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每個人都可以選擇,屬於自己的生活,當你刻意的想融入一個什麼圈圈時,問題就出現了…
澳洲私立學校一直以來備受家長們的青睞,很多家長把孩子送到私校,以為可以拓展自己的人脈圈子,但,一位悉尼媽媽送小孩讀私校的經歷,卻讓她體會到了,原來私校的家長圈裡,有一種遊戲規則叫做「叢林法則「,曾讓她感到無比焦慮…
私校家長圈,說白了也是一個叢林,在這所叢林里,每個人都要遵守一種遊戲規則…
新移民媽媽Amy Huang,曾經就還為此焦慮度日,直到有一天,她發現了扎心的真相…
這是發生在一個澳洲新移民媽媽身上的故事,她的經歷或許有一些我們生活中的影子…故事的主人公叫Amy Huang,幾年前Amy一家搬到悉尼,這裏的氣候和景色,讓她們全家感到興奮不已,她們非常喜歡這座城市,打算在這裏長久地住下去。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歷來是每一個家長們為之奮鬥的目標。
成材的道路,離不開好的成長環境,為了給她的兩個孩子更好的教育,Amy想盡了辦法,最終,她如願以償,成功的把兩個寶貝孩子送進了悉尼東區一所最好的私立學校讀書。這個學校有非常完善的教學設備,還有強大的師資力量,在這裏,孩子們一定可以享受到個性、多元的教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兩個孩子在學校里聽話懂事,Amy非常滿意自己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讀書的這個決定。
然而,好景不長,Amy卻因為把孩子送進私立學校讀書這件事,差點患上憂鬱症…
一,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作為一名新移民媽媽,Amy除了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之外,也很關心孩子在學校里與同學的相處是否融洽。
於是Amy想到,要想更好的了解學校以外的生活,深入的領會澳洲教育,甚至想給孩子找到同齡的玩伴,只有融入這所私立學校的家長圈子才行!
於是,她主動去接觸由一些核心家長組織的媽媽群,這些群里,很多媽媽除了聊一些育兒經,也會跟進一些當下的時事,有些私交比較好的媽媽,還會有很多的線下活動趴…
但當Amy走進這個圈裡以後,才森森的明白一個道理,「如果你不是她們圈子裡的人,有什麼主題活動,也是不會把你叫上的…「
這樣的結局,一時讓Amy始料未及…
二,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沒有同一個圈子,只有不同的圈層…
一開始,Amy以為,所有家長都是一樣,只有在每天接送女兒的時候,家長們象徵性的打個招呼,閑聊幾句。
但漸漸地,她就發現了一些異樣,那些家長雖然也客氣地跟她打招呼,但是,每次講到大家有什麼活動,可以一起參加時,Amy隱隱約約的感覺到一絲隔閡感…
有一次,Amy接女兒放學遇到了認識的家長朋友,從她們閑聊中得知了一個宛如晴天霹靂的消息,讓Amy深受打擊。
其實那些家長早就已經「抱團」,她們有自己的圈子,在Amy不知道的時候一起搞過很多活動。
例如,Play Date或是Sleepover,即圈子裡的媽媽帶著自己的孩子,一起到某位朋友家做客,或者組織爬山、公園野餐之類的活動。
Amy得知后非常沮喪,原來她始終沒有真正融入這些私校家長們的圈子。
這種被邊緣化、忽視、輕視的孤獨感襲來,像一顆顆石頭,重重地壓在Amy心頭。「我不想被忽視,一定要努力融入進去。」
從那以後,Amy並沒有就此放棄,做起了一個「有心人」,非常關注各種媽媽圈子的活動,聚會、生日飯局、互送禮物…
但結果是,兩年後Amy並沒有與這些家長成為摯友,她發現,那些「抱團」的家長們,大多是自己有一些生意,家裡比較有錢,性格上也都外向,尤其擅長於交際,社交能力很強的人…
她們組成了自己的「核心圈子」,並且「牢不可摧」…
本想著,家長們彼此熟絡,也可以讓孩子交到好朋友,但Amy終於發現,想融進去,真的是很難…
難道,這就是私立學校家長圈背後的「潛規則「?!
三,家長圈子宛如一個叢林,叢林就必定有叢林的法則。
好不容易擠進家長圈,但呆不呆得下去,就是另一個新層次的問題…
這種拼盡全力去迎合,卻讓Amy得到了事與願違的結果…
不知不覺中,Amy感到自己再一次「出局「…
這種私校家長圈裡」邊緣人「的身份,讓Amy在頭兩年的澳洲生活中,度日如年,簡直是一種折磨的煎熬,慢慢的,Amy也悟出了道理,圈子裡的媽媽們,也都是各取所需。
比如,她們是生意場上的夥伴,她們的孩子在某項運動上是同一個level…
還有一些澳洲本地出生人華裔媽媽,她們的文化背景,語言,更容易讓她們變得「親密無間」…
「這些私立學校媽媽穿的衣服,名牌包包,老公開的車,住的地方還有職業,都是大家特別會注意的事情。」
因為這正是這個圈子裡的人,劃分三六九等的關鍵要素。
「有時候我說一句話之前要考慮很久,生怕一句話說錯,我就被踢出局了。」
圈子裡也有許多像Amy這種性格很好,卻很普通的家長,但是這些人註定成為不了圈子的最核心人物。
她們在努力迎合,積極逼自己參加社交活動,很多事情看破不說破,久而久之,人變得有一絲虛偽。
「有許多家長換上了社交恐懼症,甚至得了抑鬱症。」
這些家長們的關係像一條食物鏈,有人在頂端,有人在底端。
有人積極組織各種聚會,有人被排擠只能等著Party的邀約被「召幸」。
「這就是這個圈子的叢林法則。」
四,直到發現真相,你才知道,
生活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Amy用兩年的時間看破了這個私立學校的家長圈,漸漸地,她不再迎合融入了。
她身心俱疲,她發現無論如何赤誠,換來的都不會是真心相交,大家只是個圖所需,利益相關罷了。
有利用價值的人就會受人愛戴,當你不能再為這個圈子的人帶來好處的時候,所有人都會毫不猶豫地把你踢出這個圈子。
後來Amy在私立學校的家長圈子裡開始佛系起來,群里或者朋友圈再組織一些Party和親子活動,也會關注一下。
但是再也不會每一次都擠破頭地跑去參加了,感興趣就去,不感興趣就不去。
「孩子們現在從學校也交到了不少朋友,隨著年級的升高,學業會更加忙,孩子的朋友們也會以自己的前程為重,我不必為孩子的社交過分擔心。」
「我的生活要與我的家人過。」
人生若如跑車,社交只是輪胎軸承上的潤滑劑,雖得之有益,但並非必須。
Amy Huang的故事讓我們感慨良多。
或許我們今生拼盡全力賺來的財富,也比不上有些人一出生就擁有的多;
或許我們的孩子起早貪黑,勤奮學習考的分數,也不如有些小孩隨手一答考的多;
但是我們也應該竭盡全力的奔跑衝刺,不為別人而活。
家長並不是孩子天生的導師,我們只是在陪伴孩子的路上,與他們一起成長。她們的朋友本身應由他們來定義…
正如Amy在最後所說:「我是我自己,是我老公的妻子,是孩子的媽媽,我屬於我的家人,並不是誰的追隨者。」
希望我們都有樂觀的精神,緊緊牽著孩子的小手,大步走向前!
*以上內容系網友Max說澳洲自行轉載自墨爾本媽媽幫,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