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香港第一,墨爾本第七!澳人怒了
澳洲的生活成本高,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幫主看到這份最新排名時,還是吃了一驚:據最新數據,2024年「全球最難負擔城市名單」出爐,澳大利亞城市佔據了主導地位,其中還有一個城市排名第二。
01.
《人口統計國際住房負擔能力報告》(The Demographia International Housing Affordability Report)廣泛評估了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愛爾蘭、紐西蘭、新加坡、英國和美國 94 個主要市場的住房數據。
澳洲有5個城市,上榜了「最難負擔房價的Top 20」,整整佔了榜單的1/4啊!
報告稱:「自 2000 年代初或之前以來,澳大利亞所有五個主要住房市場都嚴重負擔不起。」
2024年全球最難負擔城市 Top 20:1. Hong Kong,China
2. Sydney, Australia
3. Vancouver, Canada
4. San Jose, US
5. Los Angeles, US
6. Honolulu. US
7. Melbourne, Australia
8. San Francisco, US
9. Adelaide, Australia
10. San Diego, US
11. Toronto, Canada
12. Auckland, New Zealand
13. Miami, US
14. Greater London, UK
15. Brisbane, Australia
16. Bournemouth and Dorset, UK
17. New York, US
18. Bristol and Bath, UK
19. Boston, US
20.Perth,Australia
(珀斯)
02.
除了房價難負擔,澳洲生活成本也居高不下,還有愈演愈烈之勢。
媒體剛剛曝光了這麼一件事,激怒了澳人:在悉尼著名的燈光音樂節:Vivid Sydney上,一份麵包夾烤腸的價格「太不澳洲」,也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一位悉尼人在 Reddit 上分享了一張照片,照片顯示,一位攤販以 8.50 澳元的價格出售一份帶洋蔥的麵包夾香腸。
這種基本的小吃,通常在 Bunnings 的烤腸攤上的售價僅為 3.50 澳元。
這位用戶在帖子中說:「所以我看到每個人都在談論人群、沒有吸引人的燈光裝置以及今年無法觀看無人機表演。」
「但是,我們可以談談沒有足夠洋蔥的麵包香腸的價格嗎?
「我不在乎原因是什麼,但是當你可以以大約 6 澳元/公斤的價格購買香腸,以 3 澳元/公斤的價格購買洋蔥,以 3 澳元的價格購買一條麵包(零售價,因此在像 Vivid 這樣的活動中批量購買更便宜)時,8.50 澳元的價格實在令人噁心。」
此帖一出,下面的評論炸鍋了:很多人都抨擊高價,認為這價格太離譜了。
「這太不澳大利亞了!」有人說。
另一個人回應道:「這個價格你可以自己買香腸、麵包和醬料,還可以吃好幾個香腸三明治。」
第三個人寫道:「幾乎是 Bunnings 價格的三倍……純粹的垃圾。」
還有一個人說:「如果我餓得不行,我可能會花 5 澳元買一個;但要花 8.50 澳元買一個麵包烤腸?我絕對不會餓到這個程度。」
(Vivid Sydney 烤腸攤的價格牌)
也有人對攤販的困境表示同情,認為高昂的管理費用可能導致了高昂的價格。
「樓主只要問問攤販,市政府向他收取的每周租金是多少,才能把他的香腸棚停在那裡。」有人說。
另一個人補充道:「我不知道你期望什麼。而且攤販們還被活動組織者收取了高昂的費用。」
第三個人說:「這是我在 Vivid 見過的最便宜的一頓飯!你有看看其他食物的價格嗎?」
「Vivid 現在是一個政府舉辦的活動,為什麼他們要向流動食品車收取如此高昂的費用?」
