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10年,這位華人姑娘一步步精心設計,終於成功移民澳洲

2022年02月18日 14:32

撰文:文朝

受訪者:Jen Liu

移民海外,從來都不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

Jen Liu,從留學、工作再到移民,整整用了10年。

這10年裡每一個人生的重大抉擇,她都是以移民為首要目標來精心設計和規劃的。

現在,她終於可以不再仰望「移民夢」,而初心也沒有遺忘。

設立目標

1995年,Jen出生在台灣。15歲那年,她獨自一人前往留學。

跟很多小留學生一樣,海外生活對她有著不小的挑戰。最大的困難,就是蹩腳的英文。

讀完語言學校后,她升入了高中,但開學前幾周基本都處於懵圈狀態。

她既聽不懂老師上的課,也看不懂課本的內容。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對著課本查單詞、背單詞。

她也開始利用上下學的時間聽英文廣播,熟悉

在澳洲,十五六歲的高中生都會在下課後或周末去打工,地點通常是快餐店或咖啡廳。

既賺零用錢,又可以鍛煉自己,Jen也入鄉隨俗,在市區找了一份漢堡王快餐店的工作。

沒想到上班第一天,她就因「聽不懂」出了糗。

員工正式上崗前都會有一個安全檢查,也就是檢查鞋底的紋路。

當組長來檢查時,Jen根本聽不懂「紋路」一詞。

組長便叫她把腳抬起來,於是她便真的把腳直立抬起來給對方看。這種抬法,自然看不到紋路。

於是組長便讓她把鞋子翻過來,但Jen也聽不懂「翻過來」是什麼意思,便開始原地轉圈。

三分鐘過後,組長哭笑不得,只好自己把腳抬起來,示範什麼叫做檢查鞋底的紋路。

當時的Jen羞愧難當,只想找個地洞鑽進去。

剛到澳洲時,Jen雖說鬧了不少笑話,但英語進步很快。並且這兒純凈的環境,悠閑的生活,也讓她越來越喜歡。

不到一年後,她就給自己定下了一個目標——移民。

棄文從理

在決定移民后,有個長輩建議她「先留下來,移民落袋為安,以後想做什麼有的是時間。」

因此,從高中選科到大學選系,她都沒有按照自己的喜好,而是奔著好移民去的。

「雖然沒有讀到喜歡的科系,但這個決定至今也沒後悔過」,Jen堅定地說。

注:Jen自己的喜好是讀傳媒,今後從事媒體類工作。

Jen是個典型的文科生,從小就是語文、歷史最拿手,數學總是不及格。

到澳洲后她得知,有五大熱門職業:會計、工程、IT、護士、教育。而文科移民最難,對應的高中成績也不加分。

所以,高中選課時,她就選了自己最討厭但加分最多的高等數學。

大學選專業時,她也選了IT。因為在當時IT比較難讀,所以移民人數比較少,移民分要求也不高。

注:現在IT分數已經高很多,想用IT移民建議先查好資料。

澳洲的高中還是非常傳統的排課法,大學則自由許多,剛開始Jen也不太適應。

「沒有人再去提醒你什麼時候要做什麼事,要學什麼也都是完全看自己,但課業壓力卻又比高中還要大。」

IT讀起來又難,學費又貴。在「寬進嚴出」的教育下,她形容自己的大學4年是「生死存亡戰」。

同期和她一起入學的,最後只有不到20%的學生順利畢業。

在這個過程中,Jen的目標也很明確。除了順利畢業,為技術移民「湊分」也是重中之重。

湊分三部曲

湊分第一步,考雅思。

Jen從大二就開始考雅思,前前後後考了3次,花了近1年的時間才考到四個7。

有一次她聽說悉尼旁邊的Wollongong小城評分比較松,還特意搭1小時的火車去考。

雅思達標,技術移民就能加10分。而且大學期間就搞定加分,才不會耽誤後續移民的進度。

2016年底,Jen大學畢業,拿到的第一個簽證是畢業后工作簽證。

湊分第二步,讀書考證。

因為想在最快時間內湊夠技術移民的分數,所以Jen並沒有馬上進入職場,而是花了1年時間來讀書考證。

她先是讀了一個職業年(Professional Year),這是授權的課程,主要是用來給IT、會計和工程類專業湊移民分。

職業年既要上課也要實習,還可以積累相應的工作經驗。更重要的是,Jen在技術移民打分清單上又多加了5分。

在這期間,她又去考了澳洲翻譯資格證,加了5分。並在IT行業積累工作經驗,又加了5分。

湊分第三步,找工作。

移民分湊得差不多了,Jen便開始找全職工作。

