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創 「奢侈品牌」交易額之最出售Aēsop:不得已而為之獨特價值讓歐萊雅溢價收購資本常年在澳收購優質資產澳大利亞知名奢侈護膚品牌Aēsop要換東家了,新東家的來頭家喻戶曉。
今日上午,巴西美妝巨頭Natura Cosméticos(簡稱Natura & Co)表示,他們已於昨日(4月3日)就旗下Aēsop護膚品牌業務出售一事,與全球最大的化妝品集團歐萊雅(L』Oreal)簽署了一份具有約束力的協議,將會在今年第三季度完成這筆交易。
據《澳洲金融評論報》透露,這筆交易的估值達到了25.25億美元(37億澳元),規模堪稱澳洲任何「奢侈品牌」的交易額之最,而此前市場預測的估值僅為29億澳元。
可以說,作為澳大利亞品牌最傑出的代表之一,從2013年至2021年底,該品牌的收入平均每年增長20%,毛利率約為90%。在母公司Natura & Co的業務矩陣中保持一枝獨秀。
主打年輕、前衛、設計感和人文情懷的Aēsop已成為當下頗為火爆的「現象級」品牌,在全球範圍收穫大量忠實粉絲,坐落在上海的中國首店更是門庭若市。歐萊雅直言,正是看中了Aēsop在中國市場的潛力。
顯然,品牌優勢 +「撈金」體質,讓其成為眾多國際資本都想收入囊中的核心動力。如今,Aēsop在全球開設了287家門店,已發展成為遍布奢侈品零售、美容、酒店和餐廳的全球超級品牌。
從Natura & Co去年宣布,試圖讓Aēsop獨立在美國IPO,到如今被迫出售,這中間到底經歷了怎樣的財務危機?而國際資本頻頻出手,在澳洲「搶奪」優質資產的背後,又能看出哪些信號?本文將詳細梳理此次交易背後原因,介紹澳洲產業優勢及資本市場機會。
母公司出售Aēsop:不得已而為之極高的品牌美譽度加上持續增長的營收,Aēsop放在哪裡都是「金不換」的當家花旦,那麼,讓母公司Natura & Co忍痛割愛的原因是什麼呢?
還是跟錢有關。
巴西美妝巨頭Natura & Co集團主要運營四大業務,包括了雅芳國際(Avon International)、美體小鋪(The Body Shop)、Aēsop,以及上述品牌在拉美地區的業務。
除了Aēsop的營收增長4.6%之外,雅芳、美體小鋪和Natura拉美業務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近年來,受困於Covid-19全球大流行的影響和多品牌並進的困局,Natura & Co整體的業績一直不振。2022年中期,Natura & Co宣布重組,計劃過渡到更簡單的控股公司結構。在品牌業務方面則專註于可盈利的市場,同時減少成本結構。
然而重組計劃還尚未看到明顯的成效,Natura & Co的股價在過去的一年時間里卻持續走低,債務壓力陡增。
面對這樣的局面,「通過向金融合作夥伴出售股權來釋放價值」就成了最現實的選項。
可以看出,Aēsop于Natura & Co而言的重要性。在本周二的一份聲明中,該公司表示,全現金出售將能夠幫助其資產負債表去槓桿化,並專註于其雅芳品牌和美體小鋪業務的穩步改善。
Aēsop的真正價值
說完了賣家,我們再看一下Aēsop的買家,前面說過,37億澳元的實際交易估值比預期的29億要高出不少,歐萊雅之所以願意溢價收購,顯然不是對Natura & Co大發善心,而是看中了Aēsop特有的價值。
事實上,1987年發跡于墨爾本Armadale的Aēsop,創始人Dennis Paphitis一直通過引入外資來謀求更好的發展,這一點在Aēsop的發跡史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2010年,Aēsop將公司的部分股權出售給了私募股權公司Harbert Australia Private Equity,以獲取更多的發展資金,同時,這個品牌也開始受到更廣泛的關注。
2012年,Aēsop以1億澳元的價格出售了其業務65%的股權給巴西的Natura & Co,這次交易再次幫助Aēsop以更廣泛的影響力和更多的可能性繼續發展。2016年年底,Natura & Co以未公開的價格買下了Aēsop的全部股權。
在大環境高開低走的2022年,Aēsop的表現也非常亮眼。即使沒有大規模的廣告營銷和推廣活動,該品牌的營收增長率仍達到了4.6%,而在截止今年3 月份的最新季度業績中,Aēsop公布了超過 18% 的收入增長,儘管其一直是Natura & Co內部最小的部門,但利潤率卻最高,幾乎接近 25%。
值得一提的還有中國市場,Natura & Co首席財務官 Guilherme Castellan 上個月在給投資者的電話會議上表示,進入中國市場的表現超出了預期,其在中國上海的兩家門店(東平路和新天地)已經成為該品牌全球 287 家旗艦店中銷量最高的兩家。
這說明Aēsop一直在以其卓越的產品和品牌實力贏得消費者的喜愛和信任,也成為歐萊雅入主Aēsop的核心動力所在。
歐萊雅首席執行官Nicolas Hieronimus評價道:「Aēsop抓住了當今所有的上升潮流,而歐萊雅的收購將有助於釋放Aēsop的巨大增長潛力,尤其是在中國市場和旅遊零售領域。」
歐萊雅作為全球化的護膚品牌在中國擁有深厚的影響力,尤其是在國產品牌缺席的高端護膚品市場,歐萊雅的市佔率超過30%,同時公司有接近30%的收入是來自中國地區。
作為深根中國多年的護膚品牌,歐萊雅在收購Aēsop之後勢必會對其在中國市場的擴張產生積極的效果。
