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小鎮都有一家中餐館」:華人在澳洲經營家庭餐館的苦辣酸甜

2021年06月16日 10:58

來源:財經見聞

檸檬雞、酸甜肉和蜜糖雞是很受歡迎的中華美食——好吧,至少在是這樣。

這些菜式在移民經營的中被稱為「澳式中餐」,是中華美食的獨特衍生。在澳大利亞的每個小鎮幾乎都可以品嘗到這些菜式。

雷蒙·吳(Raymond Ng)一家的小鎮馬魯亞灣(Malua Bay)經營了一家中餐館,那裡距離約四個小時的車程。

1976年,吳先生從香港移民到澳大利亞。在那之前,他從未聽說過澳式中餐的菜式。

但自從移民以後,他的人生就一直在適應澳大利亞的風土人情——除了語言和環境,還有「澳大利亞人的口味」。

像吳家一樣,華人移民經營的中餐館可不只是餐館那麼簡單,它們還承載了移民家庭從事餐飲業的往事和歷史。

吳先生在香港時是一名西裝裁縫。在他成長的那個時代,許多第一代中國移民來到澳大利亞的第一份工作都是在中餐館洗碗。吳先生也不例外,他在另一位香港移民經營的餐館做洗碗工。

70年代從香港搬到新南威爾士州后,雷蒙學會了烹飪澳式中餐。(Supplied)

看到吳先生工作勤勉,餐館里的香港廚師便開始教他做菜,那些菜式包括炸茄子和蜜糖雞。在香港,沒有人會覺得這些食物是傳統的「中餐」。

「人到一個新環境,不適應環境的話,很難生存,」吳先生在節目中說。

在他看來,這些澳式中餐可能是早期來澳的華人廚師開創的。如今,這些菜肴在澳大利亞的許多鄉鎮的中餐館里都是招牌菜。

「澳洲本地人只有在中餐館才可以品嘗得到這些菜。這大概是為什麼他們會認為這些菜肴是中國菜的原因,」吳先生告訴ABC。

「爸媽永遠都在工作」

山火燒毀餐館后,艾米麗決定回到小鎮,和父母一起重建餐館。(Supplied)

吳先生的小女兒艾米麗·吳從10歲起就開始在父親的餐館里幫手。

當時年僅10歲的她已經會做各種各樣的工作。

除了端盤子,她還要幫父母填寫一些法務文件,因為父母的英文不太流利。

她眼裡的自己就是父母的「頭號私人助理」。

在艾米麗的童年記憶里,爸爸媽媽永遠都在工作。

童年時期的艾米麗並不理解這一切。她甚至一度討厭廚房,因為父母的時間都被廚房霸佔了。

吳先生的餐館全年不休,甚至在聖誕節也會照常營業。

"我所有學校朋友的父母都會觀看他們的演出,也永遠都會在孩子需要他們的時候出現。但我的媽媽總是很晚才來接我放學,"她說。

「我們從來不過聖誕節,因為我們在聖誕節那天還要開張。"

2019年底,父母辛苦經營的中餐館被那場蔓延澳大利亞的山火燒毀。

失去了那家餐館后,艾米麗才忽然意識到那家小店給父母和她的家庭帶來過多少幸福。

於是,她決定辭去自己在數碼廣告行業的工作,從悉尼搬回馬魯亞灣——幫父母一起重建餐館。

雷蒙經營多年的餐館在2019年的山火中毀於一旦,但他仍然堅持要再開一家。(Supplied)

艾米麗說,她很高興有機會重建和父母的關係,而她現在過得很幸福。

然而,對於那些既要照顧年幼子女,又要看顧剛剛起步的餐廳的華人移民來說,無法陪伴孩子的現實令他們心中的內疚揮之不去。

黃南輝(Gary Bong)是Oriental Palace的老闆兼大廚,他的餐館位於州的赫維灣(Hervey Bay)。

他說,他努力為孩子們提供最好的教育,為的是他們長大后不必繼續經營這間餐館。

黃南輝每日都在後廚為顧客烹制美食,卻很難和自己的孩子共進晚餐。(Supplied)

這期節目恰逢黃南輝一家人一起慶祝餐館開業以來的20周年紀念日。當時,黃南輝感謝孩子們能體諒他忙碌的工作。

由於每天在廚房裡忙著為顧客烹飪美食,黃南輝很少有機會和自己的孩子共進晚餐。

「孩子們可以理解,我工作是為了他們,也為了給他們一個更好的未來,」黃南輝告訴ABC。

美食是跨文化交流的媒介

咕嚕肉等美食在吳先生餐館的菜單上,卻不是他所認為的家常菜。

中國有著按地區劃分菜系的傳統。所謂的中國「八大菜系」,包括粵菜、川菜、蘇菜、徽菜、魯菜、閩菜、湘菜和浙菜。

然而,隨著華人移民的腳步遍布全球,中華美食亦開始在中國以外的地區演化和發展。

1919年,華人商人黃來旺的餐館——北京酒樓(Peking Café)在中心的皮特街(Pitt Street)開業。

一年以後,北京酒樓的菜單上出現了「炒雜碎」。這道菜原是底層社會把其它菜肴用剩的材料混炒在一起。

1919年,中國商人黃來旺的餐廳北京酒樓在悉尼市中心開張。隨後,他開始在餐廳賣起了 "炒雜碎"。(Supplied: Melbourne Kuomingtang Society)

據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的移民研究學者郭美芬博士(Dr Mei-fen Kuo)說,這道菜在美國是底層社會愛吃的平價美食,但被黃來旺帶到澳大利亞后被當作是一道時髦而帶有「世界風味」的菜肴,並且風靡悉尼。

「這個故事說明,移民的飲食不僅會受到家鄉食物的影響,也會受到其他海外華人社區的影響,」郭美芬告訴ABC。

「很多廚師想表達自己文化的時候,食物就成為了一可以跨越種族和語言的障礙、去跟其他文化分享的媒介。」

郭美芬表示,中國移民在澳大利亞的悠久歷史說明了「每個小鎮都有一個」中餐館的原因,而「每個中餐館背後都有它非常精彩的故事」。

1920年代,黃來旺的北京酒樓把一道美國華工愛吃的炒雜碎變成了時髦的新興美食。(Supplied: Melbourne Kuomingtang Society)

儘管「家常菜」在吳先生的心目中仍然是指傳統的廣東菜,比如清炒菜心和冬菇蒸肉餅,但澳式中餐一直都是他的餐館中必不可少的風味。

吳先生的招牌菜是蜜糖大蝦——另一道經典的澳式中餐。

這道菜是馬魯亞灣居民如今的最愛,也必將是澳式中餐演化進程中的又一道佳肴。

在澳大利亞鄉鎮的大多數中餐館都能買到蜜炸大蝦、酸甜肉、蜂蜜雞和檸檬雞。(Supplied)

*以上內容轉載自澳洲財經見聞,澳洲事兒對內容或做細微刪改,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