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軍事無禁區: 福建號航母明後年服役-中國走向藍水海軍?

2023年12月08日 11:08

專欄 | 軍事無禁區: 福建號航母明後年服役-中國走向藍水海軍?很多人拿福特號CVN-78航母 (圖)作比較。

本欄目每周五首播新節目,之後還有幾次回放。可以在短波上收聽,或透過 YouTube及RFA官網收聽。

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您現在收聽的是電台的「軍事無」欄目。我是欄目主持人亓樂義。今天談中國第3艘航母號的最新動向,以及是否開始走向藍水,逐步形成遠海機動作戰能力。

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11月30日證實,福建號航母目前正在開展系泊試驗,後續將按計劃穩步推進建設項目。這項試驗是對福建號的系統進行「靜載」發射測試(使用模擬飛機模型或模擬負載而非真實的艦載機進行測試,福建號使用的是紅色小車),以驗證彈射系統的基本性能,併為近期的海上試航作準備。

多航母運作初始階段

國防部評估,福建號航母預計2024年或2025年投入使用(正式)。航母從開始服役到形成初始戰力,再到成熟的可靠戰力,需要更長的時間考驗。美國軍事專家認為,福建號航母形成戰力至少需要5年,甚至10年,因為它有8萬多噸,比前2艘航母遼寧艦和山東艦約6至7萬噸還大,而且採用全新的電磁彈射技術,操作比前2艘的滑躍式起飛更先進、更複雜。

美國國防部今年10月發布《中國軍力報告》(CMPR)指出,中國目前有3艘航母,處於」多航母部隊」運作的初始階段。福建號航母擁有更強的續航力和電磁彈射發射系統,使其能夠彈射各種類型的專用固定翼飛機,執行空中預警和電子戰等任務,並具備更快速的飛行作業,擴大艦載機的覆蓋範圍和有效性,進而增強航母編隊部署到中國周邊以外地區時的打擊力量。隨後中國還有新的航母投入使用。

很多人拿福建號航母與美國福特號(CVN-78)航母作比較。福特號(CVN-78)是世界首艘電磁彈射航母,2013年下水、2017年服役,今年10月因巴以衝突派往地中海協助以色列,正式參与實戰任務。福特號從下水、服役到實戰部署,走了10年,一路坎坷,甚至被外界認為走了不少冤枉路。福建號航母進入實戰化部署可能不需要這麼長的時間,基於后發優勢被認為某些設計可能比福特號更為先進。

但是不要忘了,福特號是核動力航母,與常規動力的福建號有本質上的區別,而且它比福建號大1萬多噸,這就註定兩者在眾多性能包括艦載機的數量與結構上有著明顯差距。

艦上航空保障系統是關鍵

中國船舶工業系統工程研究院的專家高度評價福特號,是以搭載超隱身F-35艦載機和無人機,裝備電磁彈射並全自動著艦,一體化核反應堆,帶狀電力分配系統,以及有源相控陣雷達和信息柵格技術為重要標誌的新一代航母,是美國航母向後信息化、體系化、智能化裝備轉型的標誌,就像「變形金剛」 能應對未來多樣化海戰,從而開啟新型海上作戰模式,也是未來海戰轉型的開端。

中國真正的行家沒有這樣評價福建號航母。因為他們心裏清楚,航母戰力的關鍵在於艦載機的出動架次率,其成效取決於艦上航空保障系統,包括航空管制效率、指揮飛機起飛與回收,以及艦載機再次出動的能力,是一整套精密的作業管理流程。電磁彈射是其中一項關鍵的技術硬體部分,如果沒有精密的軟體作業管理流程,即使有電磁彈射也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

航母的航空保障系統對中國是全新課題,沒有同類技術可供參考,需依靠系統工程理論指導,但相關理論目前處於起步與摸索階段。這就決定了中國邁向藍水海軍還有很長的一段征程要走。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資深研究員福納約爾(Matthew Funaiole)指出,中國推出新航母需要時間培訓艦載機飛行員,把航母操作完全整合到艦隊當中。美國發展航母教令準則擁有數十年基礎,並且累積豐富的航母實戰經驗,這些對中國都很陌生。

從美國的經驗中顯示,航母是一種工具,它的有效性取決於使用它的人。美國的飛行員、操作員和工程師都是世界一流,美國的優勢在於依靠幾代人的努力,取得航母的知識並建立相應的制度。中國發展航母一切都要從零開始。

美國華府智庫保衛(FDD)資深研究員、曾擔任第5航母打擊群少將指揮官蒙哥馬利(Mark Montgomery)認為,到2030年福建號航母打擊群將是中國海軍影響東亞和南亞鄰國的一支海上力量,但不會顯著影響美軍在西太平洋的作戰能力。

2018-09-16T000000Z_56786653_RC1A409F2440_RTRMADP_3_ASIA-STORM.JPG
福建號航母近日進行系泊試驗,驗證電磁彈射系統基本性能。(X截圖)

瞄準后美國時代的亞洲?

