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才去Aldi ?澳洲超市竟然存在階級鄙視鏈!德國連鎖超市Aldi如何改變澳洲超市行業
你平常愛去逛ALDI嗎?
在澳洲去Aldi購物是社會底層的標誌嗎?
最近,澳洲的一位網友在Reddit上提出了一個引發熱議的問題
01、去Aldi就窮啦?澳洲人怎麼這麼喜歡貼標籤!
最近澳洲的物價齊天飛,一位網友在與兩位醫生朋友聊天時提到了「50 is the new 40」(現在的50歲相當於過去的40歲),從而引出了這個熱門話題。
其中一位醫生略帶調侃道:「除了那些去Aldi購物的人。」
他的意思是說「窮人不像其他人那樣受益」。
此話一出,評論圈是徹底熱鬧了!引發了網友的思考:去Aldi購物真的意味著貧窮嗎?還是說醫生們通常按照購物地點來劃分人群?
這位網友補充道:「我自認為也算富裕家庭,但我也會去Aldi購物。」他不明白醫生為什麼會這樣說,於是想聽聽大家的意見。
不僅如此,UP主也開始特意:那位醫生從小在英國長大,可能不像澳洲本地人一樣主張人人平等。而且他是個傲慢的混蛋。
在1000多條評論中,評論風向幾乎一邊倒,近乎所有人都一致表示:去Aldi購物當然不是窮人的標誌,有錢人一樣會去Aldi!畢竟,誰家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也知道Aldi的商品性價比高。
一位醫生評論道:「我也是醫生,有很多錢,我也去Aldi購物。你的朋友聽起來像個混蛋。」
另一位網友說:「我不是醫生,但我嫁給了一個麻醉師。我們從來都是去Aldi購物。」
還有人表示:「我們家條件不錯,但我仍然從Aldi購買大部分商品,主要是為了物有所值。」
「我應該算是高收入者,但我們家大多數購物都去Aldi。那裡比較便宜,但主要是因為我討厭Colesworth和它們所代表的一切。」
「我的薪水相對較高,我幾乎只在Aldi購物。聰明人不會浪費錢,無論他們多富有或貧窮。」
「我的老闆在Point Piper擁有一家價值1400萬澳元的店,她也在Aldi購物。我相信Edgecliff Aldi有很多醫生在購物。」
「我認識的所有有錢人都喜歡講價,也喜歡在Aldi購物,因為他們可以在Aldi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例如Aldi的乳酪和咖啡。」
還有很多人表示,Aldi不僅便宜,商品質量也和Coles、Woolworths一樣,甚至更好。
「量入為出是基本的金融知識。早在住房/生活成本危機爆發之前,人們就應該去Aldi這樣的地方購物。」
「Aldi的商品質量好,比Colesworth更划算,所以無論你的經濟狀況如何,去Aldi購物都是明智的選擇。我絕對不認為這是貧窮的標誌。」
「以前是這樣的。但如今,Aldi的購物體驗實際上比Colesworth更好。商店更小、更乾淨,缺貨商品更少。更容易找到你想要的東西。員工更友好。你可以推著滿滿一車東西進出,比Colesworth更快、更容易。如今的Colesworth太大了,走遍所有的過道需要很長時間。」
「Aldi提供的套餐(尤其是泰式炒河粉)比Coles,worths的任何預製食品都更健康、更美味。蔬菜品質更好,而且更便宜。Aldi的狗糧和我從Colesworth買來的質量一樣,只是容器不同,而且更便宜。我現在只去Colesworth買一些軟飲、罐頭類食物和一些Aldi沒有庫存的其他小東西。在Aldi購物與你在社會上的『地位』無關。」
還有人認為,能說出那樣的話,那位醫生只是一個傲慢的混蛋,勢利小人。
「我發現,真正有品位、生活富裕的人從來不會提起自己有錢,就像那些擁有傑出教育成就的人在談論核政策時很少會說『我在大學學的是工程學,所以我知道事實……』這樣的話。」
「社區中大多數人都會忽視這種勢利小人的意見。這是一個沒有安全感的混蛋,他想用金錢來獲得優越感。在折扣店購物沒什麼不對。真正有錢的人也會尋找特價商品。我的意思是,如果你能以同樣的努力在同樣的時間內以更低的價格買到同樣的東西,為什麼不呢?任何理智的人,無論是富人、中產階級還是窮人,都會這樣做。」
現實生活中,為了營造價格便宜的氛圍,ALDI在門店入口處最醒目的位置安排一個堆頭用來陳列特價商品以及特別推薦商品,每周更換一次。
此外,ALDI還在店內用鮮紅的顏色標記出「每周三/六特價」商品。
