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後遺症揮之不去!澳人生活滿意度低 年輕人更孤獨
一份新的報告發現,與2020年之前相比,澳洲的新冠後遺症仍沒有消退,生活滿意度較低,精神壓力更大。
儘管自疫情最嚴重時期以來出現了一些復甦,但國民心理仍然脆弱,2023年迄今為止,生活滿意度再次下降,精神壓力程度上升,這也可能是由於財務壓力劇增造成的。
澳洲衛生與福利研究所(AIHW)的這項調查還顯示,新冠疫情加速了其他社會趨勢,包括社交聯繫減少、更多時間在家工作以及遠離志願服務。
該研究所兩年一次的澳洲福利報告指出,今年3月,有500萬人領取了收入保障金,2021-22年全國福利賬單為2120億澳元。今年3月,領取老年金的人數為260萬人,截止到2022年,福利人力雇傭66.3萬人。
但在大流行結束以來的首次報告中,AIHW強調了新冠病毒對健康、福利和福祉的持續影響。
報告稱,自2020年初以來,國民福祉一直處於過山車狀態。報告援引澳洲國立大學民調的一項調查結果稱,「在疫情早期階段,平均生活滿意度下降,從2020年1月的6.9分降至2020年4月的6.5分(滿分10分),隨著感染率和封鎖的緩解,生活滿意度再次上升。」
「(它)從2021年8月開始上升,在2023年1月至2023年8月期間略有下降(從6.8降至6.6)。然而,仍低於2020年末、2021年初和大流行前的水平。」
澳洲國立大學民調還發現,精神壓力分數發生重大變化,指出大流行前的平均值(基於國際公認的K6模型)為11.2,到2020年4月上升到11.9,然後在2021年4月回落到11.1。但到上個月,該指數已反彈至11.8。
社會政策研究員比德爾(Nick Biddle)說,導致精神健康狀況不佳的因素已經發生了變化。
他說,「以前,封鎖的經歷、孤獨感、無法進行正常的社交活動,才是引發更嚴重的精神壓力的原因。」
「但現在,這與經濟壓力密切相關,其中很大一部分與生活成本有關,包括住房成本。」
報告中還討論了孤獨感,雖然自疫情爆發之初以來,孤獨感有所改善。疫情期間,幾乎半數的人報告稱,在過去一周中,至少有一段時間感到孤獨。但去年10月的最新數據顯示,這一比例仍為36%。
18-24歲的人,尤其是女性,孤獨感最高。
悉尼大學的學生阿斯特(Talia Aster)說,同齡人的孤獨感如此之高,她並不感到驚訝。
她表示,「即使沒有新冠疫情,對18至24歲的人來說,這也是一個非常緊張的時期,因為人們對你的期望很高,你必須有一定的社交生活,你必須跟上(社會)期望。」
報告發現,新冠病毒改變了人們對工作的態度。「現在,大多數時間在家工作的18歲及以上有工作的人是以前的兩倍多——從疫情前(2020年3月1日之前)的13%增加到2022年4月的30%。」
比德爾教授指出,在家工作和國民幸福之間似乎沒有全面的聯繫。
「一些人受益於通勤時間的減少和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的增加,而另一些人則感到失去了社會聯繫。我認為,對於那些進入勞動力市場的人來說,這更多的是負面影響。」
另外,報告還發現,在疫情期間,志願服務的長期下降速度加快。
「2023年4月,33%的人在過去12個月里從事過志願工作,這一比例低於疫情前的水平。」
*以上內容系網友澳洲一點通自行轉載自1688 澳 洲 新 聞 網,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