也有人表示:如果質量夠好,他們很樂意為一份香腸煎餅支付 8.50 澳元。
「視情況而定。如果是像 Bunnings 那樣的劣質香腸和一片白麵包,那麼我同意你的看法,」
「但如果是一份像樣的麵包上放著像樣的香腸,那麼就值得了。」
有人為Bunnings辯護說,Bunnings 香腸攤是慈善性質的。
澳洲標誌,慈善烤腸
在澳洲住過一段時間的夥伴,對 Sausage Sizzleing 這個詞一定不會陌生,這也是澳人為慈善機構做貢獻的最常見形式之一:
大家平時見得最多的就是 Bunnings 的烤腸攤了,工作人員都是義務勞動,每周為不同的慈善機構籌款;
還有澳洲公校或者體育俱樂部,也會辦類似的烤腸攤,幫忙的人也都是學生或會員家長們、義務勞動,籌來的義款,會捐給學校或俱樂部做經費:
澳洲人熱衷慈善, Sausage Sizzleing 也是澳洲最有代表性的標誌之一了。
現在,這種「最澳洲」的東西也賣到將近10澳元一份,讓人一聲嘆息。
只能說,烤腸的高價,又是澳洲高通脹的犧牲品之一。
說到澳洲的生活成本危機,近期另一件事引發軒然大波:一位澳大利亞媽媽聲稱,她的三口之家「迫切」需要省吃儉用,才能靠每年 14 萬澳元的生活,這在社交媒體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這個帖子頗有爭議,是一位TikToke用戶發布的,視頻中她說,自己覺得 14 萬澳元「在當前的澳大利亞經濟中不算高收入」。
「六個月前,我和我丈夫每年 14 萬澳元的年收入,都在入不敷出,這讓我感到很尷尬!」?她把他們的超支,歸咎於生活成本的不斷上漲。
「為了我們的家,我們迫切需要做出改變。」
然後,她分享了省錢的秘訣,
第一條就是:要能夠區分想要的東西和需要的東西。
「首先要區分想要的東西和需要的東西。」她說。
「我們這一代人已經習慣了只要有需求就會買。」
舉個例子,Lou 說她想要雙層咖啡杯,但強迫自己等到在二手店找到后再買,因為買這種杯子不是必需的。
第二個有用建議是:記錄支出。
「這改變了遊戲規則……這幫助我們意識到我們在哪裡超支,我們意識到食物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Lou 說她使用了一個自動計算的電子錶格,開始計劃膳食,並檢查她的冰箱,以確保沒有食物被浪費。
第三點,她對自己的購物習慣做了重大改變。
「我們只在急需的時候才去當地的市場和 Aldi、Coles 和 Woolworths 購物。
「Coles 和 Woolies 的價格簡直失控了。Reject Shop 的洗衣粉價格和 Woolworths 的半價一樣。」
不過她的視頻也在網上引起了不同的反應:「14 萬澳元還不夠?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有人說。
「你改變了消費方式,真不錯,我不知道那些年收入超過 10 萬澳元的人是如何掙扎的,我掙 7.5 萬澳元……而且還在存錢。」另一位用戶寫道。
「是的,可能因為你欠了很多債。因為 14 萬澳元已經很多了。如果你為此掙扎,顯然你的生活方式太昂貴了。」還有人說。
(博主說自己改變了生活方式,賣掉一些狀況還好的衣服,捐掉不穿的)
也有人稱讚 Lou 的坦誠,並分享了他們自己的財務擔憂。
「很棒的帖子。我是 X 世代,我認為我們用即時獎勵來彌補我們所沒有的東西,寵壞了自己。改變心態這一點,你做得好。」一位用戶說。
「我們的收入與你差不多,有 3 個孩子,上私立學校,我們再也沒有錢可以存了。」另一位用戶補充道。
「22 萬澳元,勉強維持生計。賬單堆積如山。」還有人說。
澳洲生活成本居高不下,至少目前還沒有能緩解的跡象,為降低生活成本,也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像這位媽媽一樣,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了!
*以上內容系網友澳洲事兒自行轉載自澳洲辣媽聯盟,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