葡萄酒是ALDI的殺手鐧品類,它在ALDI門店陳列量非常大,品類豐富,價格形象良好。《第三隻眼看零售》觀察到,ALDI門店中最便宜的一瓶葡萄酒只賣不到5澳元的價格。
「如果你不是專業的葡萄酒鑒賞師,ALDI的葡萄酒基本能滿足你的日常所需。」
看到這些留言后,發帖的網友補充道:「很高興知道澳洲沒有『超市鄙視鏈』。那位醫生可能是在英國工作時學會了這種鄙視鏈。」
二十年,德國連鎖超市Aldi如何改變澳洲超市行業
二十三年前,也就是2001年1月25日,一家幾乎無人知曉的德國連鎖超市在澳大利亞悄悄開設了兩家門店。
它們分別位於悉尼內西區的Marrickville和西南遠郊靠近Bankstown機場的地方。這兩家店的面積只有普通超市的四分之一,貨架上僅有約900種商品,其中90%是無名品牌。
購物者必須自己攜帶購物袋,並自行打包所購商品。使用購物車需要投一個「金幣」,也就是一澳元或兩澳元的硬幣。當時,Aldi並未通過「忠誠」獎勵或其他噱頭來吸引消費者。幾乎沒有人相信Aldi能在澳大利亞取得成功,更別說對零售業產生深遠影響了。
Aldi的故事始於1913年,當時Anna Albrecht在德國埃森市開了一家小雜貨店。二戰後,她的兒子Karl和Theo接手了生意,專註于降低成本和價格。
他們只銷售最受歡迎的商品,避免易腐爛的貨品。到1940年代末,他們擁有十幾家商店,1950年代末擴展到300多家超市。
在1961年,兄弟倆為其店鋪取名Aldi,即Albrecht(姓氏)和Diskont(打折店)的組合。
從1960年代後期開始,Aldi擴展到歐洲各地。1976年,Aldi在美國愛荷華城開設了第一家門店;1990年在英國伯明翰開設了第一家門店。到2001年,Aldi已經是一家跨國巨頭,在全球20個國家擁有一萬多家超市。
來到澳大利亞后,Aldi迅速抓住了市場空白。曾經主導「打折食品」模式的Franklins和Bi-Lo(由Coles擁有)因嘗試提升檔次而失敗。
Aldi迅速擴展,到2003年中在新州開了38家店,在維州開了6家。到2011年,Aldi擁有251家超市。2013年初,門店數量超過280家,並擴展到首都堪培拉。
到2013年底,Aldi超越IGA集團,成為澳大利亞第三大超市,占所有雜貨收入的10.3%(Coles佔33.5%,Woolworths佔39%)。2016年,Aldi在南澳州和西澳州開設了第一家門店。根據羅伊·摩根的數據,Aldi在澳大利亞1100億澳元的食品和雜貨業中佔有12.4%的份額,並被消費者評論網站Canstar Blue評為澳大利亞最佳超市。
Aldi的成功迫使競爭對手增加「自有品牌」產品,引入「幻影品牌」,並推出「特賣」商品系列。
2004年,自有品牌佔Coles和Woolworths商品的9%;到2019年,這一比例增加到30%。Aldi不出售標有「ALDI」品牌的產品,而是銷售幻影品牌,如Belmont冰淇淋、Radiance清潔產品和Lacura護膚品。
澳大利亞大型超市也效仿Aldi的「特賣」模式,每兩周推出打折商品,包括電視、割草機、吸塵器和滑雪裝備。儘管這些商品限量供應,但顧客仍會排隊搶購,擔心錯過好機會。
Aldi的歷史表明,堅持獨特和物美價廉的策略是其持續成功的秘訣之一。在澳大利亞,Aldi仍然是零售行業中特立獨行的存在,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03、小編結語
Aldi的崛起不僅是一家超市的成功故事,更是社會消費觀念變革的縮影。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中,購物選擇已經不再單純反映個人的經濟狀況,而是智慧和價值觀的體現。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精明的消費方式並不意味著自我貶低,而是對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對品質生活的追求。
無論我們選擇在哪裡購物,都應超越表面的標籤和偏見,關注自身需求和生活質量。Aldi的成功提醒我們,消費選擇的背後,是對自我價值的認可和對生活方式的積極探索。
*以上內容系網友FindAus自行轉載自大澳網,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