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正在拋棄華人?

2021年07月28日 9:54

來源:財經見聞

1850年,澳洲發現金礦,隨後數以萬計的中國人前來淘金。

由於勤勞節儉,使得財富迅速積累,這就引起部分當地白人嫉妒和不滿。

1861年至1880年間,澳洲出現多起排華潮,多地建立「礦工保護聯盟」等組織,開始反對有色人種勞工的進入。

1888年,澳洲六地召開會議,達成了「嚴禁華人入境」的共識。

1901年,澳洲聯邦議會實施「白澳政策」,就是要建立一個能永久保障白人利益的國家。

華人在遭受多輪打壓的情況下,被剝奪了多層權力,其中就包括參政的權利。

但是,,終究是個移民國家。

1978年,白澳政策被廢除。

之後,在人口數量、教育程度、經濟狀況等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2018年人口統計,澳洲華人數量達到了120萬人,佔澳洲總人口的5.6%。

其中華人數量達到了50萬人,華人達到35萬人。

華裔可以說是澳洲最富裕的群體之一,從中學到大學,每一所頂尖私校和頂尖公校,華裔學生可以說是最拔尖的一群人。很多華人有學歷,有體面的職業,有做醫生的、有做會計師的、有做律師的,開著豪華車,住著小豪宅,孩子在私立學校,生活有滋有味。

看著,一切都好像挺不錯

但是,在澳洲華人的身上卻缺乏一些東西,那就是政治話語權!

規模只有華裔社區1/10的猶太人社區,全澳只有12萬人,但他們非常有權勢。維州有六名眾議員來自猶太人社區,

其實依照華人人數、財富、智商聰明程度來說,並不弱於猶太群體,政界應該有不少華人去獲得制定規則,但是很遺憾,極少。

雖然華人醫生律師商人很多,但是沒有人成為高等法院的法官,沒人成為銀行行長,沒人成為醫院院長。

華人沒有政治話語權,沒有政治權利,沒有政治力量,華人的聲音發不出來,權益得不到保障,沒有人為他們發聲。

由於沒有政治話語權力量,華人群體在老外眼中,是出了名的好說話只會悶頭賺錢,不搞暴力反抗,不遊行,不示威,澳洲社會覺得華人群體就是個多金的軟柿子。

由於政治地位偏低,會出現漠視華裔社區的情況,推行政策時候很少有顧及華裔社區需求訴求的時候,甚至會時常打壓。

2002 年,新州州長的太太去吃飯,因為對味精敏感發病,州長突然宣布所有使用味精的餐館必須要貼出警告標語,違例者會被罰款 2750 元。

就是針對中餐館。

即使華人社區做出很大的成績,很多時候也得不到重視。

歸根到底,還是缺乏影響力。

現在、工黨在全國的成員也只有五萬人,但他們有權力決定誰成為總理、部長和議員的人。

如果120萬華裔有10%加入政黨,那麼華人就有能力決定

但是,華人一直缺席澳洲政界,全國也沒有有影響力的華人組織,這讓澳洲華人失去了利益發聲的代表,電視報紙新聞幾乎很少出現為華人說話的時候。

為什麼那麼聰明勤勞有財富的華人,在政界如此寡淡呢?

華人為什麼不參政?

構成

澳洲華人構成很複雜:有19世紀抵抗白澳政策存活下來的早期華裔

有上個世紀50、60年代來自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留學生

有70年代來自印度的華人難民

有80年代以來從香港、台灣移民

有90年代中國大陸前來的探親移民,技術移民,留學生。

有2000年後的大陸投資新移民

等等等

由於背景複雜,要讓他們統一政治立場比較困難。

這也使得華裔社區組織渙散。

價值觀

拿中國大陸第一代移民來說。

他們大多出自浙閩粵台溫等中國沿海地區,這些地方常年遠離中原政治中心。讓他們沒有太多的政治意識感。

而且他們語言能力差,不熟悉國外政治制度,更不願融入到體系中去,普遍對政治不關心,他們關心最多的是自己的利益,能賺錢能得利就行,政治,太麻煩了,不關我事。

他們有自己的熟人小圈子,有自己的盈利舒適圈,所以對其他不關心,甚至對華人利益有重大影響的公共政策的制定他們也缺少參与。

更多的華人移民忙於生存生計,更是不願意參与政治。

身份認知

基本上,能來澳洲的願意來澳洲的,絕大部分,都覺得澳洲是個不錯的國家,是個適合居住的福利高生活舒適的地方。

很多華人即使拿到永居和入籍,還把自己當成過客,認為自己就是來澳洲來享受的,自己並不屬於這裏。

他們沒想在澳洲長期居住下去,去成為澳洲的一份子,去為澳洲做些什麼,即使入籍了,覺得自己還是中國人,澳洲始終不是我的家,澳洲就是不如中國。

從去年開始,中澳關係破裂,更多澳洲華人沒有站在澳洲這一邊而是站在中國一邊去指責澳洲,華人團體中對中澳關係出現了最嚴重的撕裂。

從我們歷來文章的回復中,你們就能看出很多。

這就是影響很多華人的身份認知差異困擾,使得很多華人對澳洲社會的參與感非常低。

偏見

澳洲是白人占絕大多數的國家,依然存在著種族偏見。

這其中既有澳洲歷史的種族主義和白澳政策,也有中澳關係持續遇冷問題擴大化引發的後遺症。

這讓整個澳洲社會,對華人群體存在疑慮。

很多澳洲人懷疑澳洲華裔是間諜,抱怨華人把房子買光了令澳洲剛需的首次置業者買不起房,很多澳洲人還抱怨工作都被中國搶走了。抱怨華人買走了農場。

其實實際情況是很多新加坡人,日本人,英國人,美國人買得更多,但是,沒有人發聲,一切矛頭都指向了華人。

即使一些華人希望進入政界,面臨很多澳洲人的質疑,對他們政治忠誠存在疑慮。

自保

華人崇尚悶聲發大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忍一步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兩邊下注利益最大。

在華人區,有很多店鋪同時張貼兩黨候選人的競選海報,讓人看不出來老闆到底想選誰。

參政需要大量時間,而且收益不會太大,產出回報讓很多華人覺得不值得。

他們首先要生存,其次要自保,政治傾向,不能當飯吃,不是那麼重要。

未來

在西方,政治永遠是第一的,立法是制定遊戲規則,司法就是監督遊戲規則,行政就是親自玩遊戲。

不參与政治,意味著命運被別人所左右

華人悶聲發大財不參政的傳統,會逐漸成為華人群體在澳洲社會中的致命短板。

如果你不去積極爭取自己權利,就不會有人幫你爭取。

在未來,只要華人團結一致,同心協力,堅持不懈,去培養公民意識,主人翁意識和政治意識,去經常參加政治活動,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學會組織、協調、動員能動員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拋棄過客心態,去儘可能的去融入澳洲社會,做好自己的身份定位,不要在西方還排斥西方文化,那麼慢慢的,就會獲得屬於自己的話語權,收穫屬於自己的權利。

澳洲華人不能再悶聲不吭,可以通過主流媒體,新媒體平台,政府請願網站等等去廣泛傳達自己的訴求,自己的聲音,這樣才能收穫自己的權利,這樣才能去保障自己的權益。

隨著華人的不斷努力,華人力量的不斷壯大,華人在澳洲的生存環境,才會越來越好。

心有多大,能力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以上內容轉載自澳洲財經見聞,指點山河對內容或做細微刪改,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