金產品。即在員工沒有選擇養老基金產品的情況下,會默認選擇一款Mysuper。
由於各大基金的Mysuper產品配置大體相同,因此本文採用Mysuper對各大養老基金的表現進行比較。
截至目前,MySuper產品累計擁有超過1500萬個會員賬戶,占所有養老基金會員賬戶的一半。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引入MySuper制度的初衷是確保沒有選擇基金的員工能夠默認進入一個簡單、收入低的產品選項。
數據顯示,營利性零售養老基金的表現通常落後於行業基金,截至今年6月30日的十年間,年均回報率最佳的前十名養老基金中,行業基金佔據了八席。
另外,根據APRA公布的官方數據,澳大利亞行養老金協會(Industry Super Australia,ISA)對所有養老基金旗下Mysuper 產品在過去五年內的投資回報率進行了排名。
結果顯示,澳大利亞聯邦銀行(CBA)、西太銀行(Westpac)和海事工會(maritime union)提供的基本養老基金產品業績表現最差。
ISA代理首席執行官Matthew Linden說道:「絕大多數的MySuper會員都獲得了『顯著的投資收益』,特別是行業基金旗下此類產品的會員,年均凈收益高達8.2%。」
但是,一些大型供應商「似乎陷入了困局」,過去五年的年均收益率低至5%。
自2014年以來,澳大利亞僱主必須選擇一款MySuper產品作為其默認的養老基金產品。這一市場規模大約為7000億澳元,行業基金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
澳大利亞生產力委員會(Productivity Commission)指出,養老基金市場缺乏以消費者為導向的競爭機制,尤其是默認養老基金市場。
在一份最終報告中,澳大利亞生產力委員會建議制定一份「表現最佳」的基金名單作為默認基金的選擇。
委員會指出,表現不佳的養老基金既有默認基金,也有選擇性基金。但是絕大多數(並非所有)受影響的會員都屬於零售基金會員。
「默認基金的表現相對要好。但是,會員分配至不同默認基金的方式不同意味著,很多會員(至少160萬會員賬戶)最終業績表現不佳,繼而導致這些會員退休后的儲蓄減少接近一半。」
END
在這份審查報告中,專家小組在報告中提出了24項建議。其中的19項建議直接針對APRA。
對此,APRA主席Byres表示,APRA已經在做出改變並接受專家委員會的建議,即設立一個新的養老金行業部門,重點關注養老基金內會員的回報率結果。
另外,今年4月份澳洲聯邦議會通過的相關立法將賦予APRA更大的權利,即強制退出和合併表現不佳的基金。
在聯邦預算案中,APRA在未來四年內可從聯邦政府獲得額外1.5億澳元的撥款。其中很大的一部分資金將直接投入養老基金監管。
澳大利亞競爭和消費者委員會前高管Allan Fels說道:「可以確認的是,未來的監管力度預期更嚴。」
原文鏈接: 點擊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