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ABC中文 作者: Four Corners
澳大利亞首都領地堪培拉的所有中國留學生都自動「等同於」學聯會員。 (Facebook: CSSA ACT)
新文件表明,澳大利亞最大的中國留學生社團,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向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彙報工作,部分經費由中國大使館資助。
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CSSA,簡稱中國學聯或中國學生會)將自己宣傳為一個自我管理且接受中國大使館指導的社團,並在澳大利亞多所大學設有分會。
然而,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四角方圓》(Four Corners)和《背景解讀》(Background Briefing)節目的聯合調查報道獲取的新文件顯示,中國學聯在堪培拉的任務是在「協助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館」的同時,幫助中國學生以及促進交流。
澳大利亞首都領地中國學聯在2012年遞交的註冊文件顯示,該聯誼會的作用是「促進大使館與中國學生學者之間的聯繫」,其執行委員會成員會必須「定期…… 與大使館溝通」。
有指稱說,學聯為中國政府傳播政治宣傳,並幫助中國政府密切留意中國留學生。
在堪培拉,中國學聯首都領地分會面臨校園審查以及暗中監視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的學生。
中國學聯首都領地分會組織各種活動,為在堪培拉的中國留學生提供支持,宣稱當地8600名中國留學生人員中有5500人為其會員。
文件披露,所有在首都領地的中國學生學者都自動成為「協調」會員。
所有會員都被要求「支持並積极參与」學聯的活動,「遵循執行委員會的決定」。
該中國學聯的部分管理工作由「國家公派留學生」負責,它還接受中國大使館的資助。
學聯的目的之一包括「熱愛祖國」。在該學聯註冊成立時,至少一名委員會成員將他的地址寫為中國大使館的地址。
畢業於國立大學的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 )分析師周安瀾(Alex Joske)表示,各大學過於歡迎像中國學聯這樣與中國政府有關的社團。
「我認為各所大學都面臨著非常嚴重的問題,」他說。
「他們讓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這樣的社團在校園裡成長並擴張,建立它們的影響力,建立他們的資源,這本質上為中國政府打開了直接進入中國學生的生活的渠道,哪怕他們在中國境外。」
澳大利亞首都領地中國學聯沒有回應採訪問題。
中國學者陳弘最近被請到澳大利亞參加一項宣傳活動。中國大使館將陳弘介紹給《四角方圓》節目,但拒絕了ABC採訪中國駐澳大使的請求。
擔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主任的陳教授說,在有關外國干預澳大利亞大學的公開辯論中,在澳中國留學生感到越來越不受歡迎。
「眾多中國留學生選擇澳大利亞作為他們深造目的地,」他說。
「如果他們確實感覺澳大利亞不友好,也不歡迎他們,這樣實際上就會讓他們反感。因此,這就會影響來澳大利亞學習的學生數量。」
根據中國學聯首都領地分會的網站資料,它擁有來自澳大利亞聯邦科學研究院(CSIRO)、澳大利亞國防學院(Australian Defence Force Academy)、堪培拉大學(University of Canberra)以及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的成員。
澳大利亞國防學院表示,該學院從未有過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
首都領地中國學聯將總部設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內,但國立大學稱,該社團沒有附屬關係或正式進駐校園。
直到今年三月份,中國學聯才被列為隸屬於學生會聯盟下的學生社團。
國立大學校長布萊恩·施密特(Brian Schmidt)教授說,他對該學生社團的註冊文件或所有在首都領地的中國留學生都自動成為中國學聯會員的任務並不知情。
「值得審核並確保它與國立大學所秉持的價值觀一致,」他說。
但施密特教授說,中國政府「顯然沒有在國立大學校園內展開干涉活動」。
「他們顯然有興趣和在這裏的學生對話,而這和大多數大使館的做法一樣,」他說。
「這裡有大量學生,但在我們的校園裡,他們有能力表達自己、融入校園、融入澳大利亞固有的自由社會。」
據報道,該社團上個月搜集了在堪培拉出席中國政府舉辦的70周年國慶活動的人員的護照號碼。
據《四角方圓》此前的報道,2017年,在中國總理李克強訪問期間,中國大使館為該組織提供資金用於支付旗幟、交通和法律的費用。
中國學聯在其他司法管轄區的記錄也頗有爭議。
據稱,該組織在阿德萊德大學(Adelaide University)的分會因未能在校園遵守民主程序而被取消註冊,塔州分會對校園裡有支持香港抗議活動的材料而發起投訴。
2011年,劍橋大學似乎解散了其中國學聯的分支機構,而位於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 )也在2015年暫時解散了中國學聯在該校的分會。
上個月,該組織在加拿大的多位會員遭到指控,稱他們恐嚇公開反對中國政府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