智庫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國際安全項目主任羅格文(Sam Roggeveen)也有類似看法。中國發展航母不是直接挑戰美國海軍,而是需要一支能夠脅迫或懲罰小國的海上力量,而且中國打造海上艦隊是瞄準后美國時代的亞洲,意思是等到美國在亞洲力量的可信度進一步削弱時,中國航母就能發揮其作用。

對於」后美國亞洲時代」的說法,福納約爾並不認同。他認為這種說法用詞不當,是一種思維缺陷,因為美國不會撤出在亞太地區的存在與安全承諾。從目前中美大國競爭態勢和未來的發展趨勢上看,美國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加關注亞太地區,並且加緊整合美國與亞太盟國及夥伴國家的資源,逐步形成」一體化威懾」力量。今後中國的航母艦隊將受到極大的戰略制衡。

中國發展航母的意義何在?中國國防部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安全合作中心前主任周波曾說,21世紀初,一個更強大的中國迫切需要擁有與其作為世界大國和海洋大國地位相匹配的威望,發展國產航母具有標誌性意義,是一種民族自豪感。

就軍事層面而言,擁有航母打擊群顯示解放軍在力量投射、空中優勢和遠程打擊能力方面的長足進步,併為指揮控制鏈帶來革命性變革,也是中國海軍成為真正遠洋海軍的轉折點。不過,周波認為,中國航母如何用於實戰需要一點想象力。美國總統面對海外危機時首先會問」我們的航母在哪裡?」而這並不適合中國領導人。換言之,中美兩國對航母的定位與作用大不相同。

解決對台鬥爭需要

中國從1980年代開始研究論證發展航母,已故海軍司令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我們搞航空母艦,目的不是為了和美國、蘇聯比賽,主要是用於解決對台鬥爭需要、解決南沙群島爭端和維護海洋權益等方面的任務,平時還可以用於擴大維護世界和平的政治影響。」

這些目的對於今天仍具現實意義。在對台部分,航母編隊可以前出到台灣東部海域,對台形成東西夾擊之勢,也可以對外軍實施一定的反介入。在南沙方面,航母編隊可以在南海外緣作為策應手段,或以遠海機動打擊力量作為南沙前沿島嶼防衛力量的一個兵火力的延伸。政治上,航母也是保持大國地位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國第2艘航母山東號,今年9月中旬在西太平洋活動,期間和南部戰區編組的艦隊一起擔任假想敵,東部戰區扮演防衛軍,連同空軍在台灣東部外海實施演訓。擔任假想敵就是模擬美國航母打擊群與東部戰區海空兵力進行攻防戰,演訓區域設想為今後的交戰海域。演訓呈現」封控」台海、」拒止」美日的特點,藉此滾動完善作戰方案計畫,逐次塑造在台海地區有利的戰略態勢。

這些行動完全符合中國發展航母的最初設想,還加上應對美國的介入。但是時代不一樣了,當前和未來一段期間中國海軍的戰略要求是」近海防禦、遠海防衛,」 既要維護國家近海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又要維護國家遠海戰略通道安全和利益拓展。毫無疑問,航母被賦予更大責任,以提高中國海軍遠海機動作戰能力。

中國海軍如何做到遠海機動作戰能力?分為兩個層次。

遠海破襲游擊作戰

第一個層次的遠海,是指中國近海的外緣地區,包括第一島鏈以外海域和南沙群島外緣部分,距離中國1,000至2,000公里。這裏的遠海機動作戰能力,是以近海綜合作戰能力為依託,主要執行控制關鍵戰略通道、保護海上交通線、維護海外利益以及遏制海上軍事危機等任務。這部分是中國海軍兵力投射與信息保障較有把握的範圍。

第二個層次的遠海比近海外緣更遠,是在遠離中國本土的遠海實施機動作戰,由於缺少岸基航空兵的火力支援和近距離後勤補給,海軍必須集中海上精銳兵力堅持」遠海破襲游擊作戰,」力求快速有效。請注意,這是解放軍著作中正規提出的」遠海破襲游擊作戰」概念,不是外界的解讀。

」海上破襲游擊戰」的理論,早於1950年代由海軍司令員蕭勁光提出,主要是對付美國海軍的海上包圍和封鎖,是依託大陸戰場為特點的海上作戰,也是陸地游擊戰的一種延伸。破襲作戰的目的是限制敵人機動,切斷敵後方供應,牽制或調動敵人,配合主要方向作戰,力求出敵不意,速戰速決。不尋求與強敵正面交手。

如今真正意義上的」遠海破襲游擊作戰,」是在沒有近海綜合作戰能力為依託的背景下進行。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航母艦隊可以對付弱小的發展中國家,但不能正面迎向美國海上強權。因此,中國的藍水海軍與傳統的定義不同,她的作戰理論比想象中保守,卻能說明實際情況,也許要等到中國下一代航母的性能與數量以及海外基地出現后,才能判斷中國走向藍水海軍的真實意圖。

聽眾朋友們,您現在收聽的是自由亞洲電台的「軍事無禁區」欄目。我是欄目主持人亓樂義。謝謝大家收聽。下次再會。

撰稿人/亓樂義

(本節目主持人為長期關注兩岸和印太軍事安全事務的軍事評論員,文章代表評論員個人觀點及立場)

🔥法國猶太老闆:神告訴我們,只有一位中國人能救人類
🔥華人必看:中華文化的颶風 幸福感無法描述
🔥解鎖ChatGPT|全平台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探尋中華復興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華文明史》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來源:RFA, 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