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被欺、不敢出遠門…25萬澳洲華人難過這道坎

2023年02月11日 0:30

儘管他們都表示願意繼續學習,但也坦言,其生活圈子仍以為主。

對來澳中老年移民而言,英語這道坎似乎始終難以逾越,磕磕碰碰「鼻青臉腫」。

職業發展和生活半徑受限是顯而易見的,因為英文不好,有些父母甚至難免被孩子「嫌棄」。

「英文不好就有罪嗎?」

「不會英語,兒子看不上我」

「我知道,我不會英語,兒子是有些看不上我的。」Amy來已經十多年了,她想起第一次去參加兒子家長會的情形,「這輩子都不會忘記。」

在會前,很多家長跟她用英文攀談。「我聽不懂,只能笑著指著兒子說:『Jacson(化名),mother。』」

回家后,兒子和她吵了一架。雖然沒明說,但Amy心知肚明。「他覺得我不會英語很丟臉,讓我不要去家長會了。」

這反而讓她有如釋重負的感覺。自那以後,她再也不去家長會,也沒有和其他家長有過多接觸。

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她也都盡量找華人解決。萬不得已,會請朋友幫忙翻譯。

「英語不好在就有罪嗎?我認真努力生活,自己覺得好就行了。」儘管這麼說,Amy還是難掩一絲無奈。

「我怕他舉報,這樣生計就沒了」

40多歲的王軍(化名)在生活5年,「覺得自己像個啞巴。」

英文這道門檻,令他的職業發展一路磕磕絆絆。

「西人公司不敢想,好的薪資待遇沒指望過。」求職僅限華人公司,主要靠同鄉介紹。「能養家糊口的活不多」,他最終在建築行業穩定了下來。

他經常去各種建材店採購,「我知道,因為我不懂英語,有的店員會看不起我。」他告知記者,比如木材的加工服務,店員會跳過他主動去幫別人,哪怕他拿著翻譯文本給對方看,「他們也會裝看不見。」

過不了語言關,拿不到從業執照,是他最大的遺憾和鬱悶所在。「我的手藝很好,可我沒辦法拿到證(執照)。」

「我做夢都想堂堂正正地接活,英文也在學,可那些執照需要的專業術語,我實在記不住。」王軍最近剛做完一個活,因為沒法跟西人老闆溝通,對方賴著不結1萬多的尾款,這讓他手足無措。

「他說話我又聽不懂,而且他知道我沒證,我怕他舉報,這樣生計就沒了。」

最後,在朋友的陪同下上門找老闆理論,好說歹說拿回4000澳元,「也只能這樣了,老麻煩別人也不行。」

「除了傻笑,我還能怎麼樣呢?」

到墨爾本2年、年近70的施叔叔,提到英語就笑而不語,「這,搞不來。」

剛來的時候,他想抽煙,也不好總讓女兒買,於是和老伴去超市。「我們當時繞著那超市好幾圈,光找香煙櫃檯找了半天,好不容易問了個中國人才找到。」

因澳洲香煙不準擺在櫃檯上展示出售,「我也不知道怎麼跟人說,只好灰溜溜又回來了。」

提到坐公交,他也直搖頭。和老伴想去遠一點的地方轉轉,拿著女兒寫的地名問司機,對方說一大堆也聽不懂,兩人只好訕笑著一邊說「Thank you」,一邊下車。

語言壁壘對老兩口來說堅不可摧。為避免搭車迷路走丟,「我們出門的半徑,就是11路(步行)能往返的距離了。」

周邊的鄰居有西人,都挺熱情,看到老倆口路過會打招呼,可他們僅會的英文就是」Good morning, thank you, sorry」,完全沒法交談。

「老伴笑話我,說我只會傻笑,可除了傻笑,我還能怎麼樣呢?」

25萬華人不懂英文,「學游泳必須下水試」

相比年輕人,中老年移民的英語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來澳后,更常見因為語言障礙而遭遇困境。

不少受訪者告訴記者,日常生活和採買都不成問題,但真正用英語順暢交流,特別是運用到各自的專業領域和職業中,是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儘管他們都表示願意繼續學習,但也坦言,其生活圈子仍以華人為主。

2021年最新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澳有255,720華人「講不好」或者「完全不會講」英文,佔139萬華人人口的將近18.4%,遠遠高於涵蓋各族裔在內的全國平均值(3.4%)。

他們中,將近60%都是50歲及以上的老人,特別以60-69歲年齡段最多。

早先報道,在華人聚居的Box Hill,為了方便華人用英語交流,近期成立了一個「角」。該項目負責人吳敏文在接受ABC中文採訪時說,他深知華人在英語學習方面碰到的瓶頸。

他說:「我感覺你要學好游泳就必須要到水裡去嘗試。英語角就是我們中國移民學習英語的最好的『水』。」

在這個英語角,年齡最長的參与者之一,來自山東的華裔移民蓋明舉,已是85歲高齡。

「英語國家,你必須適應當地的生活,」他說。

*以上內容轉載自1688 澳 洲 新 聞 網,創夢AUS對內容或做細微刪改,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