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經濟想要復甦,移民至關重要
來源:約克論壇
本篇內容為轉載/翻譯內容,僅代表原文作者或原媒體觀點,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在今天最新的發言中,總理斯科特莫里森重點介紹了疫情后澳大利亞經濟增長政策,包括新增撥款12億澳元,為學徒提供工資補貼;推進移民改革,向人手短缺領域傾斜。
隨著JobKeeper留職補貼將於3月底到期結束,針對尚未復甦的國際旅遊、旅行和航空業,莫里森有望于本周宣布其他支持性舉措。
在《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AFR)》商業峰會開幕式的主旨發言中,
上個季度私營商業增長顯著
從各個方面來看,澳大利亞經濟的V型復甦似乎已經宣告確立。在刺激性舉措的推動下,消費者支出大幅攀升;在政府補貼的支持下,企業釋放了相對不錯的資產負債表;新冠疫苗開始接種也意味著全面的封鎖解除在望。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經濟的進階之路「毫無隱憂」,畢竟疫情前的一系列挑戰仍然存在,包括商業投資下滑、工資增長疲乏、以及生產力遲遲未能提高。
目前,經濟正處於一個過渡時期,從防止經濟陷入困境的政府主導、向政府驅動下的私營商業復甦過渡。
雖然一些企業因為不可持續的商業模式而最終倒閉,但是,在千億JobKeeper補貼的支持下,更多的企業最終生存了下來。
另外,儘管去年第四季度有300億澳元的政府刺激措施撤回,但是隨著維州解封並實現強勁復甦,
要靠移民貼補勞動力空缺
澳洲護士和老年護理人員短缺嚴重
作為未來幾年促進經濟增長的重點,莫里森認為,澳大利亞需要技術更熟練,規模更大的勞動力隊伍,以加快數據和數字化發展,並獲得「可靠、可負擔、低排放的能源」。
數據顯示,澳大利亞非首府地區目前有5.4萬個空缺工作崗位,而且僱主無法找到合適的人選來填補這些崗位。現行的方法不足以推動這些空缺崗位得到填補,更不用說滿足經濟增長所需的領域。
為此,莫里森承認了當前存在的勞工緊缺現象,他建議在重啟移民計劃後進行改革,以滿足本土居民無法填補的新興需求(諸如護士和老年護理人員等)。
他表示:「與其說拿走澳大利亞人的工作崗位,如何利用臨時簽證持有人,來填補嚴重的勞動力短缺?——這一點更為重要。因為這樣,才能真正在經濟的其他方面創造就業機會,尤其是保持區域經濟的增長和服務。
「這個問題在後疫情時代會依舊存在。」
實際上,即使在疫情導致失業率高企的情況下,一些地區出現用工荒。這些工作崗位通常由背包客和其他臨時簽證持有人完成。
偏遠地區的用工荒導致部分農產品物價上漲
此外,對於本地人就業,莫里森也強調稱,必須對職業教育和培訓領域進行改革,尤其是聯邦政府每年向州政府撥款的15億澳元資金,應該產生更好的效果。
自去年3月以來,政府已分三期撥款40億澳元,用於補貼多達28萬名學徒/學員的工資。最近一期是在去年10月公布的預算案。當時,政府宣布增加12億澳元,每年為10萬名學徒補貼一半工資,每季度上限不超過7000澳元。
莫里森表示,額度已經用完,並計劃延長該計劃一年(無上限),估計費用為12億澳元。新的補貼計劃適用於2021年9月30日之前簽約的新學徒和學員,期限為12個月。
聯邦政府希望推動州政府「花錢」
在概述疫情後計划的同時,莫里森也為現任政府的各項政策進行了辯護。早些時候,莫里森政府因為在推出新冠疫苗方面進展緩慢而飽受質疑。
在發言中,莫里森稱,經濟復甦與防控疫情「密不可分」。「65億的疫苗【相關閱讀:顯微鏡學家發表對四家疫苗公司的成分分析】接種計劃可以完全改變風險方程式。」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沒有匆忙進入這一階段的原因。實際上,很多國家是因為之前防疫失敗才被迫倉促推出疫苗接種【相關閱讀:專家爆驚人內幕:接種疫苗,你有更大的可能會死於病毒】。」
「相反,我們一直在做好前期準備,收集足夠的疫苗產品組合,確保供應的同時制定我們的疫苗接種計劃。」
據澳大利亞一些本地媒體預計,聯邦政府還將於本周宣布一項針對國際旅游業的扶持計劃。一旦JobKeeper中止,由於國際邊境封鎖尚未解除,旅游業仍面臨困境。
據了解,針對國際航空、交通和旅游業的一攬子支持計劃中,包括為企業提供無息貸款,提供獎勵措施,以鼓勵國內遊客前往一些國際旅遊熱點(例如大堡礁)。
莫里森稱,為了應對新冠疫情造成的經濟打擊,聯邦政府已經提供了2510億澳元的直接經濟支持,佔GDP的12.6%,為「全球最大規模的疫情應對舉措之一」。接下來,聯邦政府將推動各州/領地政府承擔更多的責任。
莫里森認為,聯邦政府已經承擔了財政支出的大頭。相比州/領地的總投資額,聯邦政府的資金扶持已經超過前者的一倍。即便考慮收入份額的情況,聯邦政府的支出也超過了州/領地的整體支出。最終「都是由聯邦納稅人在為疫情支出買單。」
他強調,這些舉措都是臨時措施,目的是為經濟提供保護和支持,等到私營商業恢復增長即可終止。
經濟學家:結構性改革仍有必要
然而,市場有一種擔憂,隨著新冠疫情助力重啟經濟、刺激舉措的「甜蜜」逐步消失,2021年之後的經濟表現是否會就此陷入「平庸」?
就當下而言,實際國民收入(衡量生活水平的一個標準)出現大幅反彈。繼去年年中下降8%后,該指標已經比疫情前的水平高出2%。
受中國市場需求強勁而供應受限影響,鐵礦石價格攀升至十年高點,為聯邦政府帶來意外收入的同時,也為提振家庭收入提供了支撐。
礦業繁榮帶來的意外收穫中,礦業企業的股東、西澳州政府和聯邦政府都是最大的贏家。
但從現在開始,中期來看,非礦業商業投資成為經濟復甦的關鍵決定因素。
只是儘管資本支出「回升」,可總體商業投資仍低於標準水平,對生產力和工資仍會產生不利影響。
刺激商業投資持續增長,需要做到兩件事:持續強勁的消費者需求,以及支持性的政府政策。
消費者支出可鼓勵企業投資,建立新工廠,購買設備和軟體。州政府必須保持邊界開放,給予企業投資所需的確定性和信心。
此外,針對稅收、勞資關係、競爭和創新進行提高生產力的改革也可促進投資。但是,經濟復甦的速度似乎已經稀釋了政府改革的激情。
有不少經濟學家認為,澳大利亞經濟仍面對很多問題,必須考慮有意義的結構性改革,以及在提高生產力的投資中實施刺激性措施,以振興資本支出。
只有這樣,截至目前所取得的經濟成果才能得以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