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人「全世界最有錢」,成了一場笑話
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發布的《2022年全球財富報告》明確指出,以成年人財富中位數為基準,澳洲榮登全球最富裕國家之列。
該結論基於澳洲成年人的凈資產,高達27.39萬美元(即40.9075萬澳元),這一數字顯著超越了比利時、紐西蘭、中國香港、丹麥、瑞士、加拿大、荷蘭、英國和法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居民財富水平。
報告還指出,在收入不平等程度相對較低的國家中,財富中位數往往高於財富平均數,而澳洲尤其受益於新冠疫情期間激增的救濟措施以及0.1%的創紀錄低利率,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其國民財富的增長。
澳洲人均收入
澳洲人均財富雖然位列全球第一,但是澳大利亞人的平均月收入為 3504 美元,落後于卡達和丹麥。
根據經合組織最新發布的報告,澳大利亞在削減實際工資方面目前與立陶宛、愛沙尼亞和匈牙利處於同一水平。
這些國家都面臨著實際工資(即經通脹調整后的工資)削減對低薪工人影響更為嚴重的問題。
據經合組織最新的《2024年就業展望》報告顯示,與疫情爆發前的時期相比,35個國家中有16個國家的實際工資呈現下降趨勢。
具體而言,澳大利亞的實際工資(扣除通脹影響)較疫情前水平下降了4.8%,而同期經合組織國家的實際工資平均上漲了1.5%。
僱主的議價能力相較於過去已顯著增強。這一趨勢並非僅限於澳大利亞。根據經合組織的報告,我們通常與之比較的國家,如加拿大、紐西蘭、挪威和日本,也同樣在努力應對實際工資下降的挑戰。
在20世紀60年代,製造業曾是勞動力市場的支柱,佔據了四分之一的就業份額,而工會組織完善的藍領行業則佔據了總就業人數的15%。
然而,隨著時代的演進,這一格局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如今,製造業在勞動力中的佔比已大幅下降至不到7%。
許多傳統的藍領工作要麼被自動化技術所取代,要麼通過外包和勞務雇傭等方式實現了轉型。
這一變化不僅影響了製造業本身,也深刻影響了整個勞動力市場的結構。
經合組織觀察到,近年來,在實際工資上漲的國家中,企業利潤的減少有效地抑制了通脹壓力。
事實上,該組織指出,過去三年利潤的增長為因實際工資復甦而產生的通脹壓力提供了更好的緩衝。
至關重要的是,關於工資政策的辯論應當超越市場經濟學家們陳舊的觀念,他們過於執著於過去的爭論——擔憂「工資-價格」螺旋式上升的風險。
在澳大利亞,實際工資被長期壓低,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財富效應
上面我們提到,澳洲人均財富(包括為提取的養老金)位列全球第一。
由於2021年的房地產價值和股市價值的飆升,推動澳大利亞成年居民的人均財富增長了28,450 美元。
澳洲人們的財富在增長,但是許多人似乎卻完全感覺不到。
澳洲人的實際工資增長其實是在下降的。
過去,收入是消費的函數,但是似乎,從2017年,在過去40年利率下行的過程中,資產荒不斷加劇的過程中,收入已經似乎已經不再是消費的主宰,而財富的增長在取代了收入的位置,財富成為了消費的函數。
據2023年6月Visa的一份報告指出,財富效應正在大幅影響人們的消費。
據Visa研究表明,在2002-2017年間,人們財富增值的9%會用來消費。而2017年至2023年,人們會用財富增值的34%來消費。
人們的消費支出增長了,雖然名義收入增長,但是實際收入卻在下降,但是財富的增長為人們帶來了消費的底氣(財富的增長)。
比如說房地產令你的資產增長,被動的促使了你消費的增長,然後實際收入卻並未增長,所以人們感覺到了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
以中國房地產舉例,在2022年之前,中國房地產的增長為中國的經濟帶來了良性循環。
據調查,中國房地產佔中國人民財富的40-50%,然而在一線城市,佔比甚至達到了超過65%。
前Morgan Stanley(還是JP Morgan記不清了)的大中華區總裁曾早在10年前就判斷了中國房地產的不可持續,但是下跌卻一直沒有發生,直到2022年。
當房價可是下跌,財富效應不再,人們的消費也失去了底氣,而經濟的負向循環也隨之開始。
當前,全球消費者的情緒受收入波動的影響逐漸減弱,而更多地受到股票和房地產市場漲跌的牽引。
因此,當股市繁榮、房地產市場興旺時,往往伴隨著經濟整體向好的態勢。如下圖:
下圖為財富增漲對於消費的具體分類影響:
同樣因為財富效應,也是造成目前市場勞動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如下圖可見,65歲以上的勞動力在近幾年離開勞動力市場的人越來越多。
結語
或許今天你的股票漲了1000、10000,你帶著家人出去吃了一頓飯,但是可能幾天後這1000、10000萬又跌了回去,這個財富的增長變成了從未發生過一樣,但是消費卻已經成為了過去。
財富或仍在增長,而卻感受不到。
*以上內容系網友澳洲事兒自行轉載自澳洲財經見聞,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