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瘋了!中國汽車,正在佔領澳洲

的道路長期以來一直由日本、德國和的汽車巨頭主導,但現如今,汽車正迅速在澳洲大陸上獲得立足之地。

那麼為什麼中國汽車突然在澳洲大獲成功?

澳洲又會像其他歐美國家一樣對中國汽車出手針對嗎?

今年,中國製造的汽車成為澳洲新車銷量中的第三大熱門選擇,將起亞和現代的故鄉韓國擠到了第四位,並迅速追趕榜單的前兩名,日本和泰國。

這裏解釋一下:說泰國排第二相信很多人會感到無法理解,這是因為泰國雖然沒有本土汽車品牌,但是有一眾日本和美國的汽車巨頭在泰國設廠,其生產的汽車也大量

回歸正題,中國汽車在澳洲的崛起速度是真的驚人,從2014年的4154輛銷量躍升至去年的193433輛。

而且這種增長趨勢可能會繼續,因為中國巨頭廣汽集團和吉利汽車的車型也將會在明年駛上澳洲的道路。

在這件事上,澳洲的選擇顯得有些 「反潮流」,儘管澳洲人迅速愛上了中國汽車,一些其他西方國家卻在嘗試 「分手」。

中國汽車行業的成功在美國遭到了敵意,白宮上個月將中國電動汽車的邊境稅從25%四倍提高到100%。

這一關稅是為了保護美國汽車行業不受中國競爭的影響,歐洲也對中國的成功保持警惕,畢竟他們有自己的數十億汽車產業要考慮。

去年9月,歐盟委員會開始調查是否應該徵收關稅,預計將在6月初宣布結果。

中國汽車產業的成功並非一夜之間發生的。

中國花了幾十年時間試圖在汽車行業趕上歐洲、亞洲和美國的巨頭,雖然在燃油車時代失敗了,但在電動汽車時代找到了成功。

科技大學澳中關係研究院的Marina Zhang教授表示:儘管「大量的工業政策和財政補貼」幫助了其電動汽車行業的成熟,但中國也有幾個競爭優勢。

中國的電動汽車行業控制了大部分供應鏈,因此,相比其他車企跨越多個大洲的供應鏈,它們通常有非常短的供應鏈。

中國的汽車製造商還可以利用該國在電池製造方面的現有專業知識,通過垂直整合進一步降低成本,Zhang還表示:政府的支持培養了激烈的競爭,現在有數百家電動汽車初創公司,其中大部分將會被淘汰,只剩下最大的和最好的。

在全球前20大電動汽車製造商中,有一半是中國公司,而這些主導市場的10大公司都是在銷售競爭中脫穎而出的。

我不會說是政府補貼或政策挑選了哪些贏家,而是市場的整合和內部競爭。

消費者意識的提高、成本競爭力、技術進步以及澳中自由貿易協定削減的關稅,都是推動中國汽車在澳洲銷售的因素。

其中大部分增長可以歸因於電動汽車的日益普及,去年在澳洲售出的86828輛電動汽車中,有72342輛來自中國。

澳洲聯邦汽車工業協會(FCAI)的發言人表示:競爭的增加和中國生產的車輛的可用性增強了消費者的選擇,使澳洲人能夠購買最適合他們工作、娛樂和家庭的汽車。

需要指出的事,在上的中國生產汽車,並非都是中國品牌。

FCAI的銷售數據顯示:去年在澳洲售出的近20萬輛中國製造的汽車中,有四分之一是美國公司特斯拉的電動汽車,來自特斯拉位於上海的超級工廠。

另外,中國車企近些年也開始了廣泛的海外品牌收購之路。

最標誌性的就是中國汽車巨頭吉利在2010年對於瑞典老牌沃爾沃的收購。

目前澳洲市場上的沃爾沃電動汽車也是在中國生產的。

中國汽車在國際市場的快速崛起,也迎來了歐美的貿易保護主義回應,那麼,同樣的事情會在澳洲發生嗎?

截至目前,並沒有,而且以後也大概率不會。

這倒不是因為澳洲在這方面有多麼的 「高尚」 和 「開放」,而是澳洲並沒有任何本土汽車工業需要用關稅來保護…

這個原因說來還是挺讓澳洲尷尬的,畢竟澳洲應該是目前世界上主流發達國家中,幾乎是唯一的一個沒有本土汽車工業的國家了。

澳洲好就好在,在這個問題上,知道自己不行,也痛快地承認自己不行。

自己造不好車,那就乾脆全部進口。

那麼既然都是要買,那自然從哪買不是買呢?

正是由於澳洲這種特性,也造就了澳洲典型的開放汽車市場。

Zhang教授表示:儘管有人聲稱中國在用電動汽車 「充斥市場」,但全球汽車目前仍然以內燃機為主,消費者最終也會「選擇適合自己需求的產品」。

我相信有些消費者會繼續購買德國、美國生產的非常昂貴的電動汽車,但我認為大多數消費者會用錢包投票,而中國電動汽車正顯示出非常強的成本優勢。

以比亞迪為例,作為中國最大的電動汽車製造商,過去幾年在澳洲的銷售增長了六倍,這表明澳洲消費者接受了中國製造的汽車。

根據澳洲最新的5月汽車銷售數據:比亞迪今年5月在澳洲賣出了1914輛車,同比增長高達32%。

雖然距離特斯拉的3567輛還有不小的差距,但是相比于比亞迪的高增長,特斯拉5月銷量同比下滑超過20%。

此消彼長的勢頭已經越發明顯,澳洲的電動車市場再也不是特斯拉的一家獨大。

甚至最近還有報道稱:因為銷量的下滑,在每個月要接受2000輛到港特斯拉新車的港,現在已經開始出現了特斯拉積壓的現象。

這被戲稱為特斯拉的「墳場」……

需要承認的是,雖然中國汽車在澳洲市場的迅猛崛起,但是目前距離目前澳洲市場的統治級玩家——日本汽車的差距依然很大。

2023年中國產汽車在澳洲賣出了近20萬輛,而日本產汽車的銷售數量是35萬輛。

而且正如前面提到的,這裏說的是產地,而非品牌。

在澳洲銷售的泰國產汽車,其中日系品牌佔據了大多數。

另外,諸如豐田等一些熱門車型,產地則在北美。

如果用品牌計數,在今年5月:豐田品牌在澳洲賣出了超過2.3萬輛車,超過第二、三、四名的福特、馬自達和起亞之和。

而且同比銷量還增長的近30%,依然堪稱無可匹敵。

再算上馬自達、三菱、和五十鈴,日系品牌佔據澳洲銷量前十榜的四席。

躋身品牌銷量榜前10的中國品牌是上汽旗下的MG品牌,以及長城,分列八、九位,力壓特斯拉。

但是,近期包括豐田、馬自達和本田在內的數個日本車企再次曝出了安全檢測造假的重大丑聞。

這是否會影響日系車在澳洲市場幾十年積攢起來的口碑,亦或是又會給中國品牌提供怎麼樣的機會,我們還需要一定的時間觀察來得出答案。

最後,澳媒一直有消息說,接下來將有12款中國國產車登陸澳洲,也備受期待!

不妨來看看,有沒有你期待的款型呢?

*以上內容系網友指點山河自行轉載自墨爾本微生活,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