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地主」夢, 是餡餅還是陷阱?
不少華人在澳洲買房,無論是自住還是後來的投資,都是希望能圓一個「大宅」夢。
眾所周知,在澳洲,買地建房也好,直接購入house也罷,比起國內動輒幾千萬甚至有價無市的情況,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後花園」並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
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聊聊,澳洲院子那些事兒。
做一個澳洲「地主」,其實很簡單!
澳洲是沒有地產圈子的,圈套也是基本沒有的。
澳洲院子可以買開發商的,也可以找建築商,甚至你自己搭建都可以。
大的地產商像Mirvac,1972年就在悉尼創建了,雖名聲在外,卻是低調的很。
多年前他們公司高管甚至到深圳去萬科考察學習,Mirvac的一位員工曾跟我說他們是澳洲的「萬科」,這樣華人容易理解。
還有一個地產商Lend Lease更是國際化的開發集團。業務橫跨管理,建設、投資、開發。即使美國,歐洲一些標誌性建築都可見其身影。
你我可能連這些公司CEO的名字都不知道。
他們是上班CEO, 下班BBQ的普通澳洲人。像廣東開發商老闆坐一圈打麻將式的交往更是不可能。
如果想自建房,自有一大批建築商可供選擇,包括這些年華人建築商逐漸長大成熟。我們熟知的澳洲地產首富就是建築商美利通(Meriton)的老闆Triguboff。
說回澳洲地產開發,最有意思的是開發過程中地下發現有文物的事,通常澳洲考古部門會進駐你的工地,你可能要等上一年半載,運氣不好的話,擱置開發是常態。
此前礦業巨頭力拓集團Rio Tinto一件新聞相信華人都有所耳聞。他們在西澳挖礦業時,不小心把46000年前的土著文化遺址的古老岩石「炸掉了」,隨後向傳統原住民道歉——卻被拒絕!
這不僅引發了當地原住民的強烈抗議,並引發了保護土著文化遺址的全國性辯論。Rio Tinto公司表示無辜,因為拆除是在合法的批准下完成的。遵守了澳洲法律義務。
三名高管包括CEO被罰款百萬以上依然無法服眾,現在已經是全部被炒魷魚。西澳州長已經要求重新立法,比以前要更加嚴格。
恆大與碧桂園派生出的中國地產商是高周轉,生高利潤'made in china', 幾乎全部中國地產商都在學這個高周轉,卻也是當今中國教科書式的開發模式!
中國房產商的背後是一條巨大的產業鏈。設計院、廣告公司、施工隊、材料商…。開發商吃大魚, 乙方吃蝦米。
澳洲地產商想高周轉是不可能的。哪怕你認識市長、州長甚至總理也沒用,任何一個環節其實是法律、安全、規範等一個長長的鏈條。法律代價讓大部分把關的官員都不敢放生。
澳洲任何一關先過律師衙門。每一個環節動輒上百頁的合同。想快都辦不到。
施工隊也不是你的下線,甚至你還得向他脫帽敬禮。發展商得小心翼翼地反過來回答他們的問題,至於墊資、帶資抑或偷梁換柱的事基本不可能。所以的風險基本開發商承擔,不到交房的這一天,別想用到一分錢的銷售款。
澳洲人的房子就像車子一樣,基本都是大型號的,世界上恐怕只有加拿大與澳洲有這樣條件。
而院子有多大就全看你的想象了,從後院幾個平方靠近CBD的town house 到院子600多平方的所謂老澳人平均戶型,再到策馬揚鞭半小時還未到院子盡頭的農莊。
澳洲房子的基本費用主要是body, council, land tax三個基本費用也就是管理費與政府費用。
按400平方佔地為基準,澳洲所有費用合計我相信超不過5000澳元。而有些區域如果沒有body費,費用更低。
再看看維護費用,澳洲大多數新房子過了10年可能一次維修都沒有,相信很多華人都有同感。
澳洲房子就真的沒問題嗎?
當然有。極少的案例是律師挪用客戶資金而開發商是無法挪用的。出現這種情況后你大可等待比你定金還多的賠償,購房者的監管賬戶是受澳洲政府背書的。
還有這幾年澳洲房屋出現的易燃包層問題、天花板裂縫問題,引發許多的集體訴訟。
以悉尼Opal塔樓的集體訴訟為例,大樓內業主于去年7月將悉尼奧林匹克公園管理局告上了法庭,以尋求數百萬的賠償。隨後,大樓建築商Icon、開發商Ecove、工程施工單位WSP被相繼拖入訴訟。
院子在中國是越來越稀缺的「資源」, 在澳洲只是普通不能再普通的民居。
相信70萬華人心中自有自己理想的模樣。昆州的浪漫,新州的華麗,維州的古典,南澳的鄉村氣息,西澳的典雅, 北領地的熱帶風情, 甚至塔州也有天涯海角的雄宏。
*以上內容轉載自澳房投資見聞,會火對內容或做細微刪改,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