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澳洲第三大維生素巨頭,如今瀕臨違約將被出售
導讀
一則官司被打上「中國標籤」衰敗開始,打擊接踵而至留給吳氏家族的選擇不多
誰能想到,Nature’s Care這個品牌,竟走到了要被賣掉的局面。
作為澳洲保健品知名品牌,曾幾何時,Nature’s Care也是僅次於Swisse和Blackmores的澳洲第三大保健品廠商,巔峰期佔有7%的市場份額。
然而,不久之前,《澳洲金融評論報》卻爆出該公司一度接近違約,正在掛牌出售。
據信,該公司目前負債1.8億澳元,債權人們正尋求通過所謂的”預打包結構”(pre-pack structure)將其出售,即關鍵利益相關者在正式破產管理之前協商並達成交易的結構。
究竟發生了什麼,讓這家曾經輝煌的保健品巨頭淪落至此?
一則官司被打上「中國標籤」
1990年,來自台灣的吳氏家族創辦了Nature’s Care,以其維生素補充劑和其他保健品聞名,主要產品在澳洲各大連鎖藥房均有銷售。
2018年時,該公司的年收入達到2.3億澳元,併發放了4460萬澳元的股息,引人側目。
來源:網路
同年,由中國建投(JIC)和Tamar Alliance組成的中國財團同意收購Nature』s Care的多數股份。公開信息顯示,Nature’s Care的創始人Jina Chen和Alex Wu用手中55%的股權換取了3.61億澳元,其餘股份仍屬吳氏家族所有,這也意味著該公司當時估值至少為6.5億澳元。
交易達成后,該公司高管隨即表示,中國中產階級的高端化趨勢日益明顯,為此,其開發了帶有獨特黑色標籤的Nature’s Care Pro系列高端產品,旨在爭取這一目標客戶群體。
一切看起來都很美好,直到當年年底的一則官司引發澳中兩國媒體的關注。
原來,早前澳大利亞實施了更嚴格的原產國標籤法,Nature’s Care旗下的Healthy Care魚油及維他命D保健品因此被要求摘除代表「澳洲製造」的袋鼠logo。
競爭及消費者公署(ACCC)指出,該公司的魚油及維他命D膠囊產品中含有進口成分,認為這一過程不太可能符合澳洲製造的要求。
Nature’s Care則對此反駁稱:「膠囊的原料包括進口魚油,但最終成品是含有魚油和維生素D的軟膠囊,在性質和基本特徵方面存在本質上的差別。」
此外,該公司又辯稱,鑒於包裝過程是在澳洲發生,所以將這些商品描述為「澳洲製造」並不存在誤導性或欺騙性。如果禁止其產品貼以「澳洲製造」標籤,Nature’s Care將失去競爭優勢,並造成巨大的重新包裝成本。
來源:網路
Nature’s Care隨後就此事訴諸法庭,但上訴中,法庭支持了ACCC的決定,裁定Nature’s Care不得在其有關產品上使用「澳洲製造」標籤。
可以說,在這場官司里Nature’s Care的負面影響才剛剛開始。
當年,澳洲媒體在報道此案時,紛紛採用「中國維生素巨頭」稱呼Nature’s Care,或是強調其中資背景。
儘管該公司的工廠設在悉尼的Belrose且此前二十余年一直在澳洲經營和生產,但被打上的「中國標籤」恐難摘掉了。
衰敗開始,打擊接踵而至
Nature’s Care原來希望藉助中國財團,在龐大的中國市場實現爆髮式增長,結果弄巧成拙。
不料,禍不單行。2019年1月1日,中國開始正式落地施行全新的《電商法》,加強了對「代購」渠道的管控。
此前,在中澳之間有著大量的「代購」存在,其一直是許多澳大利亞出口商的重要分銷渠道。而自2019年以來,針對代購這一類個人購物者的有了新的要求。代購如果想要買Nature』s Care這一類保健品,需要向政府註冊、獲得許可證併為某些進口產品納稅。
因此,在澳洲藥房小額採買保健品並郵寄回國的方法不再可行,對個體和小型代購造成重大打擊,也間接影響到了Nature’s Care的銷量。
來源:網路
