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女子申請澳洲公民被拒!澳洲人卻集體發聲:「對此感到羞恥!」
澳女子救助中國棄嬰
引發公民身份爭議
在中國雲南省與緬甸、泰國交界的偏遠山區,一個令人動容的故事正在上演。
一位名叫亞歷山德拉·賈格爾曼(Alexandra Jagelman)的澳大利亞女性,多年來在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用大愛挽救了多個瀕臨死亡的棄嬰。
然而,她的善舉卻在澳大利亞本土引發了一場關於公民身份的法律爭議,其中一名被她救助的女嬰恩吉·”希望”·蘇(Enji “Hope” Su)的遭遇尤其引人關注。
生死一線間的奇迹
故事要從二十多年前說起。
當時,賈格爾曼女士正在中國雲南省湄公河上游地區的一個基督教非政府組織工作。
一天下班后,她得知一名15歲的拉祜族少女剛剛經歷了一場緊急剖腹產,產下一名疑似腦損傷的女嬰。
在當地的傳統觀念中,天生殘疾的孩子被視為不祥之兆,往往會遭到遺棄。
得知這一情況后,賈格爾曼立即趕往當地醫院。
在那裡,她親眼目睹了這名女嬰的悲慘處境:腦出血嚴重,不斷癲癇發作。
當醫生確診嬰兒可能患有腦損傷后,親生父母當即轉身離開,將孩子遺棄在醫院。
面對這一危急情況,賈格爾曼毫不猶豫地承擔起了照顧這名女嬰的責任。
她不僅支付了全部醫療費用,還開始親自餵養這個脆弱的生命。
正是她的這一決定,挽救了女嬰的生命,併為其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未來。
這個被命名為恩吉的女嬰,在賈格爾曼的悉心照料下逐漸康復。
令人欣慰的是,儘管出生時的健康狀況極其糟糕,但二十多年後的今天,恩吉已經成長為一名”健康、充滿活力的年輕女性”。
這堪稱一個醫學奇迹,充分體現了賈格爾曼女士無私的愛心和堅韌的毅力。
法律與人性的博弈
然而,就在人們為恩吉的康復歡欣鼓舞之際,一場關於她公民身份的法律爭議卻在澳大利亞悄然展開。
作為賈格爾曼的養女,恩吉本應和她的兄長們一樣獲得澳大利亞公民身份。
但是,在移民部長安德魯·吉爾斯(Andrew Giles)的帶領下,內政部對恩吉的公民身份申請採取了前所未有的強硬態度。
去年年底,儘管行政上訴法庭(AAT)裁定恩吉應該獲得公民身份,但與此前聯盟黨政府對類似案例的處理不同,吉爾斯部長選擇了向聯邦法院提出上訴。
最終,聯邦法院支持了政府的立場,認定恩吉不符合獲得澳大利亞公民身份的條件。
法院的裁決主要基於對”出生時間”的狹義解釋。
法官們認為,”出生時間”僅指嬰兒脫離母體的那一刻,而不包括出生后的幾個小時。
因此,儘管賈格爾曼在恩吉出生后很短時間內就承擔了母親的角色,但嚴格來說,她並不是恩吉”出生時”的母親。
這一裁決引發了廣泛爭議。
許多人認為,法律的僵化解釋有悖於人性,也不符合常理。
畢竟,在恩吉生命中最危急的時刻,是賈格爾曼挺身而出,給了她生的希望。
然而,法官們也坦言,儘管他們對賈格爾曼的無私奉獻和對恩吉的深厚感情深表敬意,但他們必須依法裁決,而現行法律的局限性正是立法者的政策選擇。
恩吉的遭遇並非孤例。
事實上,賈格爾曼女士已經在中國雲南省救助了多名被遺棄的嬰兒,其中包括恩吉的幾位哥哥。
這些孩子大多因為先天缺陷而被親生父母拋棄,如唇齶裂等。
在賈格爾曼的撫養下,他們不僅獲得了新生,還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比如,恩吉的一位哥哥就曾在悉尼大學攻讀工程學位。
然而,儘管這些孩子與賈格爾曼及其家人建立了深厚的親情,儘管他們與澳大利亞有著密切的聯繫,但在公民身份問題上,他們卻面臨著不同的命運。
恩吉的幾位哥哥先後獲得了澳大利亞公民身份,而她卻在相似的情況下被拒之門外。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類似恩吉這樣的案例可能會越來越多。
它呼喚我們去思考,在這個複雜的世界里,如何才能讓愛與法律和諧共存。
*以上內容系網友澳洲事兒自行轉載自澳洲紅領君,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