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中國夫妻移民后相繼自殺,孩子淪為孤兒!在澳洲,你真的開心?
來源: 發現紐西蘭
據TIME ZONE《中國留學生安全報告》顯示:留學生在外發生的各種安全問題中,心理問題的比例是最高的。原因主要是學業壓力大、孤獨與社交障礙……
移民海外,本是為了追尋更好的生活,可如果結局是以悲劇收場,我們最初又何必選擇背井離鄉?
兩位成年人,選擇了以自殺這一決絕的方式離開,留下了兩個無辜的孩子(分別是10歲和12歲)。而如今,陪伴在孩子們身邊的,是持有旅遊簽的67歲外婆……
沒有了父母的遺孤,無依無靠的老人,他們將如何面對接下來的生活?
面對這樣的悲劇,我們禁不住想問:身在海外的華人們,關注著房價的走低,關注著孩子的教育,可為何卻偏偏忽略了自己的內心?
01
「我是一個失敗者,我對不起孩子」
據加拿大華人媒體報道,7月5日,譚女士選擇在家附近的一家酒店,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就在事發當天早上,好友寧莉收到了譚女士發來的簡訊,上面寫道:多保重!
譚女士還給母親留了一封遺書,上面寫著:我是一個失敗者,我對不起孩子和你……
以自殺這種方式結束生命,是譚女士母親和朋友都沒有想到的事。在旁人看來,雖然譚女士一年前和丈夫離了婚,丈夫又隨後離世,但她卻並沒有表現出絲毫的情緒低落。
「她是一個積極樂觀的人,根本看不出和抑鬱症有關係」,而譚女士也不止一次地和母親說過:「我怎麼可能患上抑鬱症呢?」
據寧莉介紹,譚女士是2009年移民到了加拿大,曾與前夫共同經營一間畫廊,2017年兩人正式離婚,而前夫於2018年自殺【相關閱讀:安樂死根本安樂不了,別宣傳了】。
而對於華人單親媽媽來說,來自精神和經濟上的壓力則更大。雖然在紐西蘭,政府對於單親媽媽有補助,可是背井離鄉,孤身在外,面對的壓力和挑戰絕不是一點點。
單親媽媽不好當,更何況是孤身一人身在海外。與前夫離婚後,譚女士一直沒有找到工作。而前夫的離世,無形中更是把養家糊口的重擔都壓在了譚女士一人身上。而除了要還房貸,譚女士還有一些借債。
經濟壓力,會是最終導致譚女士自殺的主要原因嗎?沒有人知道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她身上背負的精神壓力,卻從來只是一個人默默承受。
不過,在譚女士留給母親的遺書中,只有現金5千美元,以及一張存有1千美元的銀行卡,這一數字,對於要撫養兩個遺孤的老母親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
而更糟糕的是,譚女士母親持有的是旅遊簽證,而兩個孩子是加拿大國籍,雖然遺囑中第一撫養人是自己的母親,但孩子未來是否會被送去寄養家庭,一切都是未知數。
67歲的母親在女兒的葬禮上悲痛萬分
沒有人願意看到這樣的悲劇發生在一個單親媽媽身上,然而這在海外華人身上,卻並非個案。
去年年底,發生在美國休斯敦的一件類似慘案就震驚了華人圈。
43歲的華裔媽媽劉麗慧,竟然將自己5歲兒子溺死後,又把他的頭砍下來丟進垃圾堆……都說虎毒不食子,可為何一個母親會用如此殘忍的手段來對付自己的兒子?
原來,劉麗慧在2017年做了子宮肌瘤切除手術后,精神就出現了問題。她曾嘗試過跳河自殺,並被送進德克薩斯大學哈里斯縣精神病中心接受抗抑鬱治療……
因為睡不好,劉麗慧回家后擅自停了抗抑鬱葯,可她每況愈下的精神狀態,卻絲毫沒有引起丈夫的注意。
最終,她做出了連自己都不敢想象的瘋狂事情。
兩個我們不願看到的悲劇,卻有著相似的共性:精神上的重負,足以壓垮一個人和家庭。
因為沒有自己朋友圈,韋女士把所有的關注點都放在了女兒身上。各種壓力,也讓曾經的「乖乖女」產生了厭學情緒,並且通過出入酒吧逃避現實……
02
亞裔更習慣把痛苦往肚裏咽
抑鬱在當代社會並不少見,海外華人更是抑鬱症高危人群。
據統計,美國華人的抑鬱症發病率高達17%。在加拿大,抑鬱症更是華人移民最常見的5種疾病之一。
Linda兩天前和丈夫移民到了紐西蘭,在國內時,她曾是掌管十多人的公司小領導,可到了紐西蘭成為全職媽媽后,卻變得有些鬱鬱寡歡。「我英文不好,連電話都不敢接。出門又沒聊得來的朋友,每天就是躲在家裡跟孩子慪氣」成為她如今生活的常態。
據2017年一組統計數據,生活在紐西蘭的成年人中,華人群體相比起其他族群,有更高的比率有負面情緒,澳洲也一樣。
然而,另一組數據卻顯示:在被醫生確診患有抑鬱症的群體中,亞洲人卻又是最少的。
一面是更高的負面情緒比率,一面卻是最低的抑鬱症確診率,這一落差的背後究竟隱藏了什麼?這是否也反映了亞裔群體更傾向於隱藏自己的精神上的困擾。
據悉,有50%的人都曾遇到過各式各樣的精神問題。這個比例有多誇張呢,就是每兩個人中有一個人都會遇到精神困境。
然而,哪怕是在以平等、包容著稱的澳新地區,討論「精神健康問題」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於「精神健康」,人們總是過於敏感並且存有偏見。
最近,一則加拿大41歲華裔單親媽媽自殺的消息,傳遍了海外的華人圈。讓人唏噓的是,其前夫一年前也因疑似抑鬱症自殺身亡。
在許多人看來,「精神健康」是一個充滿負能量的詞彙,許多人甚至認為要出現精神混亂、失常才是精神健康除了問題。但事實上,所有讓人感覺到不適的巨大壓力、抑鬱,都是精神健康困境的一種。如果不及時尋求幫助與合理的治療,可能導向的就是嚴重的精神問題。
40多歲的中年人,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中流砥柱,可為何加拿大這對夫妻,會先後選擇以自殺的方式撒手人寰?