據了解,Nature』s Care 約90%的維生素銷售額來自於Healthy Care品牌,該品牌通過Chemist Warehouse銷售。隨著各類要求變的更加嚴格,代購行業的消失給Nature』s Care帶來營銷放緩的同時,還帶來了更大的分銷費用。
不過,Nature』s Care也沒有坐以待斃,該公司隨後加速了出口和分銷體系構建,並斥資數千萬澳元與中國電商平台合作,以彌補其在個人「代購」領域的損失。
可惜,屋漏偏逢夜雨。2020年疫情爆發,澳中關係趨冷,再加上嚴格的防疫政策讓兩國民間物流大幅萎縮,導致許多澳洲公司的在華銷售遭到重大挫折,Nature’s Care也不例外。
這家曾經的澳洲第三大保健品企業,開始逐步陷入困境。
根據IBISWorld數據,由於澳洲推崇健康的生活理念,且具備極高的生產標準,其保健品產品在亞洲聲望頗高——預計2022-23年,出口收入將佔整體行業收入的60%,相當於五年前在收入比重上的體量翻了一倍。其中,中國在所有出口中佔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在2018-19年,中國大陸貢獻了74.3%的出口收入,而香港地區貢獻了12.6%.
然而,疫情使得澳洲保健品市場出現了結構性調整,也使得前途光明的諸多品牌在短期栽了跟頭。疫情期間,購物渠道及物流渠道收窄,且留學及旅遊活動接近冰點,使得行業錄得持續兩年的負增長。在這樣的環境下,Nature’s Care可謂腹背受敵。
留給吳氏家族的選擇不多
如今,吳氏家族正在尋求至少2.5億澳元的報價以出售其掌握的剩餘股權。作為對標,行業中的龍頭企業Blackmores Limited 於今年7月被日本麒麟所收購,對價19億澳元。
然而,鑒於Nature’s Care 失去了「澳洲製造」標籤的重大優勢, Nature’s Care的盈利已經從2018年JIC和Tamar投資時的4000多萬澳元下降到約1500萬澳元,且擁有從沉重的債務負擔,這一要求恐怕難以實現。
同時, Blackmores被收購后,開始生產類似於Yakult的產品,這是一種益生菌酸奶飲料,能夠增強腸道健康和免疫系統。此前,麒麟已經在大約28種不同的產品中使用了這種乳酸菌。
麒麟還大力投資研發並拓展健康科學領域,制訂了三年業務計劃,以幫助Blackmores的發展。
由此來看,Nature』s Care的理想買家是能夠提供銷售渠道,重新打開銷路的同行,又或者是有豐富經驗的資本運作機構。
據消息人士稱,對收購Nature’s Care感興趣的各方可能包括連鎖藥店Chemist Warehouse、維生素巨頭Blackmores或是Swisse品牌所有者Health & Happiness。
或者,它可能成為像Allegro Funds這樣的商業重建機構的目標,該公司已積累了40億澳元的資產管理規模。
不過,任何該公司潛在的買家都需要爭取吳氏家族的支持,因為該家族擁有Nature’s Care的工廠建築,而該建築與治療商品管理局(TGA)頒發的藥品許可證相關聯。(當您從TGA獲得許可證時,必須將其與物理地址關聯起來。)
收購方與被收購方之間對公司最終的「價值」必然還留有討論空間。但現在來看,吳氏家族的選擇可能並沒有那麼多。
作者:Fred、Eva、Raymond
編輯:Serena 張斯
(歡迎訂閱澳財網頭條號,我們將不斷為您提供優質的全球宏觀經濟分析和澳洲財經資訊)
文中未註明來源的圖片均為Shutterstock,Inc.授權澳財網使用,請勿單獨轉載圖片。本文中的分析,觀點或其他資訊均為市場評述/一般信息,不構成交易建議,僅供參考。任何前瞻性陳述並非對未來業績的保證或陳述,切勿過分依賴。在進行任何投資時,請基於個人投資目的、財務狀況或個人需求考慮本文所含信息的適用性,謹慎決策,風險自擔。
*以上內容系網友FindAus自行轉載自澳財網,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