L』Oreal Luxe部門的總裁Cyril Chapuy表示:「我們非常有信心,這一戰略收購將使Aēsop加入歐萊雅的奢華億萬富翁品牌俱樂部,從而為該部門未來幾年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資本常年在澳收購優質資產事實上,類似於Aesop的收購併不罕見,澳洲優質的品牌和資產一直是國際和澳洲本地資本的關注對象,行業收購案例非常多,其中不乏中資的身影,澳財整理了近幾年著名的收購案例:
2015年9月,香港合生元宣布以近13.86億澳元收購澳洲保健品公司Swisse約83%股權。2016年12月,合生元以3.113億澳元收購Swisse剩餘17%的股權,實現完全控股;2019年至今,2020年儘管受疫情影響業績一度下滑,但從21年開始有所回升,Swisse仍保持著中國電商平台維他命礦物質補充劑線上銷售第一的位置;
2017年12月,中國新希望集團牽頭厚生投資、淡馬錫、中投海外等組成的亞太投資財團,以10億澳元收購澳洲最大寵物食品公司Real Pet Food Company;2019年8-12月,美國私募巨頭KKR以22億澳元,從Campbell Soup Company(金寶湯公司)收購了澳洲國民餅乾品牌Arnott』s Biscuits,此次收購被視為澳大利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私募交易之一;2019年8月,聯合利華以7到8千萬澳元的價格,收購了60多年歷史的澳洲冰淇淋甜點品牌Weis,聯合利華稱此次收購會為Weis帶來規模優勢、強大的市場准入能力和冰淇淋類別的專業能力,幫助Weis的業務達到新的增長水平;2019年9月,中國蒙牛乳業宣布以約15億澳元收購澳洲上市奶粉品牌貝拉米(Bellamy)100%的股權,每股價格為13.25澳元,比貝拉米9月13日收盤價8.32澳元溢價159%。Covid-19大流行令貝拉米在2020-21的一度銷量大跌,但是2022年開始貝拉米發力超高端產品線,經營佔比和市場佔有率反彈並持續提升,保持中國幾大電商平台有機奶粉銷售第一;
2019年11月,日本飲料巨頭麒麟(Kirin)控股將其於2009年買進的澳洲乳製品和飲料公司Lion Dairy & Drinks 以6億澳元的價格賣給了中國蒙牛集團。蒙牛獲得了進入澳大利亞乳業市場的機會,而Lion則受益於來自中國大型乳業公司的資源和投資。2022年9月,能源公司Viva Energy Group以3億澳元收購澳大利亞連鎖超市Coles的加油站便利店子公司Coles Express,獲得全澳710個門店,VEG也籍以進入零售業務。上述大消費領域的收購案例,在澳洲資本市場的交易中只是冰山一角。包括新能源、醫療健康、大消費、地產和信貸等眾多產業,一直是搶手的澳洲優質資產。
拿醫療健康和科技行業來說,之所以全球資本如此「中意」澳大利亞的資源,是因為行業有為數眾多的上市和非上市公司,在垂直細分領域都做到了國際先進甚至領先的水平。
而同時,與美國資本環境不同,澳洲的資本市場相對於全球來說還是比較小的,這一特性也讓澳洲資產的估值較其他地區而言更加「合理」。甚至有些公司的估值相對較低。
在澳洲,一級市場併購的行業平均估值為8.2倍,比歐美市場要低20%,而且相對於亞太地區的17.8倍更是價格「減半」。而一旦澳洲私募從「價值窪地」被帶到國際舞台上,那價差所帶來的收益自然不言而喻了。
如此一來,澳洲有許多其他行業的優質資產,其實在非上市階段就已經被全球資本提前鎖定,相比於二級市場,私募股權在行業的選擇上更加靈活,更加關注科技、工業和非必需消費品這樣有潛力的行業。
其中,美國私募巨頭KKR不僅投資了Arnott』s餅乾,也投資了澳洲的醫療機構和能源基建等行業的公司。加拿大的私募公司Brookfield則投資了澳洲的人造肉、寵物食品和早教服務。
澳財曾經多次指出,如果說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客戶,那麼美國就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股東」。對於澳大利亞市場的優質資產,美國人的「手速」從來都是最快的。精明的美國資本為何如此看好澳大利亞優質資產?答案不用言說。
國際資本或企業收購澳洲的品牌和資產,通過資金、渠道、規模和技術等優勢,一方面推進了這些品牌的國際化進程,另一方面,也極大地提升了這些品牌和資產的內在價值,而對於國際資本來說,如此性價比高的「買賣」自然備受青睞。
澳財投研觀點從歐萊雅收購Aesop,以及其他的案例可以發現,中國市場因素出現的頻率非常高。這主要是由於中國的消費市場巨大,而且澳洲的消費品牌品牌在全球,特別是亞洲地區有著極高的認可度。
因此,通常以中國消費者為主要市場目標的公司,都會有收購澳洲品牌的傾向,而且在收購時會出現比較高的溢價。因為同樣的產品可以在中國的巨大市場中快速擴張,事實上很多品牌的產品在收購后,往往會出現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迅速擴張。
雖然在過去幾年中,由於中澳關係的緊張和疫情影響,著眼于中國市場擴張的對澳洲消費品牌的收購案有所減少。但隨著疫情影響的過去,以及中澳關係的逐漸轉暖,此類收購案也開始重新出現。
僅以此次Aesop的收購來看,雖然買家是歐萊雅,但看中的顯然是背後的中國市場。特別是在市場不佳的時候可以壓低收購價格,這筆交易可能會給歐萊雅帶來巨大的利潤,這也可能標志著亞洲市場再次將眼光投向澳洲消費品牌的一個新起點。
博滿澳財經過十余年的發展,探索出了一種「自上而下」的投資方式。
*以上內容轉載自澳財網,Max說澳洲對內容或做細微刪改,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