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建政70年風雲(5):「中國夢」時代習近平的雄心和焦慮
來源:美國之音, 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 方冰

紐約 —
今年十一應該是中共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檢視集大權於一身以來取得成就的最佳時機。但觀察家認為,當他站在天安門城樓檢閱可能是1949年以來規模最壯觀的遊行隊伍時,其內心也許並不像幾年前修改中國憲法並廢除領導人任期制時那麼信心滿滿。
「最近幾個月的香港危機讓習近平最為頭疼,」 紐約大學資深教授孔傑榮(Jerome A. Cohen,中文名又譯科恩)對美國之音說。
孔傑榮認為,習近平信心受挫可以從他9月3日在中央黨校的一次講話中發現。「習近平面臨一個困難的局面,他(的講話)聽起來更加具防守性,並且他第一次開始發出信號,雖然他永遠不會對外國的要求和原則問題作寸步退讓,但他可能願意在策略問題和非原則問題上——他稱為次要方面——表現得更實際些。這是他靈活性的第一個跡象,」孔傑榮補充道。
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張博樹說,對那篇提了58次「鬥爭」的講話,他讀出了習近平內心裡的兩個字——焦慮。「習近平在香港問題上遇到了一個可以說是天大的難題,」張博樹補充道。

中共建政70周年的最近10年—2009至2019,顯然打上了深深的習近平印記。
2012年習近平任中共總書記,他提出的「中國夢」口號從此響遍全中國。2017年,「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寫入中共黨章,這是當年毛澤東才有的地位,連鄧小平生前都未曾享受過。2018年,憲法中有關國家主席的任期限制被廢除。除了黨政軍一把手職位外,習近平還是諸多委員會和小組的領導人,有”萬能主席”(chairman of everything)之稱。
中國夢:帝王+中共

資深中國問題專家、外交關係協會亞洲項目主任易明(Elizabeth Economy)在其《第三次革命——習近平與中國新國政》一書中說:「習近平第三次革命的核心是中國夢,即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他把帝王中國與中共領導的中國相連。」

她寫道,習近平上台決心扭轉 「空轉10年」 的胡錦濤時代,他與其前任分道揚鑣,拒絕了之前的改革開放道路,代之以改革但不開放政策;他廢除了集體領導制度,把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中,強調中共在國家、社會和經濟中的領導地位,並尋求中國在世界事務中作用的提升。
易明在評價習近平的「第三次革命」所產生的影響時說,習近平喜歡控制勝過競爭,導致他自我剝奪了來自市場、公民社會和國際社會的重要回饋機制;習近平對中央集權和對信息的控制,使其難以評估中國國內對領導層政策方向的真實共識;習近平稱霸世界的野心既是合作的新機遇也是外部世界的新挑戰。而最大的挑戰是中國作為一個非自由國家卻要在一個自由世界尋求領導地位。於是,「中國的人權問題,過去被看作是其國內議題,現在處於其外交政策的前沿和中心。」
危機露端倪
如果說易明書出版時還可以說「無證據顯示其第三次革命遭遇危機」,那麼在中共建政70年大慶之際北京遭遇危機的跡象則已露出端倪。
「有100至200萬維吾爾族人被拘留,對另外100萬人進行全面鎮壓,就因為他們努力保護穆斯林文化、反對企圖同化他們的占多數的漢人,」孔傑榮說。 新疆人權危機「使中國的行為成為國際醜聞,使其無法實現對軟實力的追求。我們開始將中國的不端行為、集中營等,跟1933年至1941年間德國的事情進行比較。」

第74屆聯合國大會期間,美國聯合英、德、荷、加四國不顧中國警告在場外舉行針對新疆人權危機的討論會,會議敦促聯合國堅守價值底線抵制中國假借反恐為名的侵蝕,呼籲聯合國成員國加入反對中國人權侵犯的國際聯盟。
「他(習近平)實行了對人權律師明顯的剝奪和嚴厲的懲罰政策。這些最優秀的人權律師的自由辯護權被剝奪,因為他們被公開送進監獄、被停牌、被禁聲、被失蹤或流亡,」精通中國法律的孔傑榮說。「任何人如果對習近平政府的任何行動表示懷疑,就會受到一系列懲罰,」他補充道。
孔傑榮認為,習近平在控制中國社會的過程中「像一隻熱鐵皮屋頂上的貓,多數人沒意識到他感到多不安全和脆弱」。

70年大慶時習近平正面臨香港持續了100多天的反送中抗議運動。
習近平處理這場運動的手法反映了他既不想放棄用暴力手段控制香港社會、又不敢使出對對付大陸抗議民眾的手段,比如1989年「六四事件」時的大開殺戒。這種矛盾心理正是張博樹所說的習近平的「焦慮」。
「習近平的焦慮首先在於他無法像控制大陸社會一樣控制香港,」 一直研究中國憲政問題的張博樹說。他認為,只要習近平無法將現在還是地下組織的中共滲透到香港社會基層的每個細胞,「他就做不到真的控制這個社會」 。
張博樹表示,習近平更大的焦慮在於台灣。「我判斷習近平上台以來要實現中國夢,其中非常重要的目標就是在他任內要完成祖國統一,就是說要收回台灣。」
超越毛鄧夢想暗淡
張博樹認為,習近平之所以將此定為其任內重大的甚至是首位目標,是因為如果實現了這一目標他將成為功業超過毛澤東和鄧小平的偉人。

