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罐車事件波及澳洲,華人消費者退避「國產油」?油罐車風波後續:澳洲華人開始代購油了

2024年07月21日 15:48

從上周起,朋友圈、微博、各大論壇,都被一則令人震驚的消息刷屏了

——油罐車裝完煤油又去拉大豆油,這種匪夷所思的操作簡直讓人難以置信。

有媒體報道,說是在油罐車風波的影響下,進口油和家用榨油機的銷量直線上升,簡直是賣瘋了。

甚至有直接干起了代購生意。

01、事發一周后,油罐車事件影響下的超市與消費者反應

事情發生的一周后,一家大型華人超市的負責人向走訪人員透露,中國「油罐車」事件曝光后,並未接到供貨商或對特定品牌的「召回」通知。

他說,儘管他們並未銷售涉事的中儲糧和匯福糧油旗下的各品牌,但整體食用油的銷量仍受到影響。

「大驚小怪,已經習慣了!」

油罐車事件波及澳洲,華人消費者紛紛避開「中國油」。經銷商們感到委屈,而代購油品的業務卻應運而生。

根據其提供的日銷量數據,自7月2日事件被媒體披露以來,在售的9款中國食用油中,有6款連續多日銷量為零。整體停滯了一周后,個別品牌才開始恢復銷售。

他無奈地表示,如果銷量持續低迷,將考慮暫停採購。

他坦言對中國的食品質量心存擔憂,「今天曝這個,明天曝那個,食品監管還有待提高。」

「我們家底太薄,經不住風浪。」

另一家超市的負責人表示,已有消費者反饋希望退掉近期購買的中國食用油。「因為心裏有疙瘩,覺得各品牌大概率都有問題。」

雖然不情願,但他還是為顧客退貨了。「從客戶角度去想,出了事情后心裏難免會有顧慮,這樣會安心些。」

該店還出台了針對中國油銷售的規定,「對產品存在疑慮但已拆封的,均可以退換。」

他解釋說:「其實國內規格和出口產品的標準不同,出口的會比較嚴格。」

「澳洲任何進口產品,如果確認有問題,澳洲海關會發布公告,並要求供應商召回問題批次的產品並銷毀。」

他說:「供應商暫時沒有收到這方面的文件,所以也不會對我們的退貨承擔責任。」這意味著中間產生的損失將由本地零售商自行承擔。

,多家華人超市的負責人表示,儘管油類並非主要商品,但中國進口食用油的銷量有所下降。

一些從業者告訴記者,中儲糧旗下產品在澳洲的銷售代理是一家名為「中*食品」的公司。記者致電其墨爾本總部,但未得到明確回應。

該公司官網顯示,在新州、維州昆州均設有辦公室,並自稱是世界領先的亞洲食品和調味品分銷商之一,在全球設有辦事處和倉庫。

悉尼部分華人超市的負責人表示,這次事件令其他品牌的進口商感到無奈和委屈。

一位代理表示,19日接到澳洲海關通知,進口中國食用油需謹慎避免問題油品牌。

「那些有問題的貨不是我們代理的。」他表示,「我們對我們進口的合法品牌的食用油承擔責任,也向海關提供了所有合法文件。」

受此影響,該公司近來嚴查貼有該品牌食用油的「水貨」。他指出,目前澳洲農業部並未確實查到哪款哪批次中國食用油是涉事混裝油。「如果真的查出來油有問題,海關會召回,這是澳洲慣例。」

在澳華人消費者對中國食用油顯然有所芥蒂。在悉尼西北某華人超市,多個中國油品牌正在打折銷售。收銀員解釋稱,「打折有一陣了,不是中國被曝光的那一批,消費者買不買,還是要自己判斷。」

但即使如此,食用油已經蔓延到整個國產食品行業,Doncaster westfiled Woolworth的旺旺仙貝半價,買的人也微乎其微,可以說對整個中國產品的公信力造成了不小的衝擊。

墨爾本的華人超市裡,有消費者表示很少在超市買食用油。「Costco才賣10多塊一桶,亞超價格幾乎翻倍。」一位寶媽說,「事件發生后,更不會買了。」

家住Eastwood的John表示:「從來就沒買過,不然移民幹啥?」他補充說,「我們家一般吃澳洲或歐洲的橄欖油。出問題有啥大驚小怪的?習慣了。」

移民來澳11年的Ann也直言,「以後別說油了,很多食品我都盡量不買了,信不過。」

在社交媒體上,代購澳洲油的廣告應運而生。博主們稱,澳洲油安全無害,可以「人肉」背回,「主打一個真誠」。

悉尼的代購Lily表示:「以前買油的少,保健品比較多,這次出事後,好多國內的朋友找我買油。」

她欣喜地說:「沒想到每天都有訂單,大部分都是買橄欖油和牛油果油,真的火了,希望超市以後別限購就行。」

油罐車事件的後續還有誰在關注?

運輸裝載化工用的油罐車在不清洗、不隔離的情況下公然裝載食用油。

如此魔幻的事件還是在近期被曝出,網友紛紛表示:這不就是變相的投毒嘛!此事一出,在全社會都掀起了軒然大波,相信無論涉事的是國企還是上市公司,這次都逃不過輿論和監管的制裁。

畢竟,食品安全問題在「民以食為天」的國內波及面是最廣泛,也是最受關注的。

7月9日,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消息,針對媒體反映的「罐車運輸食用油亂象問題」,國務院食安辦高度重視,組織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安部、交通運輸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糧食和儲備局等部門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成立聯合調查組徹查食用油罐車運輸環節有關問題。

對於違法企業和相關責任人,將依法嚴懲、絕不姑息。同時舉一反三,組織開展食用油風險隱患專項排查。調查處置結果將及時公布。

調查結果未出,但後續的影響已經顯現。

進口油和家用榨油機賣瘋了,原本銷量不佳的進口食用油店,這段時間的銷售額直線上升。

捲入「罐車運輸亂象」的食品安全事件后,金龍魚的股價在7月10日開盤跌超8%,25元/股也再次刷新了歷史新低。此時的股價相比起2022年上市后創下的歷史高點145.24元/股,下跌幅度高達82.8%,比起7800多億的巔峰市值已經蒸發超6000億。

實際上,金龍魚的輿論危機並不少,這一次是食用油,前一次是大米。

就在今年的3.15,知名打假人直指金龍魚旗下的「天賦五常稻花香2號」大米「掛羊頭賣狗肉」,實際銷售的大米並非真正的五常稻花香2號,而是名為「中科發5號」的外地大米。

這種大米與稻花香2號在外觀和口感上極為相似,但價格卻僅為稻花香2號的一半,雖然官方回應,有關部門也介入,但由於並未涉及食品安全問題,所以當時也是沒有後續的調查結果。

那麼這次涉及了「食品安全」,真想又要多久才能浮出水面呢?

03、小編結語

要知道,食品安全關係到每個人的健康,是民生之大事。

政府、企業、消費者,三方都應該負起責任來。

政府要加強監管,制定更嚴格的食品安全標準,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

企業要自覺遵守法律法規,提升產品質量,增強消費者信任;

消費者也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學會辨別真偽,選擇信譽良好的產品。

這次事件的後續處理,將成為檢驗各方責任擔當的試金石。

我們期待相關部門能夠雷霆出擊,徹查到底,對違法者嚴懲不貸,同時推動整個行業的規範化發展。

您對此怎麼看呢?

*以上內容系網友指點山河自行轉載自大澳網,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