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為什麼澳洲媽媽一個人就能帶幾個娃,而華人要一家帶一個寶寶…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一直衝擊著的生活。

其中,帶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許多一個寶寶都應付不來的,年輕化熱媽媽想怎麼也想不通,為什麼媽媽照顧好幾個孩子的,生活就好似閑庭興步,信手拈來呢?

為什麼自己家的娃就那麼難帶?

相信科技,解放雙手

那些雞?狗跳的帶娃崩潰瞬間,那些全家4個大人圍著1個小人還忙得團團轉的場景,大家肯定都沒少見。

帶娃的苦與累,說多了都是淚……

但辣媽每次都眼紅那些local朋友,看到他們手到擒來的樣子才知道原來人家帶娃輕鬆還真的是有原因的…

首先,澳洲媽媽帶娃,其實真的很「智能」!

都已經202年了,新一代的爸爸媽媽們應該懂得善用帶娃神器來解放自己了。

辣媽記得閨蜜小A剛有大寶的時候,有一段時間下午的小覺小A總需抱著娃睡,美其名曰:老母親的愛誰都替代不了。

但一直抱著不僅手酸,而且也讓小A做不了任何其他事情。

但辣媽另外一個朋友local Sisi則說自己都是用嬰兒背帶把娃背在胸前,娃睡得可香了,我同時可以做家務或者用電腦工作,一點也不耽誤。

還有嬰兒推車、嬰兒搖椅、寶寶圍欄和爬行墊、寶寶遊戲中心等等,都是一個人帶娃的必備好物。

在local家庭許多媽媽選擇使用一次性紙尿褲來代替傳統的布尿布。在孩子每日頻繁更換衣物的背景下,布尿布不僅耗時還容易因為衣物濕冷而讓寶寶感冒。

而一次性紙尿褲的使用,不僅簡便快捷,還大大減輕了媽媽們的負擔。

在輔食的選擇上,現成的各種蔬菜泥、魚泥和肉泥成了許多家庭的首選。

澳洲本地生產的這些產品純凈安全,也是國內不少媽媽爭先購買的良心產品!

無需擔心食品添加劑的潛在不良反應,讓媽媽們可以放心大胆地使用,主打一個解放雙手!

當然,後來小A在二寶降生的時候則選擇了中西結合的方式,告訴我用蒸煮打碎一體的寶寶輔食機就很簡單;一次性多做一點,用輔食格做好冷凍,方便之後再吃;

帶寶寶外出或是有時在家時間不夠,小A都會選擇給寶寶方便輔食包……

用餐時,許多家庭都會遇到抱孩子進食的難題。這不僅使得長輩感到吃力,孩子們也往往表現出抵觸情緒。

使用專為嬰兒設計的餐椅和圍兜,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快速養成獨立進食的好習慣,還能有效保持衣物的乾淨,減少洗滌頻次。

另外還有洗碗機、洗衣機、烘乾機、掃地機器人等等家用電器,都是帶娃好幫手,能大大減少你做家務的時間,就有更多時間和精力陪娃,也有更多時間用於自己的休息和娛樂啦~

育兒觀念必須超前

很多人和辣媽說養娃那都是散養,不可取。但其實在辣媽看來,澳洲人在養娃的地方其實還是有不少值得推敲借鑒的地方!

國內大部分的父母,即便不是非常寵溺孩子,或把孩子當做小祖宗養,但潛意識裡還是把孩子當做家庭的主體。在很多方面是優先孩子,緊著孩子委屈自己,這幾乎是常態。

比如說大家總說的在澳洲,人工非常的貴,保姆鐘點工育兒嫂不像在國內那麼普及,咱們之前也發過月嫂坑害寶貝的文章。

再者,國外的傳統觀念里老人家也一般不跟子女一起住,有的家庭老人家可能會偶爾幫忙帶一下小孩,但絕不是常態,一般一周能幫你「義務」帶個幾天就已經燒高香啦。

所以,父母需要自己承擔帶娃的責任,是大眾的普遍觀念,也就是主流。當你身邊的人大部分都是自己帶娃的時候,你就不會覺得自己不行了。

(ABS) 2021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澳洲華裔家庭平均孩子數目是1.6。

有孩子的家庭中超過半數選擇生育兩個或者更多。

包思聰和潔涵是一對居住在的跨文化夫婦,他們共同養育著兩個男孩:四歲的凱凱和一歲的弟弟。

幾年前,這對夫婦接受了SBS普通話的採訪,分享了他們的育兒經驗和文化交融中的觀點。

包思聰提到,老大凱凱每兩周會在奶奶家住一天,這不僅僅是家庭的一種安排,也讓他們這對新手父母從奶奶的育兒方式中獲得了不少啟示。

他說:「去年我媽媽和我們一起住了一年,她非常喜歡親自喂凱凱吃飯。雖然凱凱不太喜歡吃包子,但只要是我媽做的麵條,他總會吃得津津有味。」

潔涵則透露了老一輩的一些育兒問題:「自從婆婆回中國之後,凱凱不願意吃飯的問題變得更加棘手,我需要花費更多時間來喂他。」

餵食問題也困擾著思聰,他回憶自己小時候的情景,好奇地詢問了母親的育兒方式。他的母親回答說:「我記不太清了,只記得我會把飯放在桌子上,你們要吃就吃,不吃就算了。」

「你餓了就吃,不吃我也尊重你的意願。但是如果你餓了的話,你要記住是因為你之前沒有吃飯。」

這種簡單直接的方式與他們現在的育兒方式形成了鮮明對比。

其實,辣媽之前問過Sisi這樣的local朋友,在他們的心中普遍觀念是「不吃就是不餓」,「孩子吃太多了,消化不過來」。

如果媽媽們去問兒童醫生,基本上也是統一口徑,讓你先把零食斷了,三頓都不吃再來看病。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澳洲人帶娃確實是「捨得娃受罪,自己享清閑」。

澳洲老爸政府全部幫忙

接下來這個話題肯定是媽媽們最關心的:如果孩子是今年7月1日起出生/被收養

爸爸媽媽申請政府帶薪產假時主要滿足兩個條件

條件一:收入門檻

2021-22財政年度個人收入(非家庭收入)不多於$156647,或者家庭收入不多於$350000

2020-21財政年度個人收入(非家庭收入)不多於$151350,或者家庭收入不多於$350000

辣媽幫大家整理一下

新的家庭收入門檻為每年35萬,也將使額外3000名爸爸媽媽有資格獲得帶薪育兒假。

條件二:工作條件

孩子出生前的13個月(392天)

工作至少10個月(295天)

在這10個月里累計工作至少330小時

(約等於一周一天)

每兩個工作日不能間隔12周以上

媽媽們記住一定要同時滿足哦!

法律將現有的兩項補貼合併為一個共享的 20 周帶薪育兒假計劃,擴大了符合資格享受帶薪假期的範圍並使新晉父親更容易帶薪休假。

澳洲每周帶薪育兒假的補貼為 812.45 澳元,這也是最低工資,同時當局鼓勵僱主提供額外補貼。

下一階段的措施將尋求逐步增加帶薪育兒假直到 2026 年達到 26 周,而且即使做到了這樣,各大專家依舊在喊話根本不夠用!

與世界其它地方的帶薪育兒假比較這個26周的目標根本配不上「福利大國」的稱號!

比如另一個福利大國瑞士,媽媽們可以享有34周的超長假期。

Australia Institute高級經濟學家Eliza Littleton表示, 26 周帶薪育兒假的實施對父母來說將是「可喜的進步」,但警告稱,要達到國際標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媽媽們覺得這個最新的20周「帶娃福利」怎麼樣,一起來規劃一下之後的「居家時間」哦~

*以上內容系網友風平浪靜自行轉載自悉尼辣媽幫,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