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為什麼很少看到保安?

2024年08月15日 19:56

看到有條新聞,說杭州一個外賣騎手在小區門口被保安攔下,情急之下向保安下跪。我因此想到的是,在我為什麼沒見到過什麼保安?

說澳洲沒有保安,那肯定是不對的。我剛來的時候,參加過一次Meetup聚會,碰到一個伊拉克人,他就說自己的工作是商場保安。

所以澳洲的商場一定是有保安的,雖然我逛商場的時候也從來沒親眼看到過。唯一見過有看門保安的商店,只有Chemist Warehouse大藥房。我問了一下ChatGPT,它說這是因為商場保安都十分低調,不會在很明顯的位置站崗,不然會影響顧客的購物體驗。

但我可以確定的是,澳洲的居民區沒有保安,學校沒有保安,就連我以前公司的辦公大樓都沒有保安。

澳洲的住宅當然以獨棟屋居多,但就算是略有規模的公寓樓小區,大門口也從沒見過有配置任何保安。

我也訂過幾次Uber Eats,每一次都是直接送到家門口的,絕對不可能發生被保安阻攔這種事情。

澳洲的學校也是沒有保安把守的,不管公校還是私校。學校一般會把小區四周大部分的入口都鎖起來,留一處大門,進去就是學校的前台接待處,所有來客去那裡報到就是了,但迎接的一般都是和藹可親的辦公室女士,而不是嚴肅盤問的制服大叔。

那麼,澳洲為什麼大部分地方都不需要保安?跟相比,是不是心太大了?

我猜其中一個原因是成本太高。查了一下招工網站的數據,澳洲的保安工資在6萬到8萬澳幣之間,接近普通的辦公室白領,不是每個單位都請得起的。

我查了下,在澳洲做保安,需要通過政府規定的培訓,然後申領保安證,各項費用加起來也要1000多澳幣,似乎也並不便宜,也肯定沒有中國領證那麼方便。

當然,一個工種到底有多少人干,最終還是看需求。其實也就是說,澳洲的保安需求比中國要低很多。

上次我在一個微信群里跟群友討論安全感的問題。我說澳洲給我的感覺很安全,但以前我在長三角生活了30多年,也從來沒有擔心過人身財產安全。

有一個專業搞地域攀比的網站叫Numbeo,上面有一個城市的犯罪率排名,北京的犯罪率是26.4,上海是28.7,悉尼是34.1,是43.7,看下來中國大城市的犯罪率比澳洲的還要低一些。

假設數據是反應現實的,那麼我們對這個數據可以用因果關係來理解:正是因為中國保安的人數比澳洲多,所以犯罪率才比澳洲低。

但是,為什麼澳洲人為什麼不增加保安人數,以降低犯罪率呢?我並沒有聽到這樣的呼聲。就算是上次邦代商場發生隨機刺殺案以後,也沒有聽說馬上要給悉尼的公共場所增加安保人員。似乎澳洲人對現狀也挺滿意,可能這樣的犯罪率在他們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

給我的感覺,澳洲人跟中國人相比,沒有那麼深的「安全」執念。

上次我回中國,有一個很不適應的地方,就是每次回家都要經過重重關卡。除了自家房門以外,還要多開兩次門——小區大門和住宅樓防盜門。更別提,每次坐地鐵都要通過安檢門。

這樣的出行確實有一種「我被保護」的安全感,但跟相比,似乎又少了點什麼。

這有點像那年上海封城的時候,我跟女兒談過的overprotective和underprotective的問題。跟中國人對風險的「清零」態度相比,澳洲人似乎更願意與風險共存。

我女兒小學時,經常收到去同學家過夜(Sleepover)的邀請。我跟一個華人家長提到這個事,對方馬上警覺地說,澳洲人變態很多,我是不會讓我女兒住別人家的。我認識的華人家長,幾乎每一個都反對sleepover。

但西人家長對此就比較放鬆,從沒聽到過他們提出類似的擔心。我女兒邀請女同學來我家過夜的時候,對方家長沒有任何顧慮,儘管那時我家裡的大人只有我一個中年怪蜀黍。

所以在教養觀念上面,澳洲家長和中國家長確實大不一樣。

澳洲家長想的是,孩子遇到變態的風險確實有,但是為了那麼點風險,是否值得犧牲童年交友的樂趣?

中國家長想的是,孩子跟同學過夜確實有樂趣,但是為了那麼點樂趣,是否值得冒上遇到變態的風險?

對一個從小就受到全面周到保護的孩子來說,長大以後自然而然地要躲在重重關卡之後才覺得安心;對一個從小就被放手出去冒風險的孩子來說,長大以後對嚴密的注視和盤查反而會感到不自在。

中澳之間保安數量相差這麼大的原因,可能正在於此吧。

*以上內容系網友AllaboutAUS自行轉載自蕎爸的澳洲來信,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