但香港危機使習近的夢想暗淡了。「今天你對700萬香港人都整不定,因為你不可能把共產黨的基層組織全部拿到香港去,如果你全部拿過去,那就不叫『一國兩制』,那就是『一國一制』了。如果你在台灣名義上還想保持『一國兩制』,那今天在香港發生的事情明天在台灣也會發生的事情。」張博樹說,「對中南海而言這將是一個無窮無盡的噩夢,他永遠搞不定這兩個地方。這就是習近平真正焦慮的地方。」
習近平集權后大刀闊斧展開了反腐運動,不少高官因貪腐罪落馬,級別最高的是原中共政治局常委、有”政法王」之稱的周永康。但是孔傑榮觀察說,如今人們已經認識到這場反腐運動不過是被他「用來當做打擊政敵的工具」。

孔傑榮認為,習近平在中國國內正面臨「經濟衰退、人口減少、老齡化、對國內日益增長的不平等的憤怒等困境」;在國外則在美中貿易戰中遭遇「巨大壓力」,包括被美方要求停止盜竊知識產權、強迫技術轉讓,還有在金融領域里的摩擦;「然後你會看到南中國海的問題,仍然是個熱點。美國正試圖把東南亞、澳大利亞的盟友拉到一起,遏制中國的影響力。」
不過孔傑榮認為習近平也有優點,「他是一位效率很高的外交政策發言人,無論是談論氣候變化【相關閱讀:魔鬼在統治著我們的世界(24):環保主義(下)】,還是談論國際貿易問題,與全人類分享人類的利益,他都是一位雄辯的演說家,而且具有說服力。」
但孔傑榮認為,習近平推動的「一帶一路」計劃正引起很多潛在的懷疑和實際的敵意,「中國可能在過度擴張,可能試圖使自己從它跟亞非拉等許多發展中國家以及歐洲的關係中獲取利益。」
敢冒風險、親歷親為,還是不知羞恥?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紅二代」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這樣總結他對同為「紅二代」的習近平的評價:「很簡單,四個字,不知羞恥。」
他解釋說,「看看中央電視台和《人民日報》,你只能說他不知羞恥。他不僅是背叛了鄧小平『韜光養晦』政策,他現在也背叛了他老爹主持修改的憲法。」
這位「紅二代」對習近平六、七年來的處事能力和目前處境的評價也都是負面的。
「他現在是內外交困,什麼事情也處理不好。中美關係他再大的本事也處理不好。但是在處理不好的各種方案裏面,他選的是最差的,」他說。

「香港問題上他也處理不好。他破壞了『兩制』。雖然『一國兩制』是鄧小平的一個根本沒有邏輯的思維,但終歸鄧小平是看到了不能夠把香港像上海一樣收回來,那樣的話,香港就完蛋了。他連這個都看不出來。所以實在是叫志大才疏吧。」
「他的權力被大大削弱了。現在除了一兩個人,栗戰書啊,一兩個人還在吹他,或者還在說他的好話之外,聽不到別人在吹他、在說他的好話。你現在聽誰說,除了那個《人民日報》、中央台之外,誰說他英明偉大呀,沒人說。」
然而,美國著名的中國通孔傑榮卻對習近平有這樣的觀察:他「似乎是個非常堅定 – 如果不是頑固 – 的敢冒高風險的人。」
著有《紅色帝國的邏輯》一書的張博樹覺得,習近平很像一位勤勉執政、勵精圖治的皇帝。他說:「他有一番雄心,這幾年客觀肯定的話,他還是個很勤勉的領導人,事無巨細,從內政到外交,親歷親為,程度上不亞於大清朝的雍正皇帝。」

「對內,反貪腐,抓基本民生,特別是落後地區的民生,7000萬人脫貧;對外,大國崛起,在全世界實實在在地推進中國的利益,我稱為紅色帝國的崛起,」張博樹補充道。
但他認為,從憲政自由主義的角度看習近平努力的方向完全錯了,「都是想讓黨國千秋萬代,當年毛打下的江山要永遠下去,共產黨要永遠執政,他作為紅二代的代表,他要延續下去,按照現代文明總方向來看,是錯的。」
能否終身在位懸而未決
習近平雖然廢除了最高領導人任期限制,而且至今並沒有扶立接班人,但被採訪者對他能否終身在位都表示懷疑。
「在這麼多問題存在的情況下,尤其如果他犯下很多錯誤,他是否能持續在位多年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因此,這是世界面臨的一個引人注目的重要問題,」 孔傑榮說。

孔傑榮認為,香港危機可能會縮短習近平的在位時間。「他可能不會持續很長時間,因為在香港積累起來的危機會給他帶來最大麻煩,因為世界開始從香港看到自由與鎮壓的區別所在。」
那位不透露姓名的「紅二代」也認為習近平不能終身在位。
他說:「我覺得他終身不了。因為他現在第一是志大才疏,具體的事兒他都處理不好;第二呢,是美國的壓力是真真實實的,川普(特朗普)要的不是要你買大豆,川普要的是廢除你說是共產主義也好社會主義也好,是廢除這個理念。所以他沒有力量,也沒有智慧對付川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