「有時候你可能並不特別難過,但你就是不開心,或者覺得空虛、缺乏活力,這其實也都是精神健康問題的一種。」
而對於華裔移民來說,因為受文化的影響,「精神健康」是更難以啟齒的問題,甚至帶有強烈的恥辱感。為此,大多數華裔移民選擇以「自我消化」的形式來處理情緒問題和精神壓力。但是,在Robinson看來,這卻很容易換來非常嚴重的後果,甚至給家庭帶來不可挽回的傷害。
根據紐西蘭司法部的數據顯示:2017年到2018年一年間,紐西蘭共有668人自殺。其中,從2011年到2015年數據分析來看,亞洲人中自殺的主要集中在25歲~44歲的年齡層,而這一群體恰是紐西蘭華裔移民的中流砥柱。
這是我們都不願看到的數據,然而卻從某種程度上對我們敲響了警鐘。
03
生活在海外,你真的開心嗎?
我們因為各種原因移居海外,或是為了孩子的教育,或是為了給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或僅僅是想換一種活法……然而,告別家人和故土,到一個陌生的國家生活,從來都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澳洲和紐西蘭作為最受華人喜愛的移民國家之一,多次被評為全球最宜居的國家,然而,生活在這個以純凈、平和著稱的國家,你真的開心嗎?
事實上,遠離故土,移居異鄉,每一個華人多多少少都有過精神上的無助和孤寂,而下面這幾個群體,則容易承受更大的精神壓力。
# 單親 / 全職媽媽
「看一群洋人媽媽們帶娃聊得開心,可我就是插不上話,那一刻只有深深的孤獨感」,在許多華人媽媽內心,孤獨感和無法融入,是她們到了一個新國家后內心最大的焦慮來源。
抑鬱情緒不可怕,但問題的關鍵是我們該如何面對它?
# 獨居的老人
不會說英語、沒有社交圈、生活習慣不同……在海外華人移民中,獨居的老人往往面臨著更大的不適和精神壓力,而孤獨感在海外更容易被放大。
發現君曾和一對60多歲的華裔老人做過鄰居,兩位老人不和孩子同住,因為一些傳統的生活習慣也經常和鄰居起衝突。
孩子不經常來看望,與鄰居無法溝通,長期積壓的壓力最終把老兩口的矛盾升級成了語言暴力。
「每天都聽到旁邊的老兩口大吵大鬧,說得都是中文,我根本聽不懂,他們有那麼多吵的嗎?」洋人鄰居不止一次來和發現君「抱怨」,而這份身在異國的壓力和不適,或許只有身處其中的人才能懂。
# 留學生
看似光鮮與刺激的留學生活,並沒有人們想象中那般美好。壓力之下的心理健康問題正在成為留學在外孩子們面臨的最大障礙。
在耶魯大學關於抑鬱症的調查中,中國留學生的抑鬱症傾向已經高達45%,而美國本土學生僅有13%。
在紐西蘭,一位來自中國的22歲留學生Ben Li就因沉迷賭博企圖自殺。在異國他鄉生活很不習慣,身邊也沒有很好的朋友,Ben Li 無法排解自己這種消極的情緒,偶然機會接觸了賭博之後,一發不可收拾,最終深陷其中釀成悲劇。
# 陪讀家長
隨著留學的年輕化、海外遊學的興起,海外陪讀家長也成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對於中國大部分家庭來說,海外陪讀的任務主要是交給了媽媽,除了忍受夫妻兩地分居,陪讀媽媽們同樣要面對海外生活和孩子教育的各方面壓力。
2012年,紐西蘭惠靈頓就發生過華人陪讀媽媽韋女士和女兒自殺未遂的事件。當17歲的女兒到紐西蘭讀高中時,韋女士也開始了遠離親人的陪讀生涯。為了支付女兒昂貴的學費,韋女士在紐西蘭打起了黑工。
沒有親人支持,缺少朋友訴苦,犧牲自我,孩子卻不「聽話」……每一個環節都成為壓垮韋女士脆弱神經的稻草。
移民的道路上沒有人是孤身奮戰,移居海外後生活的不易,我們都在經歷。
///
尋求幫助
不是因為我們軟弱
而是我們想要保持堅強
轉載聲明:本文為轉載文章,不代表我站觀點,對轉載有異議和刪稿要求請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