面試了幾家公司后,她很幸運地拿到了跨國科技公司VMware的offer,並申請到了2年僱主擔保工簽。

雖說可以之後走僱主擔保移民,而且也相對比較輕鬆,但因為要再等三年,加上技術移民已經準備了很久,所以她決定先「上岸」。

在申請策略上,Jen也做了全面的分析。

她同時申請了兩類移民,一是獨立技術移民,二是州擔保移民。

前者是她這麼多年一直努力的目標,而後者是「Plan B」。

她說:「因為申請獨立技術移民的同時,也可以申請州擔保。而且我沒有計劃離開悉尼所在的,所以就一起申請了。」

果然,Jen在2019年1月遞交申請,3月收到了州擔保移民的邀請,12月就下籤拿到了PR。

是「Plan B」,最終讓她實現了移民夢。

注:一旦拿到州擔保移民,需累計在提名州居住滿2年,之後便與獨立技術移民一樣,沒有任何附加限制。

Jen說在移民過程中,自己並沒有遇到太多意外,一步步都是按計劃走的。

設定目標,下定決心,努力再加上運氣,就是她的10年路。

融入當地

對Jen來說,10年移民路,也是逐漸融入澳洲校園文化和職場文化的過程。

剛到澳洲時,跟有些留學生一樣,她會很自然地待在舒適圈裡,也很難跟本地同學交朋友。

真正的轉機,出現在班上要拍微電影的時候。

Jen學校的照片,不難看出澳洲的多元文化。

因為英文不好,Jen沒有參与台前的演出,只做一些簡單的幕後。

後來電影拍到一半,老師提出可以原創電影配樂。於是,會拉小提琴的Jen,便有了用武之地。

沒想到,拉小提琴成為她真正開始跟澳洲同學交朋友的起點。本地學生都覺得台灣有「才藝班」這件事很神奇,紛紛找她聊天。

隨後,在老師的推薦下,Jen又參加了學校的音樂社。

「我開始真正融入澳洲同學的生活,會跟著社團的朋友們一起在課後排練、上台表演、在表演后聚餐慶祝、閑聊不同的話題。」

Jen的膽子也越來越大,從剛來澳洲時的害羞、被動,變成了習慣主動參与學校的活動、爭取各式各樣的機會、結交不同背景的澳洲朋友。

從恐懼到享受,她越來越得心應手。

但校園不是職場,工作后的Jen,又面臨新一輪的「文化碰撞」。

雖說同事都很親切,但普遍已婚,而且在職場摸爬滾打多年。

Jen作為部門唯一的女生,又是年紀最小、資歷最淺的大學畢業生,很難和他們找到共同話題,也不太能理解大家聊的工作內容和技術。

進公司前幾個月,她大多數時間只是個旁聽者。

如何破局呢?她用了2個小妙招。

首先,她給同事們帶了台灣點心——鳳梨酥。

沒想到,雖然大家幾乎都不知道鳳梨酥是什麼,卻都很喜歡。

在跟同事解釋鳳梨酥的過程中,也意外打開了話匣子——除了台灣美食之外,還聊到來、申請移民的故事。

此後,綠豆餅、蔥軋餅、奶油酥餅輪番上場。

一來二去,同事們也帶她品嘗其他國家的特色美食,比如印度奶茶。

其次,職場社交也要投其所好。

比如同事,她會約大家唱K、吃燒烤、涮火鍋。

而跟本地同事,她會約工作間隙喝咖啡,談談工作近況,或下班后小酌一杯,各自聊聊周末計劃。

不過,無論同事來自哪裡,Jen覺得交友的最佳方式,可能是運動。大家約著一起爬山,打羽毛球、壁球、網球等。

「在澳洲,只要不排斥運動,交朋友並非難事。」

社交、主動爭取機會以及直話直說,是Jen認為在澳洲職場非常重要的三件事。

她在公司從同期新人中的吊車尾、唯一沒升職,還在辦公室崩潰大哭,到晉陞為項目管理者,帶領來自6國的22名管培生計劃,甚至代表公司獲得澳洲IT界的獎項。

職場路,磕磕絆絆,但也有不少收穫。

回歸初心

不過,Jen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

「之前我一直把移民作為目標,反而沒有好好思考自己到底想成為怎樣的人。」

今年年初,她決定辭職,自己創業做自媒體。

她說:「坦白講,對於理想,我現在還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我一直都想要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去幫助別人。」

Jen想用自己最喜歡的文字以及視頻的形式,幫助想要移民或是在澳洲長期生活的華人,深入了解本地知識與文化。

在這條路上,她將慢慢找到自己更具體的理想,並將其實現。

*以上內容轉載自發現紐西蘭,勇闖袋鼠國對內容或做細微刪改,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