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kkie想吃點什麼?bikkie,還是barbie?澳式俚語有時讓人困惑不解。精通英語不一定意味著你就能懂得澳大利亞俚語。
毋庸置疑,澳大利亞人特別喜歡把早餐稱為brekkies(breakfast)、把燒烤稱為barbies(barbeque)、把蚊子叫做mozzies(mosquitoe)。
有些人說澳洲人懶,嫌單詞太長了。還有些人則認為澳大利亞人只是給單詞瘦了身而已。barbie不是芭比娃娃而是燒烤BBQ,A choccy biccy 就是一篇巧克力餅乾,誇一個人做得好可以說Good on ya!
澳洲人更愛用縮略語,比如Arvo就是下午,G』day就是你好,Sanga就是三明治,Chrissie就是聖誕節……
澳洲人最喜歡給單詞的末尾加上的後綴是ie/y和-o。例如,記者(journalist)這個詞在澳洲就會被縮略詞為「journo」。
然而,事實是,不僅僅是澳洲人在使用這類縮略詞,現在美國人(seppos)和英國人(pommies)也加入了這一行列。
想儘可能多角度地了解澳大利亞風土人情,熟悉澳式語音語調和俚語,儘快地融入當地社會!今天,小澳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澳式俚語(Aussie Slang)的來龍去脈,並羅列出其中最為常見的例子。讓你與澳洲小夥伴交談時,可以輕鬆應對,避免「雞同鴨講」的尷尬!
澳洲英語單詞特色後綴通常被稱為「小稱詞」。
寵物名加上這樣的後綴,可以顯示出我們的暖心或友善的態度(例如,cuddles中的s)。當然,名字後面加上「ie/y」和「o」後綴經常代表的是喜愛的意思。(例如,Susy和Robbo)。
但絕大多數澳洲英語中的「小稱詞」都不符合這個規則。
例如,在澳洲,最大的探險不是去野外和野生動物們親密相處,而是弄清澳洲人的縮寫都是說的什麼!
在澳洲這片土地上,
cup of tea=cuppa
afternoon=arvo
take a sick day=take a sickie
getting gas at the service station=servo
簡直,毫無規律可言。更可怕的是,澳洲人什麼都要縮寫,沒有規律的縮寫!
Biscuit=Bikkie
Cab driver=Cabbie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語言學家Anna Wierzbicka認為,這類表達是澳大利亞英語最顯著的文化特徵之一—即非正式和團結,這「獨特地契合了盎格魯澳大利亞人的民族精神…和互動風格」。
澳大利亞語言學家的實驗已經證實了這類縮略詞的社會效應。像barbie(戶外烤肉)和smoko(工間休息)這樣的口語就像口音一樣,是一種把澳大利亞英語使用者連接在一起的粘合劑。
ie/y後綴是寵兒還是棄兒?
當「小稱詞」承載了新的社會意義時,則可能會消亡。ling是最古老的後綴之一(可以追溯到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現在仍可在twinkling和darling這類詞中看到這樣的後綴。
與ling>相反,ie/-y後綴蘊含重要的積極意義,而且目前還沒有跡象表明會遭到棄用。ie(-y)後綴源自中古英語,常用來構成名詞,我們最為熟悉的-ie後綴構詞形式為名詞,上來說會給人一種自戀的感覺,但是加上「-ie」後綴后則增加了一絲可愛的感覺。
想要說好澳大利亞英語,下面還有三個竅門。
略掉詞尾。澳大利亞人會把很多單詞的詞尾略過。例如,把「what?」念成「wha?」;把Meeting, going和trying念成meetin, goin和tryin。
更改詞尾字母。有些單詞必須把詞尾的字母換掉。單詞 super, after, dinner和order分別變成supah, aftah, dinnah和ordah。
把oo念成ew。如果單詞中包含 oo 字母組合,發音時就要做一點改變。以pool, school和cool這幾個詞為例,澳大利亞人會把它們讀成pewl
學語言學地道了,總會發現其中的奇妙之處,比如她學中文招呼語時被教的版本是「你好」或「你好嗎」,但時間久了,才發現中國人見面第一聲常是「吃了嗎」。
而學習英語也是同樣的道理,在澳大利亞生活久了,不斷地交流、使用英語,才能摸索出哪些表達才是最地道的!
*以上內容轉載自發現澳洲,風平浪靜對內容或做細微刪改,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