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華人不得入澳籍! 這個華人憑一己之力, 改變一代人的命運
//前言//
改變了一代澳洲華人的命運,
但他的名字卻鮮少被人熟知。
#01:
澳洲首位華人律師
用法律改變澳洲華人命運
很多人可能沒有聽說過William Ah Ket。
他是澳大利亞首位華裔大律師,曾奮力反對《白澳政策》和針對華工的種族歧視法律。
1904年,William在律師名冊上簽名時打破了社會壁壘,創造了歷史,並以其高超的技能獲得了大律師的聲譽。
當時,有報紙在描寫他時,將他稱為「一個精力充沛、聰明的年輕華人」。
圖片來源:ABC News
亞裔澳大利亞律師協會的創始主席Reynah Tang稱,這本身就是一項「令人印象深刻的壯舉」。
「
你可以想象,第一代澳大利亞華人……試圖打入一個白人盎格魯-撒克遜人主導的法律行業,建立聲譽並得到尊重需要相當多的努力。
」
除此之外,William還不得不面對種族歧視。
他的曾孫女Blossom Ah Ket回憶往事時,想到了這麼一件事
一位白人澳大利亞男子在William乘火車去法庭的路上嘲諷他。
「
那名男子問他這個中國人喜歡不喜歡他的茶杯,還說了一些非常惡劣的話。
」
結果好巧不巧,到達法庭后,William發現嘲笑他的人正是他要對陣的律師。
「
那天他著名地贏了那個案子,然後走過去,用刻板的中國口音說:『你喜歡我的盤問嗎?』
」
儘管遭遇職業和種族歧視,但William最終在法律行業取得成功,並且通過法律,改變了一代澳洲華人的命運。
今天就來說一說這位華人律師的故事…
威廉於1876年出生在維州東北部的Wangaratta,是八個孩子中的一個。
他的父親Mah Ket在19世紀50年代的淘金熱時期來到澳大利亞,母親在19世紀60年代到來。
他的母親Hing Ung甚至還裹著小腳,並且不會說英語。
在William五歲時,母親被送往比奇沃斯瘋人院,被診斷為躁狂症,並在那裡生活直到1896年去世。
但William的侄孫女Vivienne Davis懷疑她實際上患有產後抑鬱症。
「
她從未看到她的孩子長大,她從未像她的丈夫那樣生活在社區中,我認為她非常痛苦。
」
圖片來源:ABC News
William的父親Mah Ket則是澳大利亞最早的煙草農之一,他還銷售鴉片和其他供應品。
父子倆在空閑時間充當法庭翻譯。當時,Mah Ket就鼓勵兒子學習法律以幫助當時面臨歧視性法律的華人社區。
專門研究華裔澳大利亞歷史的Dr Sophie Couchman博士說,當時華人正從金礦區遷出,並首次在其他行業(如傢具製造業)中與盎格魯澳大利亞人競爭。
「
當時肯定有一波新的歧視浪潮在醞釀,在19世紀80年代中期,殖民地決定不再給予華人入籍資格,1903年,這一決定被納入聯邦立法。William在那時正值少年,他被培養成一個聰明、受過教育的年輕人,所以他會看到這一切正在發生。
」
1893年,William搬到墨爾本,在墨爾本大學學習法律,並於1904年正式加入維州律師協會。
「
鑒於聯邦僅在1901年成立,你不會看到在短短几年內就有一個華裔被接納,那時甚至還沒有女性律師進入這個行業。
」
可以想象,William從走上這條路,到最終成為一名成功的律師,背後付出了非常大的代價和努力。
在這期間,他也沒有停止捍衛華人的權利。
#02:
代表澳洲華裔挑戰歧視立法
對澳洲華人意義重大
William專攻民事案件,包括離婚訴訟、遺囑和合同糾紛。
他還積极參与一些政治團體,為華裔澳大利亞社區遊說,反對鴉片的合法供應以及對華人洗衣工和傢具製造商施加限制的法律。
最終維州議會放棄了對《工廠法》的擬議修改,這些修改將使限制更加嚴格。
Tang指出,William反對的這些修改「非常具有侵略性」。
「
這些修改的目的是確保華人一直處於公眾視野中,真的是非常令人厭惡的,如果沒有人站出來,比如William,抗議這些修改,它們可能會通過。
」
圖片來源:ABC News
William還代表華裔澳大利亞人在高等法院挑戰歧視性立法。
1908年,他參与的一個案件成功挑戰了《移民限製法》,這個法律有一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白澳政策》。
William有一個客戶James Minahan出生於澳大利亞,有一個盎格魯澳大利亞母親和一個中國父親。
他在中國生活了幾年。
然而就在他回到澳大利亞時,因為未通過法律要求「被禁止的移民」參加的聽寫測試,他面臨被驅逐出境的威脅。
在William的辯護下,在高院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走,認為是否是移民,需要從出生國出發考量。憑藉犀利的辯護,Wiliam力挽狂瀾,James獲得了自由出入的權力。
儘管該法律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被廢除,但Tang說這是一個重要的案件,因為當時有積極的政治嘗試限制華人移民到澳大利亞。
「
這是關於一個人的身份權利和出生地的權利,所以這是非常重要的。
」
#03:
鼓勵孩子不屈服於歧視
至死都未得到同等對待
後來,William娶了英裔澳大利亞速記員格Gertrude Bullock,他們相戀四年後才得到她父親的認可。
這對夫婦有四個孩子——William, Stanley, Melaan和Toylaan。
圖片來源:ABC News
小女兒Toylaan於2015年去世,享年94歲。
在1993年接受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採訪時,她回憶起自己富裕的童年。
她說家裡有女僕,父母經常為朋友舉辦奢華的麻將和撲克派對,
「
他過著富裕、賭博和紙醉金迷的生活,但在法律方面,他非常清楚什麼是掙扎、貧困和被壓迫,所以他的同情心總是站在弱者一邊。
」
成長過程中,Toylaan有時因其華裔背景而受到嘲笑,但她說她很少和父親談論如何應對種族主義。
有一次,Toylaan和姐姐從學校回家時被男孩追趕,男孩們扔石頭並叫她們「中國佬(Ching-chong Chinamen)」。
他們的父親說
「
男孩子們在嘲笑她,男孩子們往往會這樣做。但永遠不要被嚇倒,不要屈服於那些騷擾你、嘲笑你的人。要高貴地捍衛自己,但總是以尊嚴的方式。
」
圖片來源:ABC News
William不僅是成功的律師,同時在1913至1917年,出任中國駐澳洲代理總領事,為中澳關係發展做出貢獻。
1936年,William去世,享年60歲,妻子和孩子們守在床邊。
Toylaan還記得他臨終前的話:「團結就是力量。」
在超過30年的職業生涯中,William從未晉陞為高級律師或被任命為法官。這意味著,儘管他有才華有能力,但他依舊受到了某種程度的歧視。
Tang表示,在William的職業生涯中,
「
可能會看到比他資歷淺的人在職業生涯中超越他,當然這種情況會令人失望,沒有得到與其他人同等的機會,這就是為什麼他的故事對我們如此重要。
」
Blossom說她曾祖父鮮為人知的故事對當代澳大利亞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
記住William就是記住這些權利是被爭取來的——它們不是政府仁慈地給予的。
」
最後
一個華人在備受歧視的環境下
毅然決然進入了一個華人備受歧視的行業,
雖然最終都沒有得到平等的對待,
但是也憑藉著自己的力量為華人爭取了權益
改變了一代華人的命運,
他和他的故事值得敬佩和銘記。
*以上內容系網友AUS貝小主自行轉載自微報澳洲,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