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行業專家表示,收入與房價之間不斷擴大的差距在好轉之前可能還會進一步擴大,這讓首次置業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難存下首付。
澳大利亞的房地產價格目前是家庭可支配收入的5倍以上,而且由於工資的增長與房地產市場的繁榮相比仍然低迷,這一差距還將繼續攀升。
現在,房價漲幅掙得比澳大利亞一些收入最高的專業人士還多。
EY Oceania首席經濟學家Jo Masters表示,在工資增長率較低的背景下,房地產價格繼續上漲,使得兩者之間的差距可能會進一步擴大。
「在過去的一年裡,這兩個因素都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房價在加速上漲,而工資的增長卻在減速。即使是在失業率下降的第二季度,收入增長也非常疲弱。」
房地產價格迅速上漲不僅出現在澳大利亞,而是一種全球現象,其原因是創紀錄的低利率以及在疫情期間為支持家庭資產和減少勞動力市場衝擊而採取的措施。
Master表示,與此同時,澳大利亞人的資產凈值有所攀升,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於住宅價格的上漲。
凈債務水平也隨之下降,債務與收入的比率略有下跌。這是因為許多澳大利亞人在封鎖期間增加了儲蓄,並把錢存入了對沖賬戶。
而隨著未來工資的任何回升預計都將是漸進的,這一差距即便是保持穩定,似乎也需要數年的時間。
她表示:「很難想象你能將(這一比率)拉回前幾年的水平。」她指出,即使在礦業繁榮的頂峰時期,工資水平也僅每年上漲約4%。
Master表示:「(情況)可能會變得更糟,對於首次購房者來說,這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
她說:「當房價漲得像現在這樣快的時候,你甚至都很難把握你需要的首付數額,更別說存下一大筆首付了。」
Domain模型顯示,悉尼的獨立屋房價中值約為141萬澳元,是大悉尼地區僱員收入中值的23倍。而單元房價格是工資的13倍。
墨爾本的獨立屋價格幾乎是當地收入的18倍,而布里斯班、阿德萊德、霍巴特和堪培拉的房價也至少是收入的10倍。
根據他向聯邦政府提交的住房負擔能力和供應調查報告中的模型顯示,首府城市的平均房價是平均可支配收入的11倍以上。而在上世紀90年代初,房價還不到可支配收入的6倍。
他表示:「二十年來,一些人一直在說,(房價與收入之間的)差距將會縮小,因為鴻溝的擴大是不可持續的,房價將會下降……但他們錯了。」
Eslake表示,政府和儲備銀行的干預通常會限制房價下跌。雖然這比以經濟健康為代價使房價崩盤更有利,但這意味著首次置業者所能期待的最好情況,是房價能長期保持平穩,或漲幅低於收入增長。
「在二戰過後的至少二十年裡,我們關注于提升供應,而不是擴大需求。」
但Eslake指出,自1966年人口普查以來,自住房擁有率已見頂,此後一直在下滑。
原因是政府政策從增加供應轉向擴大需求,包括對首次購房者的補貼和對投資者的稅收優惠,這兩項政策都推高了房價。
他說,很難想象在任何一個公眾普遍關注的領域,即使面對無可反駁的證據,未能成功達成目標的政策卻已經奉行了那麼長時間。
他說:「如果我們想走出這個自己挖的坑,我們必須停止我們正在做的事情,並開始向反方向努力。」
Eslake不同意負扣稅有助於確保急需的租賃房產供應的說法,他指出,如果沒有慷慨的減稅政策推高房價,並讓首次購房者一開始就更難進入市場,那麼澳大利亞的租房者就會減少。
Eslake補充說,租戶減少還會降低對出租物業的競爭,導致房租下降,減輕那些永遠買不起房的人的租金壓力。
Master還認為,在供應方面需要採取更多措施。她指出,現有的規劃限制阻礙了新住房供應的交付,推高了價格。
她補充說,首次置業者補貼計劃在提高住房負擔能力方面沒有任何幫助,因為它們刺激了首次購房者的需求,也推高了房價,而且只是提前了本來就會發生的購房時間。
責任編輯:suri
*以上內容轉載自澳洲房產大全,風平浪靜對內容或做